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神经松动术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偏瘫肩痛的效果及对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梗死后偏瘫肩痛患者11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采取神经松动术,观察组采取神经松动术联合经颅磁刺激,均治疗2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促生长因子-1(IGF-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5.44%(P<0.05);观察组治疗1和2周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部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BI)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1周、2周后肩关节外旋、内旋、外展、后伸、前屈活动度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1周、2周后血清BDNF、IGF-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NF-α、IL-6、N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神经松动术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偏瘫肩痛患者可降低疼痛程度,提升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调节血清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因子表达,提升疗效。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54-58]  相似文献   
2.
邵磊  张明  刘鹏  张亚男  贾梦怡  苏春 《中国康复》2022,37(10):588-591
目的:探讨仿生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仿生训练(兔子跳跃、蜥蜴行走、猴子攀爬)。在训练前后分别对2组患儿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GM)进行评估,并利用关节量角器对其内收肌角、足背屈角进行测量。观察训练前后2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GMFM、PDMS-GM原始分差异及患儿内收肌角、足背屈角差异。结果:治疗12周后,2组GMFM及PDMS-G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内收肌角及足背屈角均大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仿生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低频电刺激与放散式冲击波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1年2月—2022年6月对78例髌骨软化症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常规运动锻炼的基础上,39例采用电刺激治疗,另外39例采用冲击波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期和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临床治疗,无明显并发症出现。两组患者在治疗次数、间隔时间、不良反应、治疗耐受性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冲击波组治疗满意度VAS评分[(6.5±1.0) vs (5.8±1.1), P<0.05]显著优于电刺激组。所有患者均获6个月随访,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Kujala评分显著增加(P<0.05)。治疗6个月时,冲击波组疼痛VAS评分[(0.8±0.8) vs (1.3±1.0), P<0.05]和Kujala评分[(85.8±9.9) vs (70.7±9.4), P<0.05]均显著优于电刺激组(P<0.05)。[结论]放散式冲击波联合运动锻炼治疗髌骨软化症可显著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运动能力,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中文版上肢技巧质量测试(Ch-QUEST)的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偏瘫型脑瘫儿童上肢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基于虚拟反馈技术的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上肢功能训练和病房监督指导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基于虚拟反馈技术的改良强制性运动训练,治疗周期为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评测部分(FMA-UE)、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及运动活动记录表(MAL)中的患肢使用数量(MAL-AOU)和患肢活动质量(MAL-QOM)进行评估对比。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UE、STEF、MAL-AOU和MAL-QO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上肢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基于虚拟反馈技术的改良强制性运动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坐位压力生物反馈(PBU)疗法联合Flexi-bar运动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SLBP)患者的效果。方法 2022年6至9月,招募徐州医科大学及周边高校CNSLBP大学生27例,随机分为PBU组、Flexi-bar组和联合组各9例。在常规康复指导的基础上,PBU组行PBU疗法,Flexi-bar组行振动疗法,联合组行振动疗法+PBU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采用Stabilizer压力生物反馈仪评估核心稳定性,采用iHandy水平仪测量腰椎重新定位误差(LJRE),B型超声测量双侧腹横肌厚度和多裂肌横截面积,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疼痛和功能评定;首次治疗后加测核心稳定性1次。结果 首次治疗后,3组双下肢滑动试验波动值、腹横肌重压测试值和多裂肌轻抬测试值均改善(|t|> 3.000, P <0.05),联合组的增强程度均优于其余两组(F> 10.909, P <0.001)。治疗3周后,除PBU组LJRE无显著性差异外,3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改善(|t|> 2.604, P <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脑电图谱与认知评定量表评分的相关性,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75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筛查,随机分为认知障碍组(PSCI组)和非认知障碍组(非PSCI组),每组30例,另选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3组均行脑电图检查、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及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识评定量表(LOTCA)评定。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脑电图特征变化与MoCA、LOTCA评分的相关性,比较3组评定结果。结果:MMSE、MoCA、LOTCA认知量表评分比较,PSCI组明显低于于非PSCI组、健康对照组(P<0.05),非PSCI组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αAP和αRP两个脑电指标比较,PSCI组低于非PSCI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非PSCI组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DTABR指标比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低于非PSCI组、PSCI组(P<0.05),非PSCI组明显低于PSCI组(P<0.05)。αAP与MoCA、LOTCA之间呈正相关(r=0.734,r=0.922...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聚焦式冲击波治疗创伤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6—2021-10诊治的5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聚焦式冲击波治疗。比较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疼痛NRS评分、WOMAC评分以及各子集(疼痛、僵硬、功能评分)。结果 50例均完成为期1个月的康复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与对照组疼痛NRS评分、WOMAC评分(总分及疼痛、僵硬、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焦式冲击波可有效改善创伤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疼痛症状和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作业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作业治疗和任务导向性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健侧大脑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ctDCS),连续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进行康复评定,并在9周后进行随访评定。评估方式为Fugl—Meyer上肢评定量表(FMAUE)、Jebsen Taylor手功能测试(JTT)、改良Barthel指数(MBL)、表面肌电图(EMG)。结果 治疗3周后评定及9周后随访,两组FAMUE和EMG评分均较前有所改善,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TT和MBI评分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治疗3周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周后随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能进一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腕手动力型矫形器训练对桡神经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30例创伤后桡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治疗组(n=15),对照组予神经营养药物、针灸、电刺激和运动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腕手动力型矫形器及其辅助下的腕手功能训练,治疗前后进行桡神经功能评分和临床分级评定。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者的桡神经功能评分及总优良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的桡神经功能评分及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腕手动力型矫形器辅助训练可以改善桡神经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