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40篇
口腔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30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背景:由微生物合成的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polyhydroxybutyrate-hydroxyvalerate,PHBV)是聚羟基脂肪酸酯的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强度。目的:探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PHBV纳米纤维支架的方法及结晶行为。方法:采用扫描电镜、广角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分析基质的结构。结果与结论:凝胶温度对纳米纤维的结晶和热性质有很大的影响。当凝胶温度较高时,PHBV纳米纤维的结晶度和晶粒尺寸随着凝胶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而且随着凝胶温度的降低,其结晶的有序性增加。说明温度对PHBV支架形貌和结构的影响可能对PHBV支架的性质-包括生物降解性和对细胞活性的生物应答反应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2.
背景:丝素蛋白和壳聚糖均无毒性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是单一成分作为生物支架时都不能满足支架材料的需求。目的:制备各种不同组分的丝素蛋白及壳聚糖复合支架材料,观察其微观结构及相关性能,筛选出适合成骨细胞生长的理想支架材料。方法:通过CaCl2:C2H5OH:H2O=1:2:8(摩尔比)溶解体系溶解、过滤、浓缩提纯,制备出2%的丝素蛋白溶液,壳聚糖溶解于乙酸溶液配制成的3%壳聚糖溶液,将两者以不同的比例相混合,经数次冷冻干燥后,得到成品支架材料。采用电镜观察形貌,计算孔隙率并对支架的结构进行红外、X射线衍射、电子能谱分析观察。结果与结论:将壳聚糖和丝素蛋白共混后,互为改性,制备出了结构较稳定的支架材料。其中40%丝素蛋白-60%壳聚糖组具有适合成骨细胞生长的较佳孔径,可作为细胞支架的首选配比。  相似文献   
93.
目的 采用双源CT评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左心室容积在心动周期中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方法 采用64层双源CT扫描1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和6名正常人的心脏,利用心电门控技术,以5%R-R间期为时间间隔重建21个时相图像。应用心功能评价软件手动勾画各层面的左心室轮廓,计算21个时相左心室容积,绘制左心室容积-时间曲线,比较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与正常人左心室容积-时间曲线差异。结果 正常人容积-时间曲线的形状及变化规律相似。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容积-时间曲线在0~40%时相期间变化规律与正常人类似,在40%~100%时相期间与正常人差异较大。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左心室容积变化具有与正常人不同的特征,可为辅助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4.
背景:以往采用二维图像资料如X射线片、CT、MRI扫描等进行骨关节病手术设计,在反映骨关节病变严重程度、病变位置和畸形情况等方面不全面、欠准确,而且缺少直观性。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快速成型技术辅助骨关节伤病手术治疗的新方法。方法:按反求工程的基本原理,采用医学CT/MRI扫描获取106例骨伤病患者骨骼二维图像资料,采用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建立骨、关节解剖模型,将骨、关节解剖模型输入CAD软件进行精确分析,进一步采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骨关节原型进行实物原型分析,然后将骨关节解剖模型输入计算机进行外科手术过程设计、预演,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技术制作外科手术辅助模板、个性化植入物等,最后精确实施骨关节外科手术。结果与结论:31例骨关节畸形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的解剖外形和功能;17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31例骨折患者术后3~6个月获得骨折愈合;7例个性化假体和8例内固定重建肿瘤切除后骨缺损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器械断裂、假体松动和肿瘤复发;12例髋臼发育不良患者术后恢复正常髋臼包容和良好髋关节功能。提示计算机辅助技术可应用于骨关节畸形精确数字化矫形,设计个性化假体,辅助前后交叉韧带重建,疑难假体置换,辅助特殊疑难骨折、关节内骨折、陈旧性骨折复位、固定,骨肿瘤的个性化切除设计、结构与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95.
