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产生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及ICI 相关肺炎 (ICI-P)的特点及其危险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 年1 月到2021 年12 月间在山西白求恩医院胸部肿瘤科接受至少1 次 ICI 治疗的114 例NSCLC 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和临床特征的基线特征、治疗细节和发生irAE、ICI-P 的数据,分析患者临床特征与 irAE 及ICI-P 的关系,分析ICI-P 发生的危险因素。观察ICI-P 患者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114 例接受ICI 治疗的NSCLC 患 者中有48 例(42.11%)发生68 次irAE,整体和严重irAE 的发生率分别是59.65%、9.65%;从高到低排列发生率(仅列出前四位):消 化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内分泌系统;使用信迪利单抗>度伐利尤单抗>卡瑞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临床特征中的年龄与irAE 发生有关联。15 例患者发生ICI-P,整体发生率为13.16%,占irAE 患者的31.25%,其中4 例为重症,占irAE 数的8.33%、ICI-P 数的 26.66%;发生于联合治疗的多于单药治疗(73.33% vs 26.67%),药物使用以信迪利单抗的发生率为最高(占ICI-P 数的60%);吸烟 史为ICI-P 的危险因素。多数ICI-P 患者都出现普通呼吸道症状,重症者均为老年吸烟者,其症状较重,且影像学见纤维化和磨玻 璃状影;仅1 例未停用ICI,余均暂停和推迟使用ICI 并接受皮质激素治疗,疗效均良好。结论:ICI 治疗NSCLC 中irAE 发生率较高且以高龄患者居多,约1/3 的irAE 患者发生ICI-P,约1/4 的ICI-P 为重症,吸烟史是发生ICI-P 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2.
23.
鉴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非小细胞肺癌及黑色素瘤治疗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效,其关于不同瘤种及不同联合方案的临床试验也随之展开。随着ICI 的大规模应用,其引发的自身免疫毒性即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受到了广泛关注。 irAE 可能会导致治疗的终止甚至危及生命,早期识别和处理至关重要,然而其发生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因此亟需寻找高效、特异的irAE 预测因素。目前,人口学特征及病理学特征(性别、年龄、自身免疫病史和用药史等),免疫细胞(血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T细胞和B细胞水平等),细胞因子,自身抗体,肠道微生物和全身免疫炎症指数等用于预测irAE 发生的价值已被关注并开展研究,本文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为确定irAE的预测因素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UTI)经p38MAPK通路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 方法采用脂多糖(LPS)诱导脓毒症AKI大鼠模型,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脂多糖组(LPS组)、乌司他丁处理组(LPS+UTI组)、p38MAPK阻断剂干预组(LPS+SB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肾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肾组织中磷酸化p38MAPK蛋白的表达,并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肾小球及肾小管的变化。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组光镜下肾小球充血肿胀,肾球囊扩张,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明显,细胞核淡染,部分出现核浓缩、破碎甚至溶解现象,肾间质充血、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电镜下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窗孔消失或闭塞,基底膜部分断裂消失,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消失,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质内线粒体排列紊乱,结构模糊,高度肿胀,有空泡样现象;均提示脓毒症肾损伤严重,且肾组织TNF-α、TGF-β1和p38MAPK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与LPS组相比,LPS+UTI组肾组织TNF-α、TGF-β1和p38MAPK蛋白的表达均较LPS组下降[TNF-α(pg/ml):4915.00±267.06 vs 8836.00±739.51;TGF-β1(pg/ml):257.71±23.88 vs 354.39±29.44;p-p38MAPK/β-actin:0.158±0.022 vs 0.300±0.044,均P<0.05],LPS+SB组肾组织中TNF-α、TGF-β1和p38MAPK蛋白的表达较LPS组均下降[TNF-α(pg/ml):4856.75±167.23 vs 8836.00±739.51;TGF-β1(pg/ml):249.56±23.42 vs 354.39±29.44;p-p38MAPK/β-actin:0.136±0.017 vs 0.300±0.044,均P<0.05],但LPS+UTI组与LPS+S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有保护作用,且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1/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5.
