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9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8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156篇
内科学   159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385篇
综合类   139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5篇
  2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研究与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特异性结合肽(AWYPLPP肽)对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株体外侵袭表型的影响.方法 采用侵袭实验探讨AWYPLPP肽对不同转移潜能的人肝癌细胞株体外侵袭表型的影响;利用迁移实验、黏附实验和明胶酶谱实验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在AWYPLPP肽浓度为0.10~100.00 μmol/L时,其能显著促进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株HCCLM3的侵袭能力,呈剂量效应关系;在浓度为100.00μmoL/L时,其能促进其他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株MHCC97、MHCC97H和HCCL,M6的侵袭能力(F=4.84,8.19,25.42,P<0.05),对低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株MHCC97L、PLC/PRE/5和Hep3B的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迁移实验和黏附实验表明,AWYPLPP肽对HCCLM3的迁移和黏附能力无影响;明胶酶谱实验发现,AWYPLPP肽作用后HCCLM3细胞分泌活性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明显增加.结论 AWYPLPP肽能促进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株体外侵袭能力,其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活性型MMP-9分泌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72.
目的:研究肝癌MHCC97H细胞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过程中的转录因子Sp1的活性.方法:将MHCC97H细胞分为对照组、HGF组、光辉霉素组,分别用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与VEGF mRNA、蛋白质表达及Sp1水平、磷酸化Sp1水平变化以及应用Sp1阻断剂光辉霉素后上述目标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外源性HGF 60 ngmL-1孵育15 min、16 h后分别可以使MHCC97H细胞的VEGF 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明显提高(P<0.01).这一过程中Sp1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磷酸化Sp1水平明显升高(P<0.01).用Sp1抑制剂光辉霉素预先处理MHCC97H细胞1 h后,再加入HGF 60 ngmL-1VEGFmRNA及其随后蛋白质表达均受到抑制(P<0.01).结论:HGF诱导MHCC97H肝癌细胞VEGF表达是通过增强Sp1磷酸化实现的.  相似文献   
73.
王曦龙  王鲁 《医学研究杂志》2009,38(12):113-115
清蛋白是人体主要的血浆蛋白成分,在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清蛋白系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在血浆中的半衰期约为15-19天,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约占血浆总量的40%-60%。其主要功能为:①维持血液渗透压:1g清蛋白产生的渗透压相当于20ml液体血浆或40ml全血;②营养供给:组织蛋白和血浆蛋白可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74.
王鲁 《医学临床研究》2003,20(9):645-648
在汤钊猷院士热情关注、大力支持下 ,本期特别推出“小肝癌治疗进展”专题栏目 ,集中报道了上海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我国肝癌研究与临床最具盛名和影响力单位的专家有关论述 ,旨在通过专题向读者集中介绍该专业比较深透、全面的知识和最新进展 ,以服务于医学临床及研究 ,服务于广大读者及您的事业。诚望国内知名医院和医学研究单位、知名专家教授就你们的研究和临床优势热忱赐稿 ,在为广大读者服务的同时亦展示单位和专家的成果与风采。同时 ,也希望广大读者就本刊栏目设置和开辟专题提出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75.
肝细胞性肝癌(HCC)是一种多基因参与、多因素、病理机制复杂的常见恶性肿瘤.该病多发于非洲、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全世界每年约50~100万人死于肝癌.  相似文献   
76.
肝细胞性肝癌(HCC)是一种多基因参与、多因素、病理机制复杂的常见恶性肿瘤.该病多发于非洲、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全世界每年约50~100万人死于肝癌.  相似文献   
77.
目的:构建并鉴定Arnt基因特异性RNAi慢病毒载体,将其导入HCCLM6肝癌细胞中,筛选有效抑制ARNT表达的稳定细胞株。方法:针对已经筛选确定的Arnt基因RNAi有效靶序列,合成靶序列的OligoDNA,退火形成双链DNA,与经HpaI和XhoI酶切后的pLVTHM载体连接[含U6启动子和绿色荧光蛋白(GFP)]产生LV-shArnt慢病毒载体,PCR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用LV—shArnt载体,pCMV—dR8.74载体,pMD2G载体三质粒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细胞,包装产生慢病毒,以293T细胞GFP蛋白表达水平测定病毒滴度,挑选细胞克隆,收获病毒上清,将病毒上清转染HCCLM6中,经过GFP筛选得到稳定抑制Arnt表达的HCCLM6细胞株,通过RT—PCR鉴定抑制Arnt表达的效果。结果:双酶切与测序鉴定证实成功构建了ArntshRNA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包装病毒细胞株获得的病毒上清成功转染了HCCLM6,并且抑制了Arnt的表达。结论:运用pLVTHM载体构建的LV—shArnt慢病毒载体可有效抑制Arnt在肝癌细胞株HCCLM6中的表达,为观察转染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的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变化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钠钙交换器1(NCX1)在肝细胞肝癌(简称肝癌)侵袭和增殖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为肝癌的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Western印迹法检测不同肝癌细胞系中NCX1的表达情况。构建NCX1干扰慢病毒载体和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转染肝癌细胞。采用细胞迁移、侵袭实验观察NCX1对肝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采用细胞增殖实验观察NCX1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Western印迹法检测NCX1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系(MHCC97H、HCCLM3)NCX1表达高于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系(HepG2、Huh7、SMMC-7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NCX1后,肝癌细胞侵袭及增殖能力明显增加(P0.05);细胞因子(TGF-β_1、IL-6、TNF-α)分泌明显增多(P0.05);肝癌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NCX1体外可能通过升高肝癌细胞EMT相关蛋白表达促进肝癌生长、侵袭及转移,是潜在的肝癌诊治靶标。  相似文献   
79.
目的:分析糖尿病罹患病者与肝细胞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基于病案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共入选2006年7月—2006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治疗的,经病理证实的初发肝细胞癌患者;对照组为同期在中山医院其他病区住院的患者,以性别和年龄(±3岁)配对,除外其他肝脏恶性肿瘤,或以糖尿病和慢性肝病为主要诊断入院的患者。糖尿病的诊断以入院时空腹血糖大于7.1mmol·L-1,或有明确的糖尿病史者。应用调查表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诊断,空腹血糖,糖尿病史,乙肝病毒5项抗原抗体,丙型肝炎抗体等。计算暴露糖尿病的比数比(oddsratio,OR),并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调整年龄,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BV/HCV)感染状态等因素。结果:在病例组中有糖尿病史12.5%(47/376),而对照组中为7.98%(30/376),单因素分析糖尿病史发生肝癌的OR为1.65,95%CI(1.02,2.69)。平衡HBV感染状态和HCV感染状态后,发现糖尿病史的OR值为2.64,95%CI(1.36,5.12),HBeAg阳性的OR值为39.82,95%CI(18.24,86.92),HBe-Ab阳性的OR值为33.61,95%CI(20.19,55.96)。HCV阳性的OR值为6.75,95%CI(1.90,24.02)。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是肝细胞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能增加2.5倍左右的肝癌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0.
纤维蛋白原对肝外科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在肝移植手术过程中的变化及补充纤维蛋白原(Fib)对肝外科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9例肝移植患者,分别检测术前,术中无肝前期(Ⅰ期)、无肝期(Ⅱ期)和供肝期(Ⅲ期)及术后第3d的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和Fib。57例肝切除术后第3d PT高于13.0s,Fib低于300mg·dl-1,随机分成应用Fib组和对照组,隔天静脉滴注Fib 1~2g。结果:肝移植组术中Ⅱ期PT、KPTT明显延长,Fib显著下降,与术前、术后相比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尽管术中Ⅲ期凝血指标有所改善,但与术前、术后相比差别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伴有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且PT延长的患者,应用Fib能够使PT时间缩短,Fib水平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移植术中凝血因子明显减少,凝血指标明显异常,尤以无肝期明显。在补充其他凝血因子的同时,选择性应用Fib更有助于改善肝外科术后凝血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