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总结肺炎衣原体(CP)肺炎暴发流行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9-01-04—2009-03-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暴发流行的12例医护人员CP肺炎咽试纸标本,应用聚合酶联反应(PCR)检测DNA,使用微量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P的IgG和IgM抗体,同时对肺高分辨CT结果进行分析,并评价疗效。结果本组暴发流行的CP肺炎其病原学介于CP与鹦鹉热衣原体之间的一种变异的衣原体种,且更倾向于鹦鹉热衣原体。临床表现为乏力10例,周身酸痛10例,发热6例,咳嗽、咳少量白痰2例,心悸、气短2例,皮疹1例,稀水样便1例,12例均无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及精神症状,肺部体征均为阴性。所有患者肺部高分辨CT均有改变,表现为多发或单发以小叶为中心阴影和腺泡状结节影3例,病变可发生在两肺各个叶段,多以外、中带分布;以小叶分布的气腔实变和磨玻璃样阴影分别为4例和1例,伴有支气管血管束增厚3例;球形影1例;结节影与实变影混合存在3例。结论医护人员CP肺炎的暴发流行具有群体发病,早期高分辨CT检查更能真实地反映病变大小、多少和分布范围。对氟喹诺酮类联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有效。诊断时应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禽流感、支原体肺炎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
双源CT双能定量扫描测量骨密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双源CT双能骨密度测量方法(DEQCT)与单能定量CT骨密度测量方法(SEQCT)测量正常成人腰椎骨密度的准确性.方法 应用自行设计开发的双源CT双能骨密度测量软件及临床上常用的SEQCT测量方法分别测量正常成年人腰椎骨密度,并将两种测量方法所测骨密度值进行比较.结果 DEQCT法所测各年龄组腰椎骨密度值变化与年龄明显相关,且均较SEQCT法测量值高,两者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EQCT测量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测量方法的不足,能够为临床提供较SEQCT法更为精确的骨密度测量值.  相似文献   
3.
读片窗     
病例 女,47岁.因乳腺包块来诊,偶然发现肺内病变。影像学检查:彩超:肝左叶低回声。CT:平扫见右侧胸腔下部近背侧软组织肿块.最大截面面积2.9cm×5.3cm,CT值约为35HU(图1);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性、较明显强化.软组织肿块与右侧膈面分界不清,肿块轴位肺组织无受压、推挤改变(图2-4)。  相似文献   
4.
刘山  孙鹤 《中国医药科学》2012,(22):100-102
目的探讨MR对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关节镜确诊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MR影像学特征,并分析膝关节韧带损伤及半月板脱位等伴随征象。结果直接征象:40例患者中有36例MR上表现为内侧半月板后根形态及信号的异常改变:轴位显示内侧半月板根部的放射状撕裂,冠状位显示存在信号截断,矢状位表现为空半月板征。伴随征象:半月板脱位:32/36例患者冠状位表现为内侧半月板脱位;关节韧带损伤:14/36例患者矢状位上可见前交叉韧带形态改变及异常高信号;关节退变:34/36例患者关节软骨内出现异常高信号影。结论 MR是诊断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及其伴随征象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3D-FLAIR)图像与重T2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hT2W-3D-FLAIR)融合图像评估梅尼埃病膜迷路积水的价值。方法 对40例单侧梅尼埃病患者经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采集内耳3D-FLAIR及hT2W-3D-FLAIR(TI=2 050 ms、2 250 ms)图像,经后处理获得hT2W-3D-FLAIR融合图像,对比观察3D-FLAIR图像与融合图像显示膜迷路积水的效果。结果 3D-FLAIR图像及融合图像中,内淋巴区域均表现为低信号,充盈钆对比剂外淋巴均呈高信号;周围骨骼和空气在3D-FLAIR图像上为低信号,而在融合图像上呈等信号。融合图像可更准确地区分内、外淋巴与周围骨骼及空气的边界,显示耳蜗基底转、中转及顶转膜迷路积水患耳数量均高于3D-FLAIR图像(χ2=3.864、13.393、21.646,P均<0.05),而显示前庭膜迷路积水患耳数量与3D-FLAIR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1.00)。结论 相比3D-FLAIR图像,hT2W-3D-FLAIR融合图像评估梅尼埃病膜迷路积水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和CT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以及二者在该病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制定中的价值。方法:筛选经病理证实的儿童神经母细胞瘤34例(其中术后证实瘤内钙化者26例),分析其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本研究的34例患者中,有29例超声显示为大小不等、回声不均匀的实性肿块,其中20例肿块表现为跨中线生长,18例包绕腹部大血管,18例后腹膜淋巴结肿大,且有9例、8例和2例分别为肾脏、肝脏、脾脏受累患者。本研究中有28例患者在术前通过超声进行了确诊,其符合率高达82.4%,特征性瘤内钙化的检出率达88.5%(23/26);CT示大小不等、密度不均匀的肿块34例,增强可见明显强化,包绕大血管者18例,跨中线生长者20例,侵犯椎管腔者8例,后腹膜淋巴结肿大者15例,肾脏、肝脏、脾脏受累者分别为9例、6例、1例,头颅转移者7例,30例术前做出正确诊断,术前CT诊断符合率为88.2%,瘤内钙化的检出率高达96.2%(25/26)。结论: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有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超声和CT对该病的诊断符合率都很高,且各具优势,二者联合应用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临床分期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刚  毕聪  潘鑫 《现代肿瘤医学》2020,(12):2075-2079
