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3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5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1.
目的检测EphB2在胃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变化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在337例胃癌患者组织芯片上,利用免疫组化检测EphB2在胃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胃癌预后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phB2的表达随肿瘤的发生和进展逐渐下降。EphB2在正常黏膜、原发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00%(337/337)、47.5%(160/337)和18%(9/50)。EphB2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及临床病理分期明显相关。生存分析表明,EphB2表达缺失与中位生存时间