目的 应用Meek植皮技术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方法 2006年9月—2008年7月,应用Meek植皮技术治疗31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回顾治疗过程,包括术前准备以及术中及术后的操作和护理配合;并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按Meek植皮实施时间计算,本组病例平均每1%受区面积植皮所需的时间为1.1 min。所有病例均使用皮片扩张载体双皱薄纱。术后4~5 d首次换药,发现双皱薄纱与受区附贴性好;术后8~15 d,受区创面完全上皮化,所有双皱薄纱均自然脱落或容易被揭除。结论 Meek植皮技术皮片扩张充足且创面上皮化快,是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较为理想的植皮技术。治疗成功的关键是熟练的手术操作和积极的护理配合。  相似文献   
96.
97.
目的 利用聚谷氨酸苄酯-co-聚谷氨酸(PBLG-co-PGA)改性2种常规的生物可降解材料(胶原与壳聚糖),比较其性能及生物相容性,探索其用于软骨组织工程的可行性.方法 用PBLG-co-PGA改性胶原和壳聚糖,对改性前后的材料进行接触角、体外降解性能、拉伸强度、细胞黏附率及细胞相容性等性能的检测和比较.结果 随PBLG-co-PGA含量的增加,PBLG-co-PGA/胶原、PBLG-co-PGA/壳聚糖复合材料的降解速度减慢,接触角逐渐减小,PBLG-co-PGA/胶原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增加.选用PBLG-co-PGA质量分数为30%的复合材料,以兔软骨细胞进行细胞黏附率和细胞相容性实验,与无PBLG-co-PGA的单纯胶原或单纯壳聚糖材料比较,细胞黏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兔软骨细胞在PBLG-co-PGA/壳聚糖复合材料上生长增殖优于其他3种材料(P<0.05).结论 经PBLG-co-PGA改性后的壳聚糖和胶原材料,可以调节材料的降解速度,改善壳聚糖亲水性,增加胶原拉伸强度,并且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其中PBLG-co-PGA/壳聚糖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促细胞增殖特性,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工程软骨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98.
以廉价、无毒、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聚乙烯醇(PVA)为基体制备了一种新型温敏聚合物--部分缩醛化聚乙烯醇(APVA).用1H-NMR、浊度和流变法表征了其结构及较低临界溶液温度(LCST)行为,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分子量、不同缩醛度的APVA样品,系统研究了LCST的影响因素,发现高分子量、高缩醛度、高浓度APVA溶液具有较低的LCST,说明可以根据不同用途设计APVA的LCST.  相似文献   
99.
本文对自制的改性壳聚糖-明胶交联膜(MC-Gel)与壳聚糖-明胶交联膜(CS-Gel)的理化性能、生物相容性进行测定与评价,探讨其用于角膜组织修复与重建的可行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了交联膜的透光率及渗透性,结果显示两组交联膜的透光率超过90%,且对葡萄糖、色氨酸与NaCl的渗透率均接近或优于人角膜的渗透率,可满足角膜修复对透光率及营养物质透过的要求。同时,采用MTT法测定了人角膜上皮细胞(HCEC)在两组膜上的生长活性,并评价了两组交联膜在兔眼角膜内的组织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MC-Gel能较好地支持HCEC在其上增殖,且植入兔眼角膜后无明显炎症反应,术后4个月材料全部降解。因此,该交联膜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与眼组织相容性,有望成为一种良好的角膜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00.
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病理机制仍有许多未知,客观临床诊断标准也十分欠缺,其诊断与预后面临巨大挑战。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神经影像数据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疾病神经病理机制的探索和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发掘。相比于实现群体水平分析的传统单变量分析方法,机器学习模型基于神经影像数据,实现神经精神疾病的个体化、智能化预测。综述近年来基于机器学习的神经精神疾病自动分类与预测研究进展,从机器学习基本原理和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症与帕金森病等4种典型神经精神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目前,疾病自动分类与预测研究还存在着样本量小、可重复性低等局限性,未来可以通过多站点数据协同分析来提高研究的样本量。此外,深度学习和跨疾病诊断与预测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