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5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8篇
临床医学   73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08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研究移植肾受者维生素D受体(VDR)不同基因多态性是否与骨密度(BMD)相关。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分析(PCR-RFLP)方法分析80例移植肾功能良好稳定(血清肌酐<176μmol/L)、定期随访、无亲缘关系的上海地区移植肾受者VDR基因的ApaI和TaqI位点基因型,检测血钙、磷、镁及甲状旁腺激素、骨钙素、活性维生素D[1,25(OH)_2D_3]、尿钙、尿吡啶啉等骨代谢指标,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_(2~4))、股骨颈(FN)、股骨华氏三角(WT)和股骨粗隆(TR)的BMD。结果经透析龄矫正后,VDR基因ApaI酶切位点的Aa型移植肾受者的L_(2~4)和TR的BMD为(1.03±0.05)和(0.64±0.02)g/cm~2,明显高于aa型的(0.83±0.05)和(0.55±0.03)g/cm~2(P<0.05);而TaqI位点不同基因型间BMD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VDR基因ApaI多态性与移植肾受者L_(2~4)和TR的BMD有相关性,aa型移植肾受者可能更易骨质丢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肾癌细胞系A498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人成纤维细胞分别与肾癌A498细胞共培养,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人成纤维细胞对A498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Transwell侵袭实验分析肾癌A498细胞体外侵袭能力;qRT-PCR检测共培养后肾癌A498细胞Snail和E-cadherin基因的表达.结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明显抑制A498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P<0.05);qRT-PCR结果表明,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后,A498细胞中Snail基因表达下调(P<0.05),而E-cadherin基因表达上调(P<0.05).成纤维细胞对A498细胞所起的作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反.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抑制A498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微珠法检测肾移植受者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并探讨DSA阳性受者的HLA配型及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检测39例亲属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的DSA,检测供、受者HLA错配情况,记录受者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DSA阳性及阴性受者的HLA错配及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39例共检测DSA 313次,其中移植前78次,移植后235次,移植前出现DSA阳性的均暂缓手术.5例HLA无错配的受者移植后DSA均为阴性,34例HLA错配的受者移植后12例出现DSA阳性(35.3%,P<0.05).12例DSA阳性受者中,5例发生排斥反应(41.7%),其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DSA阴性的移植受者(7.4%,P<0.05).发生排斥反应且DSA阳性受者的单抗原微珠免疫荧光强度均值为5723.9±1030.5,高于未发生排斥反应的DSA阳性者的2355.2±609.7(P<0.05).DSA阳性的受者治疗后,DSA免疫荧光强度有所下降.结论 采用流式细胞微珠法动态监测DSA效果较好,有利于预测和及时防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4.
公民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是一项全新的、充满挑战性的工作,经过近3年的实践,已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器官捐赠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1].当前,各级红十字会与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都在关注器官捐赠流程的规范化[2].本文拟借鉴管理学的"流程管理"理念,探讨器官捐赠流程的规范化管理. 一、器官捐赠符合流程管理的基本特征 流程是由一系列单独的任务组成的,使一个输入的流程变成输出的全过程.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是一种成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以规范化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3].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流程管理已呈现出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与平台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苦杏仁甙抑制成人肾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苦杏仁甙在体外具有抑制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而肾脏移植后一定时间内的肾活检均提示有程度不同的纤维化,苦杏仁甙是否能抑制肾脏移植后的纤维化是一个有临床意义的课题.