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21.
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综合康复的方法及疗效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综合康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将60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组,其中15例为早期康复组,15例为延迟康复组,另外30例为对照组。根据才藤分级法分级并在康复训练前后进行评分,进行3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3组间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早期康复组、延迟康复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早期康复组与延迟康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较延迟康复治疗改善吞咽障碍更明显,早期康复治疗较延迟康复治疗可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口肌生物反馈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将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口肌生物反馈组、综合治疗组,每组10例。3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脑卒中常规治疗方法及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口肌生物反馈组给予口肌生物反馈;综合治疗组给予口肌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由经专业培训的康复治疗师在双盲状态下对2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进行生活质量评定。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吞咽功能和SWAL-QOL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综合治疗组的吞咽功能VFSS评分和SWAL-QOL评分分别为(6.90±0.82)分和(346.3±69.8)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和口肌生物反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口肌生物反馈训练结合吞咽康复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胞二磷胆碱结合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及钙结合蛋白(S100)、β微管蛋白(β-tubulin)的影响。 方法12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采用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选出造模成功后符合标准的96只大鼠分为对照组、药物组、康复组、药物联合康复组,每组24只。造模成功后3 d,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 药物组开始给予胞二磷胆碱(每天500 mg/kg体重),康复组开始进行滚笼、平衡木、转棒、网屏等训练, 药物联合康复组既给予胞二磷胆碱,又给予康复训练。各组分别在造模后第7,14,21天时进行行为学评估综合评分;各组取脑组织行免疫组化法观察缺血周围皮质S100、β-tubulin的表达。 结果①各组大鼠随时间推移行为学评分均逐渐减少,药物组造模后第7,14,21天以及康复组、药物联合康复组造模后第7天行为学评分分别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康复组、药物联合康复组造模后第14,21天行为学评分明显优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药物联合康复组降低更明显(P<0.01)。②造模后第7天药物组、康复组S100、β-tubulin的表达水平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比较,增加不明显(P&rt;0.05);造模后第7天药物联合康复组S100、β-tubulin的表达水平较同一时间点药物组、康复组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造模后第14,21天时药物组、康复组、药物联合康复组S100、β-tubulin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增加(P<0.05),且药物联合康复组较药物组、康复组增加更显著(P<0.01)。 结论胞二磷胆碱结合合理有序的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缺血周围皮质S100、β-tubulin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美国产的爱荷华口肌训练仪(IOPI)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IOPI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1个月和2个月后的疗效,并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分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VF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VFS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VFSS评分[(4.20±0.92)分]优于对照组[(3.30±0.67)分];治疗2个月后,2组患者VFS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1个月时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VFSS评分(6.50±1.28)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5.24±1.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OPI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提高脑卒中康复期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及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按照康复阶梯图实施康复训练。连续4周后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CSS评分、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康复阶梯图的应用可有效提高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从而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6.
背景: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治疗儿童孤独症的金标准,康复治疗效果不佳。目的:评价脐血单个核细胞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7例儿童孤独症患者非随机分为脐血组、混合组和对照组。脐血组应用脐血单个核细胞加康复训练治疗;混合组联合应用脐血单个核细胞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加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单纯行康复训练治疗。脐血组和混合组患者在干细胞治疗前和首次治疗后1,2,6个月分别行相关指标实验室检查,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3组患者在治疗前和首次治疗后1,2,6个月分别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和异常行为量表(ABC)评估。结果与结论:脐血组和混合组患者在干细胞治疗前和首次治疗后1,2,6个月相关指标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意义异常变化,干细胞治疗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根据CARS和ABC评分,3组治疗均有效,其疗效比较:混合组优于脐血组,脐血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