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1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949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3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IgG4相关唾液腺炎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5月—10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诊断为IgG4相关唾液腺炎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采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应变率比值法和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法,对治疗前、后患者下颌下腺进行弹性超声检查,观察超声影像学特点及疗效。结果: 3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双侧下颌下腺无痛性肿大超过3个月,血清IgG和IgG4浓度均异常升高,下颌下腺活检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提示符合IgG4相关唾液腺炎。治疗前弹性超声成像显示腺内大范围蓝色区域对应低回声区,应变率比值(SR)较正常腺体减小而剪切波速值(SWV)较正常腺体增大,表示该区域腺体质地比正常腺体明显较硬。所有患者经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1个月后随访,临床表现原本肿大的下颌下腺明显消退,触诊质地软化,血清IgG和IgG4浓度明显下降,弹性超声显示蓝色区域范围明显缩小,黄色和绿色区域范围增大,对应SR增大而SWV减小,客观且半量化地反映腺体质地较治疗前软化。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通过测量SR或SWV,可以客观半量化地反映病变唾液腺质地。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指标和组织病理学表现,可以辅助IgG4相关唾液腺炎的诊断,并初步评价疾病的严重性和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12.
牙颌面畸形系指冈颌骨发育异常引起的颌骨形态、体积、上下颌骨之间及与其他颅面骨之间的关系异常,同时伴发拾关系及口颌系统功能异常与颜面形态异常的畸形[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葡聚糖包裹的超顺磁性Fe3O4纳米颗粒(dextran-coated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 nanoparticles,dextran/SPIONP)作为间质注射的MRI造影剂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界面共沉淀法,制备dex—tran/SPIONP,用透射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测试、热重分析等方法对dextran/SPIONP的大小、磁性能等进行表征,并研究葡聚糖对SHONP的影响。然后,将dextran/SPIONP稀释成不同剂量,兔舌粘膜下间质注射后的不同时间段,切取前哨淋巴结,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确定dextrart/SPIONP的最适剂量和最佳检测时间。结果dextran/SPIONP的平均直径为6~9nm,其表征与经典的共沉淀法制备的颗粒一致,具有超顺磁性,葡聚糖是影响SPIONP饱和磁化强度的主要因素。dextran/SPIONP用于间质注射的最适剂量为含铁量20μmol,最佳检测时间为注射后2Ah。结论用界面共沉淀法制备的dextran/SPIONP是一种适用于间质注射的MRI造影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AG监测与多导睡眠监测(PSG)和头颅侧位片头影测量结果,评价几种检查方法对于睡眠呼吸障碍疾病性质、严重程度及阻塞定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利用美国杰西AG200系统对36名成年男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行上气道-食道压力监测,将AG结果与PSG结果和头颅侧位片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G和PSG测得的AHI、最低血氧、阻塞性暂停低通气次数/h无差异;测得的平均血氧、阻塞性暂停次数/h有差异。头颅侧位片头影测量和AG对于主要阻塞平面的判定结果间有差异;头颅侧位片显示的某平面气道最小前后径与AG测得的平均每小时该平面阻塞次数在腭后区呈线性相关,在舌后区无线性相关关系。结论:AG系统具备了便携PSG的功能,能对睡眠呼吸疾病作出准确的初步定性诊断,且能较准确地进行上气道阻塞定性定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口腔鳞癌细胞CIAP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PTP(顺铂+替尼泊甙+平阳霉素/博莱霉素)方案化疗效果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初步评价其表达水平是否可以指导临床个体化化疗方案的制定。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检测了42例原发晚期口腔鳞癌标本化疗前后CIAP1的表达情况,评价其化疗前表达水平与化疗效果及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对比分析化疗前后CIAP1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42例口腔鳞癌标本中CIAP1在胞质及胞核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胞质表达水平与化疗效果及预后显著相关。化疗前后口腔鳞癌标本中CIAP1的表达没有相关性。结论:胞质CIAP1表达水平是临床PTP方案化疗疗效及患者预后的一个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Zgong X  Yu Q  Yu ZY  Wang GM  Qian YF 《上海口腔医学》2012,21(2):180-184
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术前矫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新生儿取模,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对模型进行扫描并实现三维重建,三维诊断设计软件模拟整个错位上颌骨各骨段的矫正过程,并输出用于矫治器加工的数字模型。快速激光成型技术恢复矫治过程的模型并制作一系列矫治器,临床应用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的术前矫正治疗。结果:经过3~4个月的术前矫正,错位牙槽骨排列成较为规则的弧形;唇部裂隙宽度减小,鼻翼塌陷畸形得到改善,鼻小柱偏斜得到纠正。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术前矫治能实现精确、量化的矫治目标,同时减少复诊次数,是一种高效、简洁的术前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测量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患者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正颌正畸联合门诊求治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诊断为骨性I类错畸形的患者64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66例(以下分别简称为I类组及Ⅲ类组),进一步按照垂直骨面型将两组患者分类。选取左侧下中切牙进行测量,以I类组为对照组,运用CBCT比较评估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使用SAS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Ⅲ类组患者前牙区唇侧(P<0.05)、舌侧(P<0.01)及总的牙槽骨厚度(P<0.01)均较I类组狭窄。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高角Ⅲ类组患者较均角及低角狭窄(P<0.01);舌侧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P<0.01),均角>高角(P<0.05);总的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高角(P<0.01)。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Ⅲ类组患者唇侧牙槽骨厚度<舌侧(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较I类狭窄,且低角骨面型>均角骨面型>高角骨面型;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较舌侧狭窄。提示骨性Ⅲ类错治疗前,有必要对其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进行评估,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掩饰性治疗骨性Ⅲ类错牙移动中,医源性牙根及牙周组织损害发生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18.
