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H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22例H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影像、光镜、免疫组化及电镜进行观察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本研究HPC患者的发病年龄从18~66岁,中位年龄48岁,男女发病比例为1∶1。22例中,WHOⅡ级16例,WHOⅢ级6例。9例患者随访6个月到6年,其中3例复发,1例转移。HPC的CT和MRI常表现为单发肿瘤,呈分叶状,血供丰富,有血管流空征象,钙化及"硬膜尾"征少见。免疫组化示波形蛋白(vimentin)和CD34均为阳性,CD99阳性14例(64%),BCL-2阳性9例(41%),上皮膜抗原(EMA)阴性或灶性阳性。网状纤维染色后可见单个瘤细胞被网状纤维包绕。电镜下可见单个瘤细胞周围包绕基板样无定形结构,细胞间无完整的桥粒和缝隙连接。结论:中枢神经系统HPC较罕见,易复发和转移,需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结肠冗长的结肠形态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特发性便秘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功能性便秘,目前认为与年龄、生活习惯、精神心理、代谢因素、精神病变、解剖结构等都有关系。有一类特发性便秘,表现为钡剂灌肠X线检查显示盘曲冗长的结肠,而不伴有其他梗阻或畸形,临床上称之为原发性结肠冗长。关于结肠冗长,文献上没有详尽的描述和定义。袁景伦等认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及  相似文献   
3.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 (AMF)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通过 4例AMF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研究 ,结合复习文献总结AMF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结果 肿瘤境界清楚 ,直径 <5cm ,瘤细胞梭形或卵圆形 ,常围绕血管排列 ,呈疏密交替分布特征。免疫表型 :desmin、SMA、vimentin、CD34、ER和PR阳性或部分阳性 ,而MSA、S 10 0蛋白、Mac387和CK均阴性。结论 AMF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生育期女性外阴的良性软组织肿瘤 ,需与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富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62岁。发现左乳腺包块20年,迅速增大近2个月。20年前患者即发现左乳腺肿块,开始如蚕豆大,生长缓慢,无疼痛,未做活检。肿块大小与月经周期无关。患者绝经10年。近2个月来觉肿块迅速增大,并伴有局部疼痛。体检:左乳房稍饱满,于外上象限、距乳晕4.5cm处触及一鸽蛋大肿块,境界不清,活动度差,质硬。无压痛,无乳头溢  相似文献   
5.
目的:复习文献对皮病性淋巴结病(dermatopathic lymphadenopathy,DPL)的病理形态特点、组织发生、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做一初步探讨。方法:利用4例DPL患者的淋巴结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另对石蜡切片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染色。结果:淋巴结皮质及髓质结构尚存,淋巴滤泡变小,呈压迫萎缩状态,副皮质区极度扩张,被膜下淋巴窦及髓窦开放、组织细胞增生,增生的组织细胞胞质内和细胞间有黑色素颗粒沉积。被膜下淋巴窦和副皮质区有结节状分布的淡染区,其内可见胞质丰富的大细胞,细胞胞界不清、胞质空亮,核细长、扭曲、分叶状,染色质细腻,有的可见核沟。副皮质区内可见一定数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浸润和免疫母细胞增生。免疫组化示淡染区内胞质丰富的大细胞表达S100(+)、CD1α(+)、CD4(+)、Ki67 (约5%+),而HMB45、CD8、CD163、CD23、CD68、Bcl-6、CD20、CD3、CD10、CD21、CD30、CXCL13、CD35及PD-1均为阴性。结论:DPL较为少见,易误诊为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或T细胞淋巴瘤,病理诊断需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发病情况、临床分期、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 2004年至2010年在南京江北人民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病理科观察到子宫体间质肿瘤2 791例,发现ESS 17例.对17例ESS的年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ESS患者平均年龄为(47.0±10.6)岁,70.6%在临床Ⅰ期和Ⅱ期.14例(82.4%)为低级别ESS,3例(17.6%)为高级别或未分化ESS.17例均测定免疫组化标记物,雌激素受体(ER)阳性5例(29.4%),孕激素受体(PR)阳性9例(52.9%);表达CD10者10例(58.8%),表达p53者12例(70.6%).结论 本组ESS占同期子宫体间质肿瘤的0.61%,且大部分为低级别ESS.p53、CD10及ER、PR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7.
张荣  范钦和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5):338-339,342,I0005
目的 探讨淋巴结内栅栏状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淋巴结内栅栏状肌纤维母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及电镜研究.结果 患者男性,51岁.临床上发现右腹股沟包块8年.组织学:梭形细胞交织束状、栅栏状排列,细胞之间存在石棉样纤维.免疫组化:S-100(-),FN和actin(+).结论 淋巴结内栅栏状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主要发生于成人淋巴结内的罕见的良性间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不复发、不转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左心房黏液瘤并发多发性脑梗死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34岁,因四肢肌力减弱(以左侧肢体为重)伴有肌肉萎缩10个月于2004年11月18日人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患者于2004年1月在烫发过程中突感腹痛,约30min后出现四肢痛温觉及运动功能障碍,不能随意移动肢体.当晚双足被热水袋烫伤、尿潴留,在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左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予以甲泼尼龙和弥可保(甲钴胺注射液)治疗.次日上午,腹痛消失,排尿恢复,手能持物.继续治疗20 d,扶拐双下肢能行走,但痛温觉仍差.同年2月下旬去上海某医院住院.肌电图检查显示双下肢感觉、运动神经损伤(以轴索为主)、双胫前肌肌源性损害.颈椎MRI未见异常,诊断为“周围神经病变”.出院后逐渐发现左下肢肌内萎缩、无力加重,遂再次就诊.1994年曾患“伤寒”,8岁时有过黑便.体格检查:神志清醒,慢性消耗病容,跨阈步态.脑神经未见明显异常.左上肢近端肌力Ⅳ级,远端肌力V级,左下肢肌萎缩以远端为重,近端肌力Ⅳ级,远端肌力Ⅲ级,左踝关节挛缩,左足背、跖屈均不能;右下肢肌力Ⅳ级.双侧踝反射极弱,针刺痛觉存在,关节位置觉和音叉振动觉近消失,Chaddock征可疑阳性.左侧肢体皮温略低,弹性差,双下肢皮肤干燥、脱屑,左侧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相似文献   
9.
胡雪娥  刘霞 《中国临床研究》2012,(2):110-112,9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发病情况、临床分期、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 2004年至2010年在南京江北人民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病理科观察到子宫体间质肿瘤2 791例,发现ESS 17例。对17例ESS的年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ESS患者平均年龄为(47.0±10.6)岁,70.6%在临床Ⅰ期和Ⅱ期。14例(82.4%)为低级别ESS,3例(17.6%)为高级别或未分化ESS。17例均测定免疫组化标记物,雌激素受体(ER)阳性5例(29.4%),孕激素受体(PR)阳性9例(52.9%);表达CD10者10例(58.8%),表达p53者12例(70.6%)。结论本组ESS占同期子宫体间质肿瘤的0.61%,且大部分为低级别ESS。p53、CD10及ER、PR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