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40篇
口腔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30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4 毫秒
51.
背景:哺乳动物细胞外基质组成的生物型修复材料,在盆底组织修复及功能重建方面表现出较大潜力,但细菌感染对生物型修复材料的功能破坏是其中的一个较大问题。 目的:制备具备抗菌功能的生物型盆底修复材料。 方法:以壳聚糖为基质材料,通过静电吸附和自凝聚纳米粒制备技术获得包载有不同质量浓度替加环素(25,50,100 g/L)的壳聚糖大分子纳米粒混合液,再通过表面涂层技术将其涂覆于细胞外基质材料表面,制得抗菌细胞外基质材料。 结果与结论:红外光谱显示,抗菌细胞外基质材料出现壳聚糖的典型糖环骨架振动峰,并且在3359 cm-1左右峰明显增宽,表明抗菌剂复合涂层修饰成功,由于替加环素的用量非常小,其红外图谱中未能显示其特征吸收峰。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抗菌细胞外基质材料保存了细胞外基质材料多层排列有序纤维丝构成的主体结构,并且在微丝表面和微丝之间还明显附着一层蓬松鳞片状涂层物质,材料微表面三维孔洞变小,但仍维持多孔连通特性。抑菌圈实验显示,抗菌细胞外基质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并且随着抗菌剂浓度的增大,抑菌圈直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层状梯度修复体对经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吸附作用及对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评价其作为关节软骨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7-09/2008-03在广东省组织工程构建与检测实验室进行.①实验方法:以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制备复合支架,孔隙率≥90%,孔径100 μm;体外培养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成骨诱导3周,经检测诱导成功后,使之吸附于多孔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层状梯度修复体上三维立体培养4周.②观察指标: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组织学、扫描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修复体三维立体培养对成骨细胞的表型、增殖及功能的影响.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检测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钙结节染色阳性,证实诱导成功.②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复合支架亲水性好,经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吸附于支架表面24h后,顺孔隙迁徙至支架内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细胞在孔擘贴附良好.③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成骨细胞在复合支架上增殖和表型维持稳定,能分泌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结论: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层状梯度修复体与经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容性良好,为修复关节软骨下层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3.
通过在乙醇/水/NaOH溶液中,构建一个纳米级的吸附相反应器,制得吸附纳米银的纳米SiO2粉末;将载银的SiO2粉末添加到壳聚糖(CS)/聚乙烯醇(PVA)反应溶液中,通过缩醛化反应制得含Ag/ SiO2纳米颗粒的CS/PVA海绵。研究了材料的各项物理性能、形貌、细胞毒性、抗菌性能。结果表明:材料呈多孔结构,吸水率、透气性和保湿性良好,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材料孔隙率高、空隙致密均匀,孔径大小约为0.1~1mm;利用MTT法检测材料对小鼠成纤维细胞毒性显示无明显毒性,并且能促进该细胞的生长;检测材料的抗菌性能表明,材料对所有五种实验菌种均有良好的杀菌效果。该材料不但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生物活性和抗菌性能,而且合成工艺简单,可作为创面敷料。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高位骶骨肿瘤精确切除和缺损部位重建的新方法,评价计算机辅助技术在高位骶骨肿瘤外科治疗的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4例骶骨肿瘤患者;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20~50岁。4例患者均采用薄层CT扫描获取病变的二维数据,重建三维解剖模型,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技术精确设计肿瘤切除范围、个性化辅助手术模板及个性化骨修复体,术中按照CAD方案精确切除肿瘤组织,根据CAD模型制作外形匹配的异体骨,重建骶骨,恢复骨盆的连续性。随访评价其功能。结果4例患者均实行了骶骨肿瘤的切除及缺损部位的重建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8~11h,平均9h。术中出血4100~6000ml,平均出血量为5300ml;输血量为3000~5100ml,平均输血量为3620ml。均未出现直肠-膀胱瘘等严重并发症。4例患者于2012年10月随访:2例术后3个月大小便恢复正常,无需搀扶,可正常行走,脚底稍麻木,无其它不适;1例术后3个月小便恢复正常,可感觉有便意,肛门括约肌功能稍差,需协助排便;1例术后2个月大小便不能控制。2例有正常性功能,2例未恢复性功能。结论将计算机辅助技术运用到高位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可以正确设计肿瘤切除边界,准确避开周围复杂的血管和神经,重新恢复骨盆结构的完整性,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55.
