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7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1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9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235篇
内科学   40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7篇
外科学   834篇
综合类   257篇
预防医学   99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82篇
  2篇
中国医学   104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246篇
  2006年   239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电针(EA)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PS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纳入电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评价标准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 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项试验,合计1352例受试者。结果:电针联合吞咽功能训练的临床有效率[OR=4.87,95%CI(3.47,6.83),P<0.01]、洼田饮水试验 [MD=-0.54,95%CI(-0.88,-0.20),P<0.01]、电视荧光吞咽造影[MD=1.92,95%CI(1.51,2.33),P<0.01]、藤岛一郎评定量表[MD=2.09,95%CI(0.65,3.53),P<0.01]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电针治疗不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OR=2.38,95%CI(0.15,37.18),P>0.05]。结论: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1病例介绍 患者男,67岁,因右上肢无痛性肿块进行性增大半年入院。半年前右上肢出现约1分硬币大小红色斑块,未经治疗后增长迅速并向体表隆起,于周围出现新的红斑区,2个月前于外院穿刺未见肿瘤细胞。病程中无明显疼痛、发热。检查:一般状况可,全身浅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气管插管型喉罩通气道(ILMA)为气管插管提供了一种新型途径,而且有望减轻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应激反应。但是,现有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目的在于:(1)进一步观察气管插管型喉罩通气道(ILMA)经口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2)证实经口气管插管时,气管插管型喉罩通气道(ILMA)是否能够比直接喉镜(DLS)产生较轻微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方法 择期整形外科手术患者53例,随机分为ILMA组和DLS组,经常规静脉诱导后气管插管。监测麻醉诱导前(基础值)、后,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5min内的血压(B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的变化。结果 ILMA组的平均气管插管操作时间较DLS组明显延长。气管插管后两组患者血压和心率均比麻醉诱导后明显升高,但血压的最大值未超过麻醉诱导前水平,而心率的最大值较麻醉诱导前明显升高。两组在各对应时问点的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差异,血压和心率的最大值亦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临床常用的全身麻醉深度下,ILMA和DLS经口气管插管操作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反应相似。与DES相比较,ILMA引导经口气管插管并不具有减轻心血管反应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皮瓣展平法在耳廓再造时扩张皮瓣感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耳廓再造时扩张皮瓣感染的处理方法。方法分析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外耳冉造中心2003年1月~2005年12月耳廓再造时耳后扩张皮瓣发生感染,经皮瓣展平法处理,感染控制后进行耳再造的12例(12耳)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12例(12耳)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再造耳效果与无感染者无明显差异。结论皮瓣展平法是耳廓再造时扩张皮瓣感染较理想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临床肿瘤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燕 《医学临床研究》2003,20(10):721-724
1 当前对肿瘤的认识肿瘤是一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公布 2 0 0 0年全球共有恶性肿瘤患者男性 5 30万 ,女性 4 70万 ,死于这一疾病的 6 2 0万 ,占总死亡人数的 12 %,在多数发达国家这一数字可达 2 5 %。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 ,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密切相关的肿瘤均将逐渐转变成经济发达国家的类型。如果这一趋向得不到改善 ,预期到 2 0 2 0年每年新发生的病人将达 15 0 0万 ,在发展中国家癌症总数将增加 73%,发达国家为 2 9%。这很大程度上是老年人口增加的结果。所以强调各国应当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丙泊酚、雷米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与丙泊酚、芬太尼和氧化亚氮(N2O)复合麻醉用于小儿外耳再造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5~12岁的患儿随机分为丙泊酚、雷米芬太尼组(P-R组)与丙泊酚、芬太尼和N2O组(P-F-N2O组)。麻醉诱导后,P-R组持续输注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P-F-N2O组持续输注丙泊酚、芬太尼和维库溴铵,辅助吸入60%N2O维持麻醉。术中根据循环反应和体动情况调整丙泊酚和芬太尼的输注速度。记录术中循环变化,术后麻醉恢复情况和疼痛情况。结果与P-F-N2O组相比,P-R组术中MAP下降明显,丙泊酚平均用量降低(P<0.01),睁眼时间、对语言命令反应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缩短(P<0.01),术后4 h内视觉模拟评分(VAS)增加(P<0.01)。结论与P-F-N2O组相比,P-R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术后清醒迅速、平稳,但术后早期疼痛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00年6月至2001年10月86例AMI患者的CAG结果及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结果:86例中CAG正常者8例,年龄(39+11.4)(25-52)岁;多无心绞痛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史及家族史;以情绪波动、精神压抑、大量吸烟、饮酒史者居多。结论:冠状动脉痉挛、血栓自溶或溶栓治疗后血栓消失是其主要发生机制;冠状动脉正常的AMI患者其貌似正常,实属高危人群,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微创的乳头内陷矫正方法。方法 用钢丝、弹簧和塑料注射器制成弹性可调式的乳头内陷矫治器,利用弹性牵引作用,持续牵拉内陷乳头3~6个月。结果 14例患者均得以矫正,并获得良好的近期效果。1例患者因左侧乳头内陷严重,治疗2周时钢丝接近脱出乳头而更换矫治器并延长佩戴时间。随访患者6~12个月。效果稳定。结论 弹性可调式乳头内陷矫治器用于先天性乳头内陷的治疗,近期临床效果较好,为目前较佳的非手术治疗乳头内陷的方法,但其机理和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相似文献   
10.
内镜乳晕小切口男性乳房肥大矫正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减少男性乳房肥大整形术后瘢痕,使乳房切除更加精确,更有利于塑形,避免出血、血肿及支配乳头、乳晕感觉神经的损伤。方法对16例患者在内镜监视下,采用乳晕旁2~3.5cm切口,切除肥大的男性乳腺腺体组织,对于以脂肪增生为主者,先行肿胀吸脂术,后在内镜监视下进行残余肥大腺体切除。切除乳腺体组织量单侧为100~320g,平均为130g;吸脂量为20~130ml,平均为68ml,无血肿,切除组织病理检查为脂肪组织及腺体组织。结果术后无血肿,无皮肤坏死,乳头及皮肤的感觉良好,均获随访观察,时间为手术后5个月至3年,无复发。结论内镜外科技术能缩小乳晕切口,避免损伤乳头、乳晕,利于离乳晕较远范围的乳腺组织切除及乳房重新塑形,为男性乳房肥大矫正的一种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