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6篇
内科学   158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4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高脂血症是公认的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尽管目前有他汀类、贝特类等较多调脂药物,但仍然有很多患者血脂控制不佳。近年研究发现,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kexin 9型(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抑制剂可有效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并且可能改善心血管病预后。本文就PCSK9抑制剂对血脂代谢和心血管功能的影响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3.
马文英  刘冲  黄捷英  余丹 《广西医学》2003,25(1):136-136
生产实习是医学院学生从学校过渡到临床工作必经之路 ,重视临床实习、打好基本功、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方式 ,将使同学们终身受益 ,也是作为一名临床医生的基础。为此 ,我们在抓好同学们基本功训练的同时 ,特别强调了培养同学们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和着重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1 实施方法1 1 重视基本功的培训 :首医实习医生进入病房后 ,由本院住院医带教 ,新病人入院时 ,从病史采集、体检到制定检查和治疗方案的过程均由住院医生检查下实习医生自己完成。老师及时发现和纠正一些不正规的手法并对同学提出的诊治计划做出相应的修改 ,这样使学…  相似文献   
4.
心力衰竭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目前全世界有3 800万患者,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这个数字会逐渐增加。基因治疗是将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转移并表达特异的基因,从而改善失去正常功能的蛋白质,或是抑制不利基因的表达,根据心力衰竭时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改变,考虑不同的病因,导入不同的基因,达到治疗心力衰竭的目的。心力衰竭基因治疗至今已开展近30年,存在某些靶点研究被淹没的同时,已有部分基因治疗的研究开展至临床试验,以下对心力衰竭基因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移植后供体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通过对216例心脏移植患者术后10年内24h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的随访分析,评价心脏移植术后供体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变化.结果 移植心脏的心率变异功率频谱在术后第四年开始出现增长.亚组分析表明:35.2%的患者在术后数年内未出现明显心率变异功率谱的变化;约60%的患者在心脏移植术后第六年出现心率变异总功率谱的增加,低频功率谱增长,但高频功率谱未出现明确改变;7.4%患者心率变异功率谱在移植术后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低频和高频功率谱在术后第四年开始显著增长,超过其他患者.结论 只有为数不多的心脏移植患者在心脏移植术后逐渐出现功能性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恢复,而大多数供体心脏在术后的10年内仍保持着自主神经去神经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失眠现况,分析导致ACS患者失眠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ACS患者的失眠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筛选纳入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符合标准的ACS住院患者771例,入院7d内病情稳定后完成基线社会人口信息学资料、睡眠质量问卷、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9项(PHQ9)、生活质量量表12(SF12)以及社会支持调查量表(ESSI),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S患者失眠的因素。结果共收回741例患者的有效问卷,741例患者中男510例(68.8%),女231例(31.2%)。487例(65.7%)存在至少一种失眠症状,其中308例(41.6%)存在入睡困难,369例(49.8%)存在夜间易醒,116例(15.7%)存在早醒,74例(10.0%)同时存在早醒和入睡困难,53例(7.2%)同时存在早醒、夜间易醒和入睡困难。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前体力活动情况(OR=0.636,95%CI 0.411~0.984)、抑郁(OR=1.908,95%CI 1.101~3.305)和低社会支持(OR=0.278,95%CI 1.198~3.301)是ACS患者存在失眠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接近2/3的ACS患者存在失眠症状,入睡困难和夜间易醒是最常见的表现;体力活动情况、抑郁和社会支持与发生失眠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影响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结局的患者临床特点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图像特征,对比日本多中心CTO注册中心(J-CTO)评分、临床-病变相关(CL)评分对PCI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CAG检查确诊CTO病变并尝试进行PCI的157例患者共162处病变。