目的:观察苦杏仁甙对成人肾脏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于2003-06/2007-12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实验科完成.实验室为南京军区重点实验室.材料:苦杏仁甙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鉴定,批号020903.方法:采用消化法原代培养人肾成纤维细胞,并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含25,50,80,100,200 mg/L苦杏仁甙的培养液对人肾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以不含苦杏仁甙的培养液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苦杏仁甙培养液对肾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分离出的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显示,vimentin呈阳性表达,keramin和desmin呈阴性表达,确认为成纤维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对照组肾脏成纤维细胞明显增殖.不同质量浓度苦杏仁甙组肾脏成纤维细胞增殖明显低于对照组.不同质量浓度苦杏仁甙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均有抑制作用,且呈一定剂量依赖性,以100 mg/L苦杏仁甙抑制作用最强.结论:苦杏仁甙能明显抑制人肾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大多数异位输尿管源自完全重复肾输尿管的上部分肾(约占80%)或为单一肾输尿管(约占20%)[1-2].异位输尿管合并不完全重复输尿管极其少见.我们收治了1例Y形不完全重复输尿管异位开口于阴道伴同侧盆腔异位肾发育不良和双角子宫的患者,现结合文献对其进行讨论,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s)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方法,鉴定其生物学特性,为BMSCs应用奠定技术基础。【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分离法分离培养纯化SD大鼠BMSCs,观察其形态,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成骨诱导试剂盒检测r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结果】显微镜下rBMSCs呈梭形、多角形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大小均一,漩涡状生长。生长曲线分析rBMSCs贴壁2d基本无增殖,处于潜伏期,对数增殖期为3~7d,d8后进入平台期,细胞出现接触抑制现象。rBMSCs表面标志显示第3代rBMSCs纯度可达97%以上,CD44、CD90呈阳性表达,CD34呈阴性表达;向成骨诱导rBMSCs10d后细胞表现成骨细胞特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升高。【结论】本实验建立了一种理想的体外分离扩增纯化rBMSCs的培齐体系。实验结果表明所分离培养的rBMSCs纯度高、生物学特征稳定,适用于对BMSCs进一步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利用肾移植受者术后血清可溶性CD30(sCD30)水平预测急性排异反应的可行性.方法:利用ELISA方法分别在术前、术后5 d和10 d检测231名肾移植受者的血清sCD30水平,根据肾移植受者术后1 mo内临床表现将他们分为三组:急性排异反应组(AR,n=49),肾功能延迟恢复组(DGF,n=11)和正常组(UC,n=171).结果:231名肾移植受者的血清sCD30水平由术前的(178±79)U/mL分别降至术后5 d的(52±30)U/mL和术后10 d的[(9±5)U/mL,P<0.001].AR组术后5 d的sCD30水平为(92±27)U/mL,高于uc组(41±20)U/mL和DGF组[(48±18)U/mL,P<0.001].而术前和术后10 d的sCD30水平在三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术后5 d sCD30水平可以预测近期内即将出现的急性排异反应(曲线下面积0.95).并且,根据ROC曲线分析得出:将65 U/mL作为临界点可以较好的预测急性排异反应(特异性91.8%,敏感性87.1%).结论: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后5 d的血清sCD30水平可以预测移植后早期出现的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携带外源基因的腺病毒在体外有效感染大鼠胰岛及外源基因在胰岛中的表达。方法用携带人血红素氧合酶-1基因(hHO-1)及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腺病毒在体外以不同MOI感染大鼠胰岛,荧光显微镜观察GFP的表达及Western检测hHO-1蛋白来确定转染结果,并观察外源基因表达持续的时间。结果腺病毒载体在体外能将外源基因有效转入到大鼠胰岛细胞,转染的基因能稳定表达。结论腺病毒载体在体外可以有效感染大鼠胰岛,为基因修饰胰岛移植物以提高胰岛移植效果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肾移植术后并发CMV肺炎的临床资料,通过检测外周血中CMV DNA拷贝数,结合临床症状及胸片确诊,给予撤除免疫抑制剂、更昔洛韦、甲基强的松龙及α-干扰素等治疗,同时防治继发感染,加强营养支持,必要时配合使用呼吸机。结果23例治疗有效,其中治愈20例,好转3例,死亡6例,有效率79.3%。结论CMV肺炎多发于肾移植术后3、4月,应尽早诊断并撤除免疫抑制剂,同时给予以更昔洛韦、小剂量激素及干扰素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