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3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96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中No.12a淋巴结清扫的意义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行No.12a淋巴结清扫的68例Ⅳ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笔者的手术实践提出在胃癌根治术时,清扫该组淋巴结的经验和体会。结果 68例Ⅳ期胃癌中共检出No.12a淋巴结556枚(5~11枚/例),平均8.17枚/例,No.12a淋巴结转移率为33.27%(185/556)。本组病例术后无吻合口漏、淋巴管瘘、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熟悉肝固有动脉周围解剖以及鞘内淋巴结清扫,胃左静脉和胃右动脉自根部结扎以及门静脉前壁和胃十二指肠动脉的充分显露是彻底清扫No.12a淋巴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2.
刘琳  程若川 《现代保健》2012,(14):147-149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的1981-2011年间报道的294例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患者,采用Kaplan-Meieri法进行Log-rank生存分布检验,比较不同治疗方式下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中位生存期7个月,仅有27.1%的患者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手术组1年生存率低于手术加放疗组,但3年生存率手术组高于手术加放疗组,整体上放疗组生存率高于未放疗组。结论: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预后差,手术是综合治疗的基础,术后放疗有助于获得短期的生存改善。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Gal-3)和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19,CK-19)在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PTMC)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5例HT合并良性结节患者(HT合并良性结节组)、25例PTMC患者(PTMC组)及25例HT合并PTMC患者(HT合并PTMC组)的肿瘤结节组织、距离肿瘤0.5 cm以远的正常甲状腺组织及对侧叶正常甲状腺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组织中Gal-3和CK-19的表达。结果①PTMC组和HT合并PTMC组的结节组织中Gal-3和CK-19的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T合并良性结节组(P<0.05)。②HT合并良性结节组和HT合并PTMC组的对侧叶组织中Gal-3和CK-19的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PTMC组(P<0.05)。③HT合并良性结节组和HT合并PTMC者的距肿瘤0.5 cm组织中Gal-3和CK-19的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PTMC组(P<0.05)。④在HT合并PTMC组的距肿瘤0.5 cm组织中Gal-3和CK-19表达中阳性和强阳性率均分别明显高于HT合并良性结节组和PTMC组(P<0.05)。结论①Gal-3和CK-19联合检测可作为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指征;②伴HT疾病中Gal-3和CK-19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不伴HT疾病的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提示HT疾病易癌变;③Gal-3和CK-19联合检测有助于HT恶性变倾向的判断和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特别在其强阳性表达中应视为已恶变;④HT合并PTMC时,应扩大手术范围,以行侧叶加对侧叶大部分切除或全叶切除为宜。  相似文献   
104.
1骶前静脉丛的局部解剖 骶前筋膜是盆筋膜层增后部分,开始于第一骶椎体前方,附着于第三、四骶椎前方,向前附着于直肠肛管交界处和直肠筋膜。此筋膜与骶骨之间有骶中动脉和骶前静脉丛。骶前静脉丛属于椎外静脉系前丛的一部分主要由骶中静脉和骶外静脉所形成,是椎体静脉系统的尾端部分。通常与直肠系膜静脉无交通支。椎体静脉在椎体骨松质中具有静脉窦状结构,起自椎体的中央,有分支向后穿出与椎内静脉的前丛相连,另有分支由椎体的前外侧穿出与椎外静脉的前丛相连。在骶骨处,这些静脉孔常位于第3~5骶椎,其一端呈直角汇入骶前静脉丛,另一端在骨膜下的椎体浅部形成静脉窦状结构。骶骨椎体静脉系统是骶前静脉丛与椎内静脉系尾端的骶管内静脉丛之间的通道,其在穿出骨孔处,外膜与骶椎骨膜相融合,手术损伤时,破裂的静脉断端可回缩至骨孔,从而使出血难以停止。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奥曲肽对胰腺炎相关性腹水(PAAF)诱导的大鼠肝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以PAAF诱导的大鼠肝损伤模型(B组)为研究对象,监测4、7h血清肝功能酶学指标(ALT、AST)、总胆红素(TBiL)、淀粉酶(AmYL)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浓度。同时对胰腺、肝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TUNEL法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以及应用奥曲肽后(C组)对上述指标的变化。对比评估B组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ANP组)胰腺损伤程度。结果B组各血清学指标均比空白对照组(A组)显著升高(P<0.01);C组上述各指标显著下降(P<0.01);ANP组与B组相比,7h时间点AmYL浓度明显升高(P<0.01)。PAAF诱导7h后(20.13±3.84)%的肝细胞发生凋亡,其中(49.04±1.44)%细胞生长停滞在G2/M期。电镜(TEM)下可见典型的晚期凋亡肝细胞;ANP组胰腺损伤程度明显重于B组。结论(1)TGFβ1在肝细胞增殖(G2/M)期诱导其凋亡损伤;(2)奥曲肽通过抑制TGFβ1在肝脏的表达而对PAAF诱导的大鼠肝细胞凋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3)PAAF诱导的大鼠肝损伤模型中的胰腺病变明显轻于ANP时的胰腺病变。  相似文献   
106.
苏艳军  张建明  程若川 《医学综述》2007,13(17):1308-1311
甲状腺H櫣rthle细胞癌是分化型甲状腺癌中比较少见的类型,约占5%以下,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较其他分化型甲状腺癌相比具有侵袭性强、转移率高、预后差等特点。治疗仍然存在争议,不少临床医师对它尚缺乏丰富的经验。文章综述了该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和诊治现状。  相似文献   
107.