根据病变行PCI是否全部成功分为PCI成功患者组(121例)以及PCI失败患者组(36例),根据病变最终是否成功开通分为PCI成功组(125处)以及PCI失败组(37处)。收集患者临床及CAG病变特征资料,分析影响CTO-PCI成功的因素,采用CL评分及J-CTO评分分别对病变进行评价,比较预测价值差异。结果157例患者中男性130例(82.8%),平均年龄(60.0±9.7)岁,最终PCI成功开通CTO病变125处(77.2%)。PCI失败患者组既往CTO病变PCI失败(33.3%比16.5%,P=0.028)、既往PCI(47.2%比28.1%,P=0.035)比例显著大于PCI成功患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I失败组近端钝形纤维帽(56.8%比32.0%,P=0.006)、病变长度≥20 mm(67.6%比22.4%,P<0.001)、病变迂曲>45°(45.9%比16.0%,P<0.001)以及侧支循环Rentrop 0~1级比例(27.0%比9.6%,P=0.007),J-CTO评分[(2.24±1.01)分比(1.05±0.94)分,P<0.001]、CL评分[(3.01±1.22)分比(1.80±1.26)分,P<0.001]均高于PCI成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变长度≥20 mm(OR 0.216,95%CI 0.082~0.569,P=0.002)、近端钝形纤维帽(OR 0.232,95%CI 0.091~0.590,P=0.002)以及侧支循环Rentrop 0~1级(OR 0.299,95%CI 0.094~0.949,P=0.040)为PCI成功开通CTO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CL评分及J-CTO评分预测PCI结局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9(95%CI 0.675~0.814)和0.794(95%CI 0.723~0.85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0)。结论病变长度≥20 mm、近端钝形纤维帽以及侧支循环Rentrop 0~1级为PCI成功开通CTO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预测CTO-PCI结局方面,CL评分与J-CTO评分预测价值相当。  相似文献   
8.
对34例阵发性室上速病人一次性静注硫氮(艹卓)酮0.25mg/kg/5min的前后进行临床及电生理观察。对AVRT(n=25)及AVNRT(n=28)的即刻终止疗效分别为66.6%及83.3%,预防疗效分别为47.6%及57.1%。在AVRT组硫氮(艹卓)酮减慢房室结传导速度并延长有效不应期;在AVNRT组则表现为快径路有效不应期延长及慢径路传导速度延缓。  相似文献   
9.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 通过对 52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特点进行分析 ,总结了重症心肌炎的不同临床表现及转归。方法 收集 1 977年 1月~ 2 0 0 0年 1月临床诊断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52例 ,男 30例 ,女 2 2例 ,年龄 1 7~ 49(33 5± 1 6)岁。分析归纳了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经过和发病特点。结果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病情危重 ,严重者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的损害 ;少数患者可遗留心室增大 ,随后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 ;血清酶增高持续时间长和不伴有酶峰变化为其特点。虽然病毒学检测是诊断心肌炎的常规方法 ,但阳性率低 ,目前临床诊断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仍然依据典型的临床特征和心肌受损的客观依据。结论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多样 ,注重临床资料、提高诊断心肌炎的客观指标是临床医生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的临床特点,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对CSF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315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血流情况分为2组,CSF患者87例为CSF组,冠状动脉血流正常者228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F发生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对CSF发生的预测效能。结果CSF组男性比率(69.0%)、吸烟比率(54.0%)、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18±0.06)×109/L]、红细胞分布宽度[(12.18±1.06)%]均高于对照组[40.4%、25.0%、(0.11±0.05)×109/L、(11.12±0.85)%](P<0.05)。吸烟(OR=3.266,95%CI:1.687~6.074,P=0.002)、红细胞分布宽度(OR=2.266,95%CI:1.087~4.096,P=0.004)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OR=7.767,95%CI:4.634~12.350,P<0.001)是CSF发生的影响因素。红细胞分布宽度、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2.8%、0.19×109/L时,预测CSF发生的AUC分别为0.735(95%CI:0.638~0.835,P=0.030)、0.876(95%CI:0.842~0.916,P=0.040),灵敏度分别为50.4%、95.6%,特异度分别为86.7%、64.5%。结论CSF多见于男性和吸烟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对CSF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