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96篇
内科学   55篇
神经病学   386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202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在解剖一成年女性头颅标本时,发现双侧滑车上神经均从滑车上孔穿出,较为罕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眶内眼动脉瘤合并连续出血的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临床表现特点和诊治要领。方法报告1例眶内眼动脉瘤并发反复出血的脑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先行脑海绵状血管畸形切除,分期手术作眶内眼动脉瘤夹闭,治疗结果良好。结论眶内眼动脉瘤极其罕见,应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是眶内眼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人脑外伤后皮层核因子-κB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人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挫伤皮层中的表达情况,包括表达位置、表达强度和表达时相。方法 挫伤区皮层的标本来自24例TBI患者,取样时间为伤后5h-5d,利用凝胶电泳迁移分析法(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和免疫组化技术测定NF—κB的活性和表达强度。结果 在人TBI后的挫伤区皮层中,NF—κB表达明显上调,表达高峰为伤后48—72h,NF—κBP65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中表达,NF—κBP50主要在神经胶质细胞和少量神经元中表达,NF—κBP65的表达强度高于NF—κBP50。结论 NF—κB在人TBI后的挫伤区皮层中表达上调,提示其可能在TBI后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埋藏式脑深部电极的研制与临床应用谭启富,汤黎明,孙克华,孙康健,王绵德颅内脑电记录的临床意义在于准确判定致痫灶的部位,这是手术治疗成败的关键。我们经多次的努力,研制成功一种埋藏式脑深部电极。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电极制作:电...  相似文献   
6.
微侵袭神经外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侵袭神经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这一命名是1992年Bauer和Heltwig首先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指神经内窥镜术(neuroendoscopy)。目前这一概念的广义内容还应包括血管内神经外科(endovascu[ar neurosurgery)、立体定向神经外科(stereotactic neurosurgery)和放射神经外科(radioneurosurgery)。  相似文献   
7.
颞叶切除治疗癫痫的一些改进谭启富颞叶切除是治疗顽固性颞叶癫痫(复杂部分性癫痫)的一种经典而最常使用的手术方法,经长期观察有2/3的病人效果优良。随着诊断与手术技术的改进,疗效可达90%以上。从1980年起我们积累了80余例的前颞叶切除的经验,认为:一...  相似文献   
8.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显微手术治疗(附1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治经验。本组临床表现主要为感觉和运动障碍、肌肉萎缩及大小便失禁。均经后正中入路切除肿瘤,术中及术后常规使用甲基强的松龙。结果肿瘤均获全切除。术后短时间内症状改善8例,无变化2例,加重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本病根据术前典型的影像资料均可确诊。术中尽可能避免活检或分块切除肿瘤,以免引起难以控制的出血和盲目止血引起的脊髓损害。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可减轻脊髓水肿。  相似文献   
9.
带状灰质异位的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观察带状灰质异位脑白质异常分布情况,探讨异位灰质的神经病理机制以及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对1例癫痫症状的带状灰质异位患者进行白质束描绘,观察其不同灰、白质的分布情况,并和1例正常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很好地描绘了白质束结构。整体观察发现带状灰质异位患者脑白质整体结构紊乱,与正常人相比其联络弓状纤维稀疏、大部缺失,胼胝体纤维稀疏不整;局部分析发现内层灰质为主要的白质纤维发出处,而外层灰质仅发出细碎短小的纤维。结论对于带状灰质异位,异位的内层灰质不仅具有神经生理功能,并且可能起着主要作用,外层"正常"的灰质由于脑结构紊乱而丧失主要功能地位;灰质结构的紊乱导致白质纤维结构的缺失;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带状灰质异位的神经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0.
微侵袭神经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这一命名是1992年Bauer和Hellwig首先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指神经内窥镜术(neuroendoscopy)。目前这一概念的广义内容还应包括血管内神经外科(endovascular neurosurgery)、立体定向神经外科(stereotactic neurosurgery)和放射神经外科(radioneurosurgery)。1994年Bauer和Hellwig指出“大体神经外科到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现已近于完成,下一步迈向微侵袭神经外科则是个当代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