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目的:探讨中青年和老年患者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7年3月入住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1 8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年龄不同分为中青年组(18~59岁)和老年组(≥60岁),每组再根据梗死部位不同分为后循环脑梗死组和前循环脑梗死组。对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前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资料进行采集,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青年组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OR=1.955,P<0.05,95%CI:1.042~3.667)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患者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73,P<0.001,95%CI:0.958~0.988)、高血压(OR=1.799,P<0.001,95%CI:1.316~2.460)、糖尿病(OR=2.605,P<0.001,95%CI:1.791~3.788)、空腹血糖(OR=1.069,P<0.05,95%CI:1.002~1.141)和尿酸(OR=0.998,P<0.05,95%CI:0.997~0.999)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为中青年组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和空腹血糖高为老年组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年龄相对小和尿酸水平高可能是前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为中青年组患者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和空腹血糖高为老年组患者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3.
鼻咽癌是一种原发于人鼻咽腔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一直是鼻咽癌治疗的首选方法,通过放疗可使鼻咽部的癌瘤缩小、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杀灭癌细胞直至根治的目的[1].但是为了达到根治的目的,鼻咽癌放射治疗的剂量较高,放射面积较大,因此也比较容易造成正常组织器官的损伤.鼻咽癌放疗过程中一些正常的鼻咽粘膜上皮细胞会产生坏死,脱落,并形成创面,严重影响肿瘤放疗的敏感性,因此做好鼻咽癌病人鼻咽腔护理非常重要.我科自2009年6月~2010年6月采用过氧化氢联合温热生理盐水鼻咽冲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本研究探索毒物检测在临床中毒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并分析毒检阳性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是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共收集2020年10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入组参与队列研究的江苏省及周边的41家医院送至南京医科大学中毒研究所毒检中心行毒物检测鉴定的患者毒检结果、中毒情况及临床信息, 分析毒检阳性即检出毒物或过量药物患者的临床特征, 并对毒检采样情况与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95例进行毒检鉴定的临床诊断中毒或可疑中毒患者。其中毒检结果阳性652例, 占比72.85%。所有毒检阳性患者中, 接触单一毒物者506例, 多种毒物者147例;检出前三位毒物(药物)为农药除草剂(202例, 30.98%), 镇静/精神类药物(151例, 23.16%), 以及农药杀虫剂(97例, 14.88%)。在毒物药物暴露史明确的541例患者中, 毒检阳性率为78.19%;在中毒暴露史不明确的354例患者中, 毒检阳性率为64.69%。暴露史不明确的患者毒检阳性结果前三位毒物(药物)为:镇静/精神类药物(82例, 12.58%)、除草剂(26例, 3.99%)以及鼠药(22例, ...  相似文献   
26.
目的 分析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技术(HR-VMI)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频发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发作频次将其分为频发组(24 h内发作频次≥2次,n=60)和非频发组(24 h内发作频次<2次,n=102)。收集两组基线资料,采用HR-VMI检测两组大脑中动脉斑块位置、血管狭窄程度、斑块强化特点(包括强化等级和强化模式)及血管重塑情况。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频发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斑块位置、血管狭窄程度、斑块强化等级、斑块强化模式及血管重塑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斑块位置、血管狭窄程度、斑块强化等级、斑块强化模式及血管重塑情况是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频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基于HR-VMI检测的斑块位置、血管狭窄程度、斑块强化等级、斑块强化模式及血管重塑情况是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频发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导致的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国4家高级卒中中心诊断为颈内动脉夹层合并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6例,其中东部战区总医院32例,南阳市中心医院24例,扬州大学附属医院18例,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12例,诊断均符合颈动脉夹层标准。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86例患者分为非血管内取栓组(53例)和血管内取栓组(33例)。非血管内取栓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和(或)药物治疗,血管内取栓组采用Solitaire支架系统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史)等基线资料以及入院NIHSS评分、闭塞血管、住院期间药物治疗、静脉溶栓比例、颅内出血和预后等临床资料的差异。将卒中发生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定义为临床预后良好。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史、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两组患者血管闭塞部位、静脉溶栓、住院期间药物治疗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血管内取栓组患者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预后良好率均高于非血管内取栓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 5%(15/33)比11. 3%(6/53),69. 7%(23/33)比45. 3%(24/53);均P 0. 05];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相较于静脉溶栓治疗和(或)药物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合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血管内取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8.
目的 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0201限制性的特异性CTL,研究急性肝炎急性期和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患者T淋巴细胞对特异性抗原表位免疫应答的差异.方法 收集HLA-A0201阳性的5例急性肝炎急性期和6例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测定针对HBV聚合酶区(Pol575-583)、包膜区(Env348-357)和核心区(Core18-27)3个CD8+T淋巴细胞表位肽特异性CTL的数量和功能.数据采用t检验.结果 经Pol575-583、Env348-357和Core18-27三条抗原肽刺激,急性乙型肝炎急性期患者组斑点形成细胞数(SFC)分别为110±13、165±17和185±20;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患者组SFC分别为22±4、23±5和3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9、15.2和8.0,均P<0.05).急性乙型肝炎急性期患者各抗原肽特异性CTL的应答能力Pol575-5830.05).非特异性HLA-2402限制性Core117-125刺激也出现SFC增加,但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感染者HBV特异性CTL应答水平显著高于慢性HBV感染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多克隆CTL数量和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硬膜外自控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对经腹贲门癌根治术病人术后康复的影响,并将两种方案的医疗费用进行比较。方法ASAⅠ~Ⅱ择期经腹贲门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n=20):全凭静脉复合麻醉组(G组)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组(GE组)。G组采用咪唑安定0.02-0.04mg/kg、阿曲库铵0.6~0.8mg/kg、芬太尼4-6μg/kg、依托咪酯0.3~0.6mg/kg静脉诱导插管;GE组选择T9-10硬膜外阻滞成功后麻醉诱导同G组。两组术中均静脉泵注丙泊酚、卡肌宁维持麻醉,G组泵注瑞芬太尼0.5-1μg/(kg&#183;min)维持镇痛,GE组术中每隔50-60min经硬膜外导管注入1.5%利多卡因5~6mL,必要时静脉给予芬太尼0.1-0.2mg/次。记录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总麻醉费用和术毕清醒时间(呼唤可睁跟)。术毕即刻G组采用静脉止痛(PCIA),GE组行硬膜外止痛(PCEA)。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术后的疼痛程度。观察术后病人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拔除胃管时间及康复出院时间。统计住院天数及术后医疗费用(术后第一天至出院日的所有费用)。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和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GE组术中所用的丙泊酚、卡肌宁剂量少于G组(P〈0.05);术中总麻醉费用GE组低于G组;胃肠蠕动恢复时间GE组短于G组(P〈0.05);GE组术后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少于G组(P〈0.05)。结论应用PCEA有利于贲门癌根治术病人的术后康复而且术后医疗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隐匿性乳腺癌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1年8月至2001年7月收治的11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11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小44岁,最大70岁,中位年龄55岁。首发症状均为腋窝肿物,左侧4例,右侧7例。合并锁骨上淋巴结转移2例。查乳腺钼靶片8例、CT2例均阴性。查乳腺超声8例,发现同侧乳腺肿物3例。手术行改良根治术4例,腋窝淋巴清扫3例,腋窝肿物切除2例,锁骨上淋巴结活检2例。术后按乳腺癌治疗方案行放化疗和内分泌治疗。随访8个月至9年6个月。死亡3例,5年生存率54.5%(6/11)。结论对于女性患者经病理证实的腋窝淋巴结转移性腺癌。如无其他脏器原发癌证据,即使乳腺未发现肿物亦应考虑为隐匿性乳腺癌,受体测定有助于诊断。治疗应根据乳腺癌治疗规范进行综合治疗。手术可行改良根治或根治性保乳术,对于乳腺无原发癌证据者可行腋窝淋巴清扫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