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9篇
内科学   2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05篇
预防医学   4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10篇
  1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关于自我价值感的研究已经从概念、结构的探讨进入更为深入的自我价值感水平、发展特点以及与其他心理成分的关系的研究。国内关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 ,多数是借助国外的自尊量表作为测查工具 ,且仅仅从总体上考察了其他心理因素与自我价值感的相互关系[1-4] 。自我价值感作为应对的资源[5] ,不同自我价值感的人 ,在面对同一压力源时 ,可能有不同的应对反应 ,由此引起不同的情绪感受 ,因此 ,心理健康可能也存在差异。本研究将应用国内专家编制的有关量表 ,并将自我价值感视为一个较稳定的人格变量 ,考察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了解2006—2020年重庆市涪陵区职业病发病情况,为进一步制定针对性的职业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职业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中导出2006—2020年重庆市涪陵区职业病报告卡,提取病例及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和诊断信息等,采用SPSS 19.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06—2020年重庆市涪陵区共报告新发职业病8类443例,发病例数除2012年出现爆发式增长外(236例,53.27%),其余年份发病较为平稳。男性441例,女性2例,以职业性尘肺病为主(409例,92.33%),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60.55岁,平均接害工龄为2年(2,12),用人单位行业主要分布在建筑业(247例,61.29%)。尘肺病病例以壹期(236例,57.70%)、矽肺病例为主(343例,83.82%)。行业分布前3位分别为建筑业(246例,60.15%)、采矿业(80例,19.56%)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54例,13.20%)。除尘肺病外其他类型职业病以职业性化学性中毒(14例)和职业性耳鼻口腔疾病(13例)居多,其中又以氟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10/14)及噪声聋(12/13)居多。结论尘肺病仍然是重庆市涪陵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控制增量,保障现存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高其生存质量,是今后尘肺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同时应重点加强对噪声作业和氟作业危害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重庆市涪陵区2009—2019年15岁以下人群流感病原学的流行趋势及特征,为今后的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2009—2019年涪陵区流感网络监测实验室获得的15 岁以下人群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监测结果。结果 女性ILI病毒分离阳性率(14.53%)和男性阳性率(13.74%)无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0.98,P>0.05);初中生阳性率最高(23.94%),其次是小学生(19.69%)、幼儿园儿童(17.10%),散居儿童最低(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238.82,P<0.05);各学龄段儿童之间流感病毒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40.71,P<0.05);ILI病毒检测阳性率的季节规律呈单、双峰交替出现,2010 年、2014 年、2015 年流行高峰出现在夏季,其余年份流行高峰均在冬春季;主要病原学类型为季H3(36.63%)、B型Victoria系(28.60%)、新甲H1(27.98%)、B型Yamagata系(6.44%),流感病毒阳性率与ILI病例数变化趋势相关(rs=0.312,P<0.05); ILI发病后采样时间、采样后送检时间对标本阳性率有显著影响。结论 涪陵区15岁以下人群流感流行处于上升趋势,流行高峰时间处于动态变化,近年来主要在冬春季;初中生和小学生ILI病毒检测阳性率高于学龄前儿童,提示冬春季要加强中小学校学生流感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如何更上一层楼,与国际接轨,把中医药推向世界,我们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我们应从两方面着手应对,首先是充实和提高中医药基础理论,接受全人类的先进文明成果,与时俱进,积极开拓创新,构筑起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又容纳现代科技文明成果的新中医药理论体系,为全人类健康服务.二是在保证中药安全性、有效性的前提下,借鉴国外先进的制药理念,引进新技术、新标准,以世界上通行的药典标准来规范中药材、中成药,这样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才有许可证.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已做了很好的工作,但在一些物质的限量检查上还有待充实提高.本文针对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中有关重金属、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5.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同时测定食品中砷和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军 《现代预防医学》2004,31(2):192-193
目的 :建立一种同时测定食品中微量砷和铅的方法。方法 :采用灰化法消解样品 ,氢化物原子荧光法同时测定食品中微量砷和铅。结果 :方法检出限砷和铅分别为 0 .30 μg/ L 和 0 .32 μg/ L;砷和铅的回收率分别为 85 .2 %~ 10 8%和89.7%~ 10 3.3% ;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 2 .0 %~ 5 .1%和 3.2 %~ 5 .5 %。结论 :食品中微量砷和铅可以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6.
土壤环境质量与中药材GAP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寻土壤环境质量和中药材GAP (good agricuture practice)的相关性 ,为中药材GAP基地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评述土壤环境质量和中药材GAP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分析土壤环境质量对中药材GAP基地化生产和中药材品质质量的相关影响。结果 :土壤环境质量在中药材GAP基地化生产技术体系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结论 :土壤环境质量系统中 ,各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中药材具强烈地域性之本质 ,土壤环境质量优劣是中药材产业化基地建设和中药材GAP的重要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收集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5例,均给予阿托伐他汀钙口服治疗。观察血脂水平变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结果治疗后2、4、12周时患者TC、TG、LDL-C等指标水平明显下降,HDL-C明显上升;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总面积和斑块总得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治疗中进行调脂治疗可改善粥样硬化斑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逍遥丸(当归、柴胡、甘草、白芍等)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鉴别法对处方中当归、柴胡、白芍、甘草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芍药中芍药苷含量。结果在显微鉴别中检出生药粉;在薄层色谱中检出当归、柴胡、白芍、甘草;芍药苷在0.1164~1.746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关系标准差(RSD)为1.6%。结论方法可行,重现性好,可用与该产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尿毒清颗粒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UltimateR XB-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水(8∶92),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320nm。结果 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进样量在0.066 8~0.534 4μg(r=0.999 5)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3%,RSD为0.5%(n=6)。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可用于尿毒清颗粒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及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Uveiti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of blindness worldwide. It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re complicated and have not been well understood. The treatment for uveitis is predominantly based on steroids and immunosuppressants. However, systemic side effects limit their clinical application.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some intravitreal implants and biologic agents have been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uveitis. Additionally, novel techniques such as gene therapy and RNA interference are being studied for using as uveitis therapy. This paper reviews recent advances in uveitis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