背景:壳聚糖具有可再生、来源广、易降解及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是一种潜在的制备即型凝胶的良好原料。 目的:观察壳聚糖/聚丙烯酸即型凝胶修复兔眼损伤角膜组织的效果。 方法:制作兔眼表干燥缺损症状模型,14 d后随机分组:实验组在兔眼表用壳聚糖/聚丙烯酸即型凝胶进行治疗,3次/d;对照组不用药。 结果与结论:经壳聚糖/聚丙烯酸即型凝胶治疗28 d后的兔角膜上皮超微结构趋于正常,上皮细胞排列完整紧密,上皮细胞剥脱所形成的缺损区已被新生上皮细胞覆盖,细胞排列较规则,水肿情况少见,上皮细胞微绒毛和微皱襞明显增多,即上皮干燥缺损病症得到修复。以上结果表明,壳聚糖/聚丙烯酸即型凝胶可修复眼表干燥缺损角膜上皮组织。  相似文献   
56.
目的:构建介孔纳米生物活性玻璃(mesoporous nano-bioactive glasses,MNBG)微球装载及缓释米诺环素的载药系统。方法: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MNBG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组分为SiO2、CaO和P2O5,根据硅的含量分为60S、70S、80S和90S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材料表面结构与粒径;氮气吸脱附实验计算材料的比表面积与孔径大小;傅里叶(Fourier)红外光谱及热重分析计算MNBG颗粒对米诺环素的装载率;紫外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载药系统在21 d内的药物累积释放情况;琼脂扩散实验检测载药颗粒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对粪肠球菌生成抑菌环的大小。结果:MNBG微球为分散良好,粒径较为均一的介孔纳米球形颗粒。MNBG颗粒对米诺环素盐酸盐的装载率与其孔径大小相关,其中含60S的载药率高于70S、80S和90S组,达到16.33%。60S载药系统在PBS溶液中对米诺环素的释放于24 h内呈现突释,达到总载药量的28%;随后药物缓慢释放,在第21天时米诺环素的释放量累积达到总载药量的35%,维持药物浓度达到47 mg/L。琼脂扩散实验结果显示60S载药系统可以抑制粪肠球菌生长。结论:60S MNBG可有效装载、缓释米诺环素,是较为理想的载药材料。  相似文献   
57.
复方纳米银抗菌乳液杀菌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以乙醇、醋酸氯己定和纳米银为有效成分的手消毒液消毒相关性能。方法采用载体定量杀菌试验法和透射电镜技术对该消毒液杀菌效果及其相关性能进行了观察。结果该消毒液原液含体积分数40%乙醇、5 500 mg/L醋酸氯己定和1 000μg/L纳米银,纳米银颗粒直径为20 nm。用该消毒液原液作用1 min,对棉布载体上金黄色葡萄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和大肠杆菌的平均杀灭率均达到99.9%以上,对伤寒沙门菌作用2 min,平均杀灭率亦达到99.9%以上。用该消毒液原液擦拭消毒并作用2 min,对手上自然菌平均杀灭率达到97%以上。结论该纳米银复方消毒液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58.
背景:由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制备的微球,在体外磷酸盐缓冲液中能够持续释放药物.目的: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5-氟尿嘧啶复合微球,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对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等性质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材料学体外观察,于2009-02/2009-07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实验室完成.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为济南岱罡生物有限公司产品,纳米羟基磷灰石由华南理工大学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制,5-氟尿嘧啶为上海楷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方法:以水溶性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作为模型药物,先用纳米羟基磷灰石吸附药物,外包裹生物相容性好且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羟基乙酸,采用单乳化溶剂挥发法(S/O/W)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5-氟尿嘧啶复合微球.对载药前后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FTIR分析.采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微球的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性质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纳米羟基磷灰石与5-氟尿嘧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药物体外释放.结果:FTIR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对5-氟尿嘧啶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5-氟尿嘧啶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3.83%,86.78%,明显高于单纯的聚乳酸羟基乙酸-5-氟尿嘧啶微球.经过体外释放药物突释后,复合微球比单纯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药物释放慢.在第27天,复合微球和单纯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累积药物释率放分别为84.87%,99.87%.结论:与单纯的聚乳酸羟基乙酸-5-氟尿嘧啶微球相比,由于纳米羟基磷灰石对5-氟尿嘧啶存在较强的吸附作用,使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5-氟尿嘧啶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得到了较大提高,具有更好的药物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59.
全瓷冠桥以良好的美学特性和生物相容性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全瓷冠桥在口腔的反复咀嚼下常出现疲劳失效行为.采用有限元法对全瓷冠桥进行疲劳行为分析,可为临床全瓷冠桥的优化设计以及可靠性和耐久性评价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笔者就有限元法用于全瓷冠桥疲劳行为分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60.
牙科全瓷系统的临床应用日趋普及.但全瓷修复体在口腔环境内行使功能时常出现疲劳失效.导致其使用寿命缩短并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因此,全瓷修复体的力学性能及其寿命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口腔临床工作者及研究者的高度关注。wasserrflann等据循证方法评价了21篇关于全瓷修复体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1724个全瓷冠经过1.3~100个月的观察.存留率为86.5%~100%。Burke对48个全瓷冠修复的前牙和前磨牙进行了3-4.5年的前瞻性研究.由瓷层损坏导致的失败率为6%。另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