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在全球视野下,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分析中国顶刊论文研究主题的特征及趋势。【方法】 基于1980—2020年Nature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型论文,利用对比分析法,从时间维度对我国顶刊论文不同层级的研究主题展开国际比较研究。【结果】 中国顶刊论文学科结构沿着与全球趋同的方向演进;中国顶刊论文覆盖的研究领域较少,一些增长型和衰减型研究领域呈现追随全球的显著趋势;中国顶刊论文研究主题多为追随型,起步晚、时滞长。【结论】 高水平研究的发展,不仅需要科研人员更加注重论文的内在质量,科技期刊也应充分发挥“把关人”作用,机构与国家应健全科研评价体系,为推动我国高水平研究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与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口服锰MR对比剂主要成分四水合二氯化锰对大鼠胆管梗阻的造影效果,并与钆喷酸葡胺进行比较。方法 将32只SD大鼠分为4组,分别给予不同处理:组1,造模+四水合二氯化锰灌胃;组2,造模+钆喷酸葡胺注射;组3,假手术+四水合二氯化锰灌胃;组4,假手术+钆喷酸葡胺注射。对组1、组3灌胃之前和之后12、24、48 h行T1W扫描。组2、组4先行平扫T1W及钆喷酸葡胺增强T1W扫描,24 h后再行T1W平扫。结果 假手术组(组3、组4)四水合二氯化锰灌胃24 h后肝脏信号强度基本恢复到造影前水平,造模组(组1、组2)四水合二氯化锰灌胃后延迟MRI中肝脏信号均显著增强,其中24 h信号强度达峰值;注射钆喷酸葡胺立即增强扫描,假手术组和造模组肝脏信号均强化,24 h后信号均恢复正常。结论 四水合二氯化锰灌胃对大鼠肝脏的增强效果优于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四水合二氯化锰灌胃后24 h是MR诊断大鼠胆管梗阻的最佳时间点。  相似文献   
3.
姚楠  高萌  张健  蒋翠花  黄德健  倪以成   《放射学实践》2013,28(5):518-521
目的:通过比较大鼠葡萄糖酸锰和氯化锰口服后肝脏的磁共振增强效果和肝脏中锰含量两方面的研究,为寻找安全有效的口服锰磁共振新型对比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36只SD大鼠分别灌胃氯化锰和葡萄糖酸锰,灌胃后4h、8h取出肝脏,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肝脏中的锰含量。另取12只大鼠,分别灌胃两种锰溶液后,于相同时间点采用1.5T磁共振仪行横轴面T1WI扫描。结果:灌胃两种锰溶液后4h、8h,氯化锰组大鼠肝脏中锰含量均高于葡萄糖酸锰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图像显示灌胃后相同时间点,氯化锰组大鼠肝脏的信号强度均高于葡萄糖酸锰组,其中灌胃后4h两组T1信噪比和信号增加百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化锰较葡萄糖酸锰更适合作为口服的肝脏磁共振对比剂。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动态监测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磁共振DWI监测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后动态变化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新西兰大白兔15只建立兔肌肉VX2肿瘤模型(共30个肿瘤)。分别于肿瘤血管靶向治疗(CA-4-P,20 mg/kg体质量)前及治疗后1、4、8、12天进行常规、增强MRI及DWI,比较相邻时间点肿瘤整体、肿瘤中心、周边及肌肉组织的ADC值动态变化,并与病理表现进行对照。结果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前(MR基线扫描),肿瘤整体、肿瘤中心、周边及肌肉组织的ADC值分别为(1.33±0.16)×10-3 mm2/s、(1.30±0.23)×10-3 mm2/s、(1.19±0.31)×10-3 mm2/s及(1.66±0.13)×10-3 mm2/s;镜下见肿瘤细胞生长旺盛。治疗后1天,肿瘤中心ADC值较MR基线扫描减低(P<0.05);镜下见肿瘤细胞肿胀,排列松散,靠近肿瘤中心处可见肿瘤细胞破裂、核固缩。治疗后4天,肿瘤整体、肿瘤中心及周边ADC值较治疗后1天增高(P均<0.05);镜下可见大范围肿瘤坏死。治疗后8天,肿瘤中心ADC值较治疗后4天增高(P<0.05);镜下见肿瘤中心坏死更加彻底。治疗后12天,肿瘤整体及肿瘤周边ADC值较治疗后8天减低(P均<0.05);镜下可见肿瘤周边新生的肿瘤组织。结论 DWI能准确反映兔肌肉VX2肿瘤模型CA-4-P给药后肿瘤组织的动态变化,可作为理想的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监测和疗效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SD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上采用磁共振扫描异位病灶,探讨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磁共振表现特点,建立一个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无创、可重复、动态连续的研究方法。方法:取雌性未交配性成熟大鼠,将自体子宫内膜组织种植于左侧腹壁,术后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并对异位病灶进行MRI扫描。结果:模型成功,异位病灶在DWI图像上呈明显的亮高信号,T1WI图像上呈低信号,T2WI图像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楚,CE-T1WI图像上内部无增强。结论:此方法建立的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在MRI图像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病灶部位,便于反复实验及连续性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6.
