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目的探讨蛋白A免疫吸附在新月体肾炎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7例新月体肾炎患者行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重点做好心理护理,吸附前的准备,保持血管通畅,防止破膜及溶血,严密观察病情,护士保持高度责任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等。结果免疫吸附治疗后,患者血清中IgG水平明显下降为12.94%~45.62%(平均37.19%),病情均较前好转。无一例次免疫吸附操作失败。结论免疫吸附治疗新月体肾炎安全、有效,而正确的操作和护理是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血液净化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血磷清除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等血液净化方法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血磷清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189例,其中男性109例,女性80例,年龄17~87岁,平均58.4岁。分析应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血磷清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血液透析(HD)和血液透析滤过(HDF)前血磷差异无显著性,血液净化后血磷下降明显(P<0.001)。HDF组较HD组血磷下降更显著(P<0.001)。结论:本研究显示,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均能有效清除血磷,HDF对磷的清除作用明显优于HD。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情况,探讨影响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新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且年龄≥60岁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至2010年12月31日。应用Kaplan-Meier法、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生存资料。结果共131例血液透析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5(14~41)月,死亡52例,中位生存期48(37.72~58.28)月。主要死因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感染、脑血管疾病。死亡患者的透始年龄、透析前合并脑血管疾病比例、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比例、Chari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5比例、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为临时导管比例、透析原因为心力衰竭比例、透始eGFR均显著高于非死亡患者,而CCI=3~4比例、透始尿量、血肌酐、血白蛋白均显著低于非死亡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年、2年、3年、4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0.9%、74.6%、63.2%、48.0%、33.9%。Cox回归分析显示透始年龄(HR=1.070,95%CI1.015~1.127,P<0.05)、透析前合并脑血管疾病(HR=2.052,95%CI1.035~4.068,P<0.05)、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HR=1.888,95%CI1.029~3.463,P<0.05)、CCI≥5(HR=2.675,95%CI1.323~5.411,P<0.05)、透始血白蛋白(HR=0.949,95%CI0.901~0.999,P<0.05)是影响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感染、脑血管疾病。透始年龄、营养状况、合并疾病状况可能是影响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核因子κB (NF-κB)活性与微炎症、氧化应激状态及心血管疾病(CVD)的关系. 方法:选取MHD治疗3个月以上的患者(32例),以体检健康者(12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PBMC的NF-κB活性,比色法检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丙二醛(MDA).Pearso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PBMC的NF-κB活性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NF-κB活性与CVD的关系. 结果:MHD患者PBMC的NF-κB活性[(1 142.4±413.0)ng/mg核蛋白vs(208.3±39.5) ng/mg核蛋白,P<0.05]、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3.2 mg/L vs0.5 mg/L,P<0.05)、TAOC[ (21.9±6.6)U/ml vs (15.7±2.3)U/ml,P<0.05]和MDA[ (6.80±0.86) nmol/ml vs (3.89±0.51) nmol/ml,P<0.05]皆显著高于对照组.单次HD后MHD患者PBMC的NF-κB活性显著升高[(2 076.5±690.1)ng/mg核蛋白vs(1 142.2 ±413.0)ng/mg核蛋白,P<0.05],TAOC显著降低[(13.6±5.0) U/ml vs(21.9±6.6)U/ml,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BMC的NF-κB活性与白细胞计数(r=0.454,P<0.05)、血清hsCRP(r =0.590,P<0.05)及MDA(r=0.390,P<0.05)呈正相关.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β=0.338,P<0.05)、血清hsCRP(β =0.440,P<0.05)及MDA(β=0.319,P<0.05)皆与PBMC的NF-κB活性独立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BMC的NF-κB活性升高(>1 170.0 ng/mg核蛋白)是CVD的独立危险因素(OR=8.47,P<0.05). 结论:MHD患者PBMC的NF-κB活性显著升高,且与微炎症、氧化应激状态及CVD相关,可作为患者的炎症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终末期肾病患者透析开始残余肾功能与维持性透析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9年30日新进入血透或腹透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成年患者资料,随访至2010年3月31日.根据透析开始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10.5、8~<10.5、6~<8、<6 ml· min-1·(1.73 m2)-1 4组.eGFR评估采用MDRD简化公式.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死亡.结果 (1)共562例患者入选,透析开始中位eGFR为5.60(2.26~12.62) ml· min-1·(1.73 m2)-1;中位随访时间为17(0~58)个月 ;死亡141例,中位生存期为45.48(43.05 ~47.90)个月.随着透析开始eGFR下降,4组患者Scr、BUN、血尿酸(SUA)、血前白蛋白、血磷、血钙磷乘积、整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平均动脉压(MAP)逐渐升高 ;血红蛋白(Hb)、男性患者比例、并发糖尿病比例、Charison并发症指数≥5比例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随着透析开始eGFR下降,并发左室肥大比例有逐渐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4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开始eGFR与透析预后无显著关系.