免疫相关性脑炎是一类由机体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脑炎,肿瘤和感染是较明确的诱发因素。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ICI)引起的免疫相关性脑炎鲜有报道。本文报道本院收治的1 例免疫相关性脑炎病例,患者为60 岁男性,因胸膜间皮瘤应用纳 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治疗,用药后第5 周出现精神行为异常、意识障碍,但脑脊液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副肿瘤综合征相关抗体及寡克隆区带均为阴性,经停止免疫治疗、糖皮质激素大剂量冲击及足量的丙种球蛋白等综合治疗后,患者精神行为及 意识恢复正常,症状好转出院。此外,本文还就免疫相关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文献分析讨 论,以期能提高临床医师对免疫相关性脑炎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发动蛋白2(DNM2)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23例CHF患者(CHF组),其中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Ⅱ级42例、Ⅲ级61例、Ⅳ级20例。12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LDLR、DNM2及心功能指标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LDLR、DNM2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相关性。CHF患者经过半年随访,分为预后良好组(98例)和预后不良组(25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LDLR、DNM2对预后不良的CHF的诊断价值。结果 不同NYHA分级亚组患者血清中的LDLR、DNM2、LVEF均较对照组下降,而LVEDD、NT-proBNP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均P<0.05)。随着NYHA分级的增加,CHF患者血清LDLR、DNM2、LVEF水平逐渐下降,而LVEDD、NT-proBNP水平逐渐升高(均P<0.05)。CHF患者血清LDLR、DNM2与LVEF呈正相关,而与LVEDD、NT-proBNP呈负相关(均P<0.01)。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中LDLR、DNM2水平较预后良好组降低(P<0.05)。ROC曲线显示,LDLR联合DNM2诊断CHF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0.858(95%CI:0.751~0.965)]较LDLR[0.793(95%CI:0.668~0.919)]和DNM2[0.777(95%CI:0.669~0.884)]增大,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有提升。结论 CHF患者血清LDLR和DNM2水平随着NYHA分级的增加而降低,能够反映心脏功能水平,2指标联合有助于评估CHF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7.
目的了解太原地区皮肤科门诊黏膜念珠菌病的构成情况和病原菌耐药性。方法收集山西白求恩医院皮肤科门诊2019—2020年期间真菌培养阳性的172例黏膜念珠菌病患者临床资料, 并对病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 172例黏膜念珠菌病患者中外阴阴道念珠菌病142例(82.6%), 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24例(14.0%), 口腔念珠菌病6例(3.5%);≤ 18岁3例、19 ~ 59岁155例、≥ 60岁14例, 分别有2例、134例(86.45%)和6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 各年龄组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29, P < 0.05)。分离的172株菌均为念珠菌属, 包括白念珠菌165株(95.9%), 光滑念珠菌5株(2.9%), 近平滑念珠菌2株(1.2%);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分别为95.9%、100.0%、62.2%、47.1%和56.4%。结论本院皮肤门诊黏膜念珠菌病以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为主, 致病菌主要为白念珠菌;念珠菌分离株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敏感性较好。  相似文献   
28.
患者男, 56岁, 因头皮反复出现肿物7年于2020年3月就诊。患者2013年头顶部外伤后出现1枚直径约0.5 cm的灰红色半球状结节, 不伴痛痒, 搔抓后皮疹增多。2016年头皮肿物切除后行病理检查, 诊断为上皮样血管瘤。2018年, 无明显诱因头顶部及颞部头皮再次出现类似皮损, 不伴痛痒, 于2020年3月就诊于我科。既往史:2016年左侧腮腺肿物行手术切除, 病理诊断为"乳头状淋巴囊腺瘤"。体检:一般状况可,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侧头顶部及颞部头皮共5个大小不一的灰红色半球形丘疹及结节, 最小约0.1 cm × 0.2 cm, 最大约1.0 cm × 0.8 cm, 彼此不融合, 表面光滑(图1)。2020年3月头顶部皮损病理检查:表皮轻度增生, 真皮全层不规则厚壁血管增生, 增生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突入管腔, 真皮内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呈结节状浸润, 可见淋巴滤泡形成, 基质中黏蛋白沉积, 胶原纤维增生(图2)。免疫组化检查显示(图3), IgG阳性细胞较多, IgG4阳性细胞数>50个/高倍视野(×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