缬草三酯属于多酰基类环烯醚萜化合物。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蜘蛛香项下收载缬草三酯作为质量控制对照品使用。然而,结构不稳定是该类对照品发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缬草三酯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根据ICH导则要求,使用加速稳定性实验对缬草三酯适宜贮存条件、运输和实验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缬草三酯在碱性和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在酸性、氧化和强光照射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实验中有九个缬草三酯降解产物被检出,其中N1–N4为碱性水解时产生,B1–B5为热降解中产生。研究结果为本对照品的稳定性分析提供了依据。本文还对缬草三酯的制备、贮藏和使用等条件进行研究,该对照品在避光低温(–20 oC)条件下贮藏。通过长期稳定性研究,在拟定的贮藏条件下,缬草三酯在3年内可以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TCA球囊封堵猪冠状动脉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并进行判定。方法:选用中华小型猪8只,将PTCA球囊放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第一钝缘支,堵闭血流90min,再灌注60min后,用坏死特异性对比剂(EC-60)增强MRI在活体确定梗死区;离体标本进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c)组化染色验证梗死区。结果:成功建立8只猪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活体ECIII-60增强MRI高信号区与离体TTC染色所示梗死区部位与面积一致(P〉0.05)。结论:应用PTCA球囊封堵猪冠状动脉可成功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这种模型具有重复性好、可控性强的优点,且创伤较小,接近临床病理生理王寸程.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研究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影像技术评价大鼠肌肉组织坏死模型的实验方法,并用病理金标准验证磁共振扫描结果?方法:向6只大鼠左后肢注射0.2 ml无水乙醇,制成骨骼肌坏死模型,分别于造模后0?2?4?8?12?14?16 h进行磁共振扫描,分析图像并得出最佳扫描序列及最佳扫描时间?另取20只模型鼠在最佳扫描条件下行磁共振扫描,扫描后处死行病理检查?对病变区伊文氏蓝染色大体病理图像及T2WI fs图像进行形态比较,并对两者面积比进行分析?结果:T2WI fs时病变范围清晰且排除周围脂肪信号的干扰,为最佳监测序列,12 h为最佳扫描时间?坏死骨骼肌面积在磁共振影像和伊文氏蓝染色大体病理影像上无明显差异?磁共振影像上左后肢坏死骨骼肌面积占可视面积的(7.95 ± 0.18)%,伊文氏蓝染色大体病理影像上左后肢坏死骨骼肌面积占可视面积的(7.91 ± 0.15)%?结论:磁共振影像可作为大鼠骨骼肌坏死模型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近年来我国的梅毒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梅毒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学检查是梅毒诊断的重要依据.传统血清学检测方法有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和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1].长期以来国内外都在不断探讨更灵敏或更快速的梅毒血清学检测技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流式微球技术(flow microbeads assay,FMA)和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显示出很好的灵敏度和快速检测的优点.本试验使用ELISA、FMA和胶体金斑点免疫渗滤法(dot immune-gold filtration assay;DIGFA)定性检测梅毒抗体,探讨其在梅毒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借助生物信息学理论方法探索骨质疏松症与溃疡性结肠炎之间的共病联系。方法从GEO数据库检索获取骨质疏松症与溃疡性结肠炎基因芯片数据,筛选出差异miRNA,通过取交集的方式获取联系两疾病的共病miRNA;使用miRWalk2.0数据库预测共病miRNA的靶标基因,STRING V11进行靶标基因的蛋白互作分析,Cytoscape构建靶标基因蛋白互作网络;使用KOBAS3.0进行miRNA靶标基因的基因本体论与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从GEO数据库检索获得骨质疏松症miRNA芯片GSE93883与溃疡性结肠炎miRNA芯片GSE63806,取交集后获得1个共病联系miRNA,在miRWalk2.0预测获得26个靶标基因;靶标基因间构成复杂蛋白互作网络,并从中发现3个子网络;靶标基因主要富集于调控细胞增殖分化活动、嘌呤代谢、咖啡因代谢等生物学过程及相关信号通路。结论骨质疏松症与溃疡性结肠炎存在共同miRNA,共病miRNA可能通过调控靶标基因及其参与的下游信号通路与生物学过程联系骨质疏松症与溃疡性结肠炎,共病miRNA的发现可能有助于理解上述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新的疾病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