PAAF与ASPAAF诱导的肠损伤比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胰腺炎相关性腹水(PAAF)与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相关性腹水(ASPAAF)诱导大鼠肠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机理.方法 以PAAF和ASPAAF分别诱导的SD大鼠肠损伤模型为研究对象,将48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 对照组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8 ml/只; PAAF组腹腔内注射PAAF 8 ml/只, ASPAAF组腹腔内注射ASPAAF 8 ml/只. 分别于注射后6 h 和12 h分批处死大鼠,每时间点8只. 测定血清内毒素和TNF-α水平,同时测定小肠组织中Na -K -ATP酶活性及TNF-α水平; 于光镜下观察肠黏膜损伤情况并作等级比较.结果 注射后6 h 和12 h, PAAF组和ASPAAF组血清内毒素和TNF-α水平, 小肠组织中TNF-α水平以及肠黏膜损伤程度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而Na -K -ATP酶活性则显著降低(P<0.05); ASPAAF组血清内毒素和TNF-α水平,小肠组织中TNF-α水平以及肠黏膜损伤程度又均较PAAF组增高(P<0.05),Na -K -ATP酶活性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 PAAF及ASPAAF均能引起大鼠肠损伤,且ASPAAF引起的损伤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不规范甲状腺手术后再手术原因、再手术技巧和并发症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期间连续收治的72例甲状腺再次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72例甲状腺再次手术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6例(8.3%);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2例,永久性喉返神经麻痹病1例,为肿瘤侵犯了喉返神经;暂时性低钙血症2例;术后局部血肿手术引流1例.结论术后残留和真性复发是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提高基层医院对甲状腺疾病外科治疗的整体水平,进行规范性外科治疗是避免甲状腺疾病再手术的关键.经验丰富的专科医师通过再手术前仔细评估,术中仔细解剖,精细操作,再次手术是安全的,可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单枚甲状旁腺原位保留后的大体形态和功能转归变化规律,为临床上不同血供类型的甲状旁腺原位保留后的存活,功能及预后的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将行单侧甲状腺切除,术中因甲状旁腺的类型和血供原因行一枚甲状旁腺移植,原位保留另一枚甲状旁腺的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不同时段通过事先留置的引流管用0.5 cm的鼻内窥镜对目标甲状旁腺进行动态观察。术后第1、2、3天,每天上午7点至8点抽取引流液测dPTH。根据甲状旁腺原位保留的具体情况分为3个两两比较组,1组:腺体裸化面积≤50%和 > 50% 。2组:原位保留的甲状旁腺肉眼可辨认血管蒂的有无。3组:上甲状旁腺和下甲状旁腺。统计分析用SPSS17.0软件包。  结果  术后不同时间段通过内窥镜共观察目标甲状旁腺26枚,其中上甲状旁腺19枚,下甲状旁腺7枚。手术24 h后内窥镜找到并记录18枚,3枚上甲状旁腺未找到。48 h后找到并记录19枚。4枚上旁腺未找到。术中15枚上旁腺中14枚基本完整保留其血供,有肉眼可辨的血管蒂相连。1枚无明显血管蒂,该上甲状旁腺术后24 h、48 h观察腺体均为黑色,认为坏死可能,其余上旁腺无坏死征象。7枚下旁腺原位保留后裸化面积在50.0%~95.0%,只有2枚有明显的血管蒂,其余5枚无血管蒂,4枚腺体只有纤维组织膜与周围相连。术中原位保留后只有2枚有淤血表现,5枚术中变色不明显。24 h后观察到2枚有轻度淤血呈显淡褐色,1枚缺血呈黄白色;其余2枚色泽正常。48 h后2枚有轻度淤血呈显淡红褐色,5枚色泽正常,1枚缺血呈黄白色。实验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1)不同裸化面积,不同时间段dPTH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中甲状旁腺原位保留后腺体裸化面积越大,则血供破坏越大,对腺体功能影响越明显。(2)血管蒂的有无,不同时间段dPTH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单从术后不同时间段dPTH实验数据来看,两组间存在差异(P < 0.05),有血管蒂组术后dPTH的值大于无血管蒂组,但统计学分析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 > 0.05),考虑是否和样本数量有关。 (3)上、下甲状旁腺,不同时间段dPTH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进一步证实上甲状旁腺较下甲状旁腺更易原位保留,相对来说腺体裸化少,对血供破坏小,周围小血管和结缔组织较完整。上甲状旁腺原位保留后对血供的影响明显小于下甲状旁腺,术后功能好于下位甲状旁腺。  结论  通过内窥镜观察和监测甲状腺术后dPTH水平和变化规律完成了对单枚原位保留的甲状旁腺术后近期形态和功能的研究。术后dPTH维持在一个高水平是原位保留的甲状旁腺存活的直接证据。甲状腺术后高dPTH说明了大多数情况下手术只是影响了PTH分泌入血的途径,原位保留的甲状旁腺仍能持续分泌大量的PTH。术后dPTH 在24 h后就降至低水平,提示原位保留的甲状旁腺损伤较重,血供破坏明显,甲状旁腺的分泌功能明显低下。  相似文献   
110.
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特点及目前对其诊治的最新研究成果做一综述,以更好的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预防及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的治疗及恢复做出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