目的:探讨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置入钛镍记忆合金支架治疗晚期左半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120例符合条件的晚期左半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患者,其中60例在DSA引导下行永久性支架植入姑息治疗(支架组),另60例行常规急诊手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支架组手术成功率为93.3%,并发症发生率为8.33%(术后发生支架再狭窄3例,肠穿孔2例),患者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不需人工肛门,术后随访1年生存率为96.7%;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100.0%,并发症发生率为31.6%(术后发生切口感染8例,肺内感染8例,腹腔感染3例),术后1年随访生存率为95%,所有随访患者均未进行放化疗。术后两组患者肠梗阻症状均明显缓解,但支架组与对照组相比,肠梗阻症状缓解更迅速,并发症发生率低,而且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住院费用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对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的患者,DSA引导下置入的钛镍记忆合金支架可迅速缓解梗阻症状,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等优点,并且患者生存时间与外科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伤所致膝关节前外侧韧带损伤病人的MR影像特征,并分析其与前交叉韧带撕裂、外侧半月板撕裂及骨挫伤的相关性,为深入研究前外侧韧带对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2月间因外伤进行膝关节MRI检查的320例病人(共321膝)的影像资料。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 HDe 1.5 T MR扫描设备,分别行膝关节斜矢状面T1WI、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和冠状面、横断面PDWI扫描。根据前外侧韧带的完整性和损伤部位对所有病人进行分类统计。采用独立性卡方检验对前外侧韧带撕裂与前交叉韧带撕裂、外侧半月板撕裂及骨挫伤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人膝关节MR影像均可显示前外侧韧带,显示率为100%。151/321膝(47.0%;95%CI为41.6%~52.5%)存在前外侧韧带损伤,其中累及胫骨部、股骨部及半月板部的分别为97膝、96膝及65膝。前交叉韧带撕裂158膝,外侧半月板撕裂98膝,股骨外侧髁挫伤58膝,外侧胫骨平台挫伤71膝,分别与前外侧韧带撕裂具有相关性(均P0.001)。结论 MRI检查可以很好地显示前外侧韧带解剖及其损伤情况。膝关节前外侧韧带损伤与前交叉韧带撕裂、外侧半月板撕裂及膝外侧骨挫伤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兔VX2射频消融后残余肿瘤模型不同时间段病理形态学变化.方法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48只新西兰白兔接种VX2肿瘤,并开腹射频消融制作残余肿瘤模型.将模型随机分成6组,每组8只,分别于射频消融术(RFA)之前、术后1天、3天、1周、2周及3周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 残余肿瘤组织射频消融术后MVD、VEGF及PCNA表达即明显减低,一直维持较低水平至射频消融后2周;RFA后2周至第3周,MVD、VEGF及PCNA表达再次增加.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后残余肿瘤短期内受到抑制,仍需要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通过人工耳蜗术后MSCT扫描及三维重建,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电极的形态及位置进行评估,探讨电极角度植入深度的影响因素、电极-蜗轴距离与临床调机参数听反应阈值的相关性。方法:29例(共33耳)行MED-EL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者,于术后一周内行MSCT高分辨率扫描,观察电极对数目、植入圈数及位置;测量电极角度植入深度及线性植入深度、耳蜗底转直径及底转周长、电极-蜗轴间距离。记录术后每例患者人工耳蜗开机时听反应阈值。结果:所纳入的33耳植入电极数目均为12对,植入圈数1.0~2.5。电极角度植入深度在植入耳侧(左、右)和不同年龄(≤3y、>3y)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角度植入深度略大于男性组(t=2.516,P=0.018);角度植入深度与线性植入深度(LID)呈正相关(R2=0.328,P=0.001);电极角度植入深度与耳蜗底转直径及底转周长呈负相关(R2=0.437,P<0.001;R2=0.170,P=0.017)。电极-蜗轴间距离与听反应阈值THR呈正相关(R2=0.013,P=0.026)。角度植入深度(Y)与线性植入深度(X1)、耳蜗底转直径(X2)所拟合的回归方程为Y=725.863+20.317X1-67.537X2(P<0.001)。结论:HRCT扫描及三维重建是评估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情况的一种有效手段;耳蜗大小及线性植入深度对术后电极角度植入深度有一定的预估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