对透析非早期(>3个月)死亡患者进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4组患者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开始eGFR是透析1年生存预后的保护因素(HR =0.791,95%CI 0.669~0.935,P<0.01).(3)以心脑血管死亡为终点事件,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开始eGFR是心脑血管生存预后(HR =0.868,95%CI 0.777~0.971,P<0.05)和1年心脑血管生存预后(HR=0.937,95%CI 0.851~0.992,P<0.05)的保护因素.(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开始eGFR增高1 ml·min-1·(1.73 m2)-1,腹膜透析患者死亡风险下降10%(HR=0.90,95%CI 0.81~0.99,P< 0.05).血液透析方式4组患者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0.047),8~<10.5组生存率最低,与6~<8组、<6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0.033,P=0.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并未显示透析开始eGFR与预后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透析开始eGFR增高1 ml·min-1·(1.73 m2)-1,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腹膜透析患者死亡风险分别降低16.6%(HR=0.834,95%CI 0.736~0.946,P<0.01)和32.1%(HR=0.679,95%CI 0.535~0.862,P<0.01).以心脑血管死亡为终点,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开始eGFR增高1 ml·min-1·(1.73 m2)-1,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下降18.2%(HR=0.818,95%CI 0.669~0.999,P<0.05).结论 本组患者透析时机明显晚于国际透析指南的标准.随着透析开始eGFR降低,并发症增多及程度加重.早期透析可能无法提高透析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但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脑血管及1年总体生存预后和腹膜透析、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跌倒及其危险因素研究。方法:调查我院15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运用访谈、观察和查阅病历的方法收集资料,对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分析被筛选出的危险因素的相关特征。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跌倒发生率为30.82%。从与跌倒相关的18项因素中筛选出6个与跌倒相关的因素:年龄、性别、透析性低血压、视力、心血管病变、尿毒症合并周围神经病变。通过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得出年龄、性别与尿毒症合并周围神经病变(p<0.01)与跌倒密切相关。结论:年龄、性别、尿毒症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是跌倒的危险因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跌倒高危人群,应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预防跌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五"E"康复护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尿毒症作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提高尿毒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最大程度地回归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目前治疗尿毒症的方法不外乎肾移植、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这三种,虽然肾移植有较好的生活质量,但由于受肾源的限制,目前国内外仍以透析治疗为主。透析治疗的目的一方面是解除尿毒症症状、延长患者的寿命,另一方面是要让患者最大程度地回归社会,拥有尽可能高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在国外康复医学领域,五“E”,即教育(education)、鼓励(encourage-ment)、锻炼(exerci…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探究护理指导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MBD)并发疼痛的作用。方法 以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血液透析治疗并符合MBD诊断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疼痛数字分级法(NR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分级,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给予护理指导,随访1年后进行NRS复测,采用配对秩和检验比较护理指导前后的疼痛情况。结果 共有152例患者纳入研究,护理指导前无痛 (0分)以及轻度(1~3分)、中度(4~6分)、重度(7~10分)疼痛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3.4%、17.8%、21.1%和17.8%, 经过1年的护理指导,无痛以及轻度、中度、重度疼痛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8.7%、30.3%、15.8%和5.3%。患者的疼痛情况在指导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001)。结论 有效的护理指导,加强对高风险患者的钙磷管理,能有效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MBD引起的疼痛,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慢性疼痛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有研究[1,2]显示,老年患者的疼痛发生率为25%~50%,其中45%~80%患有明显疼痛的患者需要长期治疗护理.疼痛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3].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5个生命体征,日益受到重视[4].随着我国及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趋加重,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控制治疗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是疼痛治疗领域里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腹膜透析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达80%以上,难治性高血压导致卒中、心血管事件发病率不断增加,是患者死亡和退出腹膜透析的主要原因。2015年国际腹膜透析协会(ISPD)关于成人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和代谢指南指出,持续腹膜透析患者目标血压应<140/90 mmHg,并与年龄无关。腹膜透析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影响因素纷繁复杂,但常见原因是容量超负荷和残肾功能减退。腹膜透析患者高血压防治策略包括容量负荷的准确评估与干预、残余肾功能的有效保护、透析处方的及时调整,降压药物的正确选择以及以病人为中心的团队管理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