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7篇
内科学   28篇
神经病学   33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39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目的:为探讨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所致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该院9年来收治的40例CAA引起的脑出血进行了临床资料分析。其中9例进行了7年的随访。结果:患者年龄为58~82岁;平均68.5岁。出血位于额叶19例,顶叶16例,枕叶3例,颞叶2例。3例在急性期死亡。9例随访病人2例进食为痴呆;余下7例均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结论:CAA引起的脑出血以60岁以上老年多见;出血部位在脑叶,其中以  相似文献   
212.
刘津 《中草药》2010,41(7):1157-1158
自主神经系统平衡失调是指交感神经系统(SNS)和副交感神经系统(PNS)的不平衡状态.现临床多采用抗焦虑药,常首选苯二氮卓类进行治疗,具有缓解焦虑、镇静和增强睡眠的作用,但因其嗜睡、宿醉、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反应,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产生药物依赖,出现耐药性和戒断反应,服药依从性差,临床应用受限.笔者采用甜梦口服液对42例自主神经系统平衡失调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13.
目的观察穴位热痛刺激治疗急性发作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即时镇痛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急性发作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口服舒马曲坦(50mg),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步辅以穴位热痛刺激,作用穴位包括风池、率谷、阳陵泉、外关、太阳、印堂等,热刺激温度设定为54.5℃,每个穴位连续刺激5次,各个穴位交替刺激,共治疗20min。记录穴位热痛治疗后2h各组患者头痛缓解率≥50%的人数;于治疗前、治疗后0.5,1,2,4h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各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定;记录分析治疗前、治疗后2h各组患者头痛伴随症状计分以及治疗后24h头痛完全缓解率。 结果治疗后2h治疗组头痛缓解率≥50%的患者数量(52例)较对照组(39例)显著增多(P<0.05);治疗后0.5,1,2,4h治疗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86±0.72)分、(3.85±0.33)分、(2.91±0.25)分和(1.82±0.16)分]均较对照组[分别为(5.01±0.50)分、(4.66±0.42)分、(4.03±0.38)分和(2.67±0.02)分]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2h治疗组患者头痛伴随症状计分[(0.41±0.29)分]较治疗前[(1.85±0.60)分]及对照组[(0.73±0.46)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24h治疗组头痛完全缓解率(87.9%)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7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期间所有患者心率、血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热痛刺激部位无感染、红肿等表现。 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基础上辅以穴位热痛刺激,能获得较好的即时镇痛疗效,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14.
目的 探讨伴有意识障碍的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伴有意识障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其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经住院治疗后,40例患者出院,14例患者死亡,出院时脑卒中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好转有11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好转有30例,意识好转有32例,意识无变化8例。54例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37例、占比68.52%,心源性脑梗死共计15例、占比27.78%,其他原因导致的脑梗死2例、占比3.70%。临床表现中言语不利44例、肢体活动不利54例、凝视32例、面瘫28例,其中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利患者较多,同时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血栓等是导致伴有意识障碍的脑梗死发作的关键因素。结论 伴有意识障碍的脑梗死较为严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尤其是昏迷患者,往往提示预后不良,针对此类患者通过控制脑水肿、抗血小板聚集、他汀调脂、稳定斑块、清除自由基、改善脑循环等措施进行规范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15.
侯静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13):2303-2305
目的:探讨精密型摄食训练监管护理联合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12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通过红蓝双色球法随机分为传统组(56例)、实验组(5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方式进行干预,传统组加用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干预,实验组在传统组基础上加用精密型摄食训练监管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及饮食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干预前后的吞咽障碍及生活质量评分、舌骨喉复合体活动度、表面肌电图。结果: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比传统组显著更高(P<0.05)。护理后两组吞咽功能(SAA)评分较护理前显著降低,且实验组比传统组显著更低;生活质量(SWALQOL)评分较护理前显著升高,实验组比传统组显著更高(P<0.05)。护理后两组舌骨上移距离、舌骨前移距离、甲状软骨上移距离、甲状软骨前移距离均较护理前显著提高,实验组比传统组显著更高(P<0.05)。护理后两组吞咽时程均较护理前显著缩短,且实验组比传统组显著更短;表面肌电图(sEMG)最大波幅值均较护理前显著提高,实验组比传统组显著更高(P<0.05)。且实验组的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