朱丽娟  严明  田臻  邱嘉旋  徐骎 《口腔医学研究》2012,28(12):1254-1256,1261
目的:检测Cyclin D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瘤旁涎腺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探讨其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yclin D1在原发腮腺多形性腺瘤与瘤旁涎腺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另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yclin D1在原发腮腺多形性腺瘤以及瘤旁涎腺组织石蜡组织标本中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yclinD1在组织标本中mRNA和蛋白水平不仅在于肿瘤组织中有较强的表达,而且瘤旁涎腺组织中Cyclin D1也有一定量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Cyclin D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而在瘤旁涎腺组织中未见明显表达。结论:Cyclin D1可能参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有助于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牙槽突裂植骨区牙移入的可行性及牙移入的方式,评价移入牙的牙槽骨支持率和移植骨高度变化。方法:选取唇腭裂伴牙槽突裂患者10例,行牙槽突裂自体髂骨植骨术后,分别拍摄植骨后3个月(T1)及牙移入植骨区后(T2)的根尖片,观察牙移入植骨区的情况,测量T1和T2阶段移入牙的牙槽骨支持率,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并参照Bergland四分法评价移植骨的高度变化。结果:①牙整体移入植骨区,牙槽骨支持率为(89.85±2.51)%(T1)和(90.22±2.44)%(T2),牙移入植骨区后的牙槽骨支持率与植骨后3个月的牙槽骨支持率无显著差异(P>0.05)。②移植牙槽骨的高度在牙移入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唇腭裂患者植骨后,可将裂隙邻近的牙移入植骨区,获得良好的牙槽骨支持。牙的移入有助于维持移植骨高度,提高植骨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结构紊乱(internal derangement,ID)患者关节液中纤维蛋白的含量,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08年6月期间收治的TMJ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在初步诊断为结构紊乱后进行MRI检查,以获取评价关节盘情况的影像学依据,并按照Wilkes-Bronstein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将处于Ⅱ~Ⅴ期的患者纳入治疗范围,进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手术,在关节镜手术前采集关节液1m L,-40℃或-70℃冰箱低温保存.采用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半定量测定纤维蛋白的含量.按照ID分期、不同年龄段、男女分组及左右侧关节分组,应用SPSS 16.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比较不同组别之间关节液的平均荧光强度的差异.结果:所有125侧关节液的免疫荧光强度平均为4.43±3.67(0~31.68).ID各期关节液的平均荧光强度Ⅱ期为2.38±1.17,Ⅲ期为4.68±3.98,Ⅳ期为4.80±2.80,Ⅴ期为3.58±2.64,其中Ⅱ期与Ⅲ期(P=0.0065<0.05)、Ⅳ期(P=0.0207<0.05)之间有显著差异.男性患者关节液的荧光强度平均为4.05±2.70,女性患者关节液的荧光强度平均为5.57±4.71,男女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左侧TMJ关节液的平均荧光强度为4.37+3.04,右侧平均为5.97±5.20,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10~19岁为4.55±2.45,20~29岁为4.56±3.39,30~39岁为2.60±1.12,40岁以上为5.68±6.71,其中第1和第3组,第2和第3组及第3和第4组年龄段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关节液的平均荧光强度随着ID分期增高,呈现升高趋势,为IA形成假说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