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神经病学   16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标识管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24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安全管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护理标识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生命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率为9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生命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生命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安全管理基础上采用护理标识管理,能有效降低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和家属满意率,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障碍患者骨折原因,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对上海市民政第三精神卫生中心800名住院患者自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发生的13起骨折、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发生的8起骨折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在2011年实施环境改造,患者和家属宣教,护理人员培训等综合干预措施等。结果:经过针对不同个体及总体原因分析,骨折原因包括骨质疏松、精神科药物的不良反应、环境因素、合理膳食、心理因素等,采取不同的预防对策,2011年同期对比骨折发生例数明显下降,发生率从1.625%下降到1%,下降了38.46%的幅度。结论:做好防治工作能减少住院精神病患者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综合性护理在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基于单纯利培酮片系统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从第4周开始给予为期12周的综合性护理。使用护理观察量表(NOSIE)和生活质量量表(QOL-100)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测评。结果:NOSIE评定结果显示,综合性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各项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性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及总积极因素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的精神病表现和总消极因素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QOL-100评定结果显示,综合性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性护理后,研究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和总体生活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单纯利培酮片系统治疗基础上,综合性护理能够有效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症状,并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对照组调查对象随机选自循证护理实施前(2014年8月~2015年7月)接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干预组调查对象随机选自循证护理实施后(2015年8月~2016年7月)接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比较两组的用药依从率及社会功能康复情况。结果:循证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用药依从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67%,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干预前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无太大的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社会功能康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了解重度抑郁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方法:以322例重度抑郁症患者的一级亲属为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quality of life scale,WHOQOL-100)对其进行研究。结果:重度抑郁症患者家属的SCL-90总均分和多项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相差较明显的前3位因子依次是抑郁(t=7.08,P0.01)、焦虑(t=12.49,P0.01)和恐怖(t=6.46,P0.01);QOL-100总均分和多项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常模,相差较明显的前3位因子依次是独立性领域(t=-10.66,P0.01)、生理领域(t=-8.73,P0.01)、心理领域(t=-7.50,P0.01)。结论:重度抑郁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明显劣于普通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个性化护理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实施氟哌啶醇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1]。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护理的满意度分别为:16.7%、60.0%,而对照组分别为46.7%、43.3%;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个性化护理有助于提高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7.
<正>精神科患者受到精神症状的支配,意识模糊,行动缓慢,自我防护能力不佳,极易发生跌倒事件,而一旦跌倒,将会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进而引发护患纠纷[1]。因此,临床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有效护理,以预防跌倒事件发生。循证护理模式是根据循证医学发展而诞生的护理新观念,指以有效科学性研究成果为依据,发现问题并寻找实证,利用实证使患者可接受较为成熟的护理服务,并在护理过程中持续改进护理质量[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跌倒事件发生情况的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躯体状况、精神状况及环境因素等,通过相关的理论指导来阐述并综合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跌倒原因,从而归纳总结了一系列临床适用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有效降低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跌倒意外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康复治疗对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康复效果的分析。方法:对32例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分为两组:轻中度组和重度组,康复治疗半年前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效果分析。结果:轻中度组患儿通过半年康复治疗后,P<0.05;重度组患儿通过半年康复治疗后,P>0.05。结论:轻中度精神发育迟滞患儿进行康复治疗后生活自理能力比入院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患儿效果不明显需长期进行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0.
徐静文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1):1358-1360
目的:研究利培酮口服液与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意义。方法:将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研究组口服利培酮口服液治疗,对照组口服奥氮平治疗,疗程为12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末、治疗8周末、治疗12周末分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及辅助检查结果来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末,利培酮口服液组的显效率为45%,有效率为100%;奥氮平组的显效率为25%,有效率为95%;两组显效率和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各因子减分比较上,阳性症状减分、阴性症状减分的差异性不明显(P>0.05),一般病理减分的差异性明显(P<0.05)。两种药物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均有改善效果,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利培酮口服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奥氮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培酮口服液与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的总体疗效相当,但利培酮口服液更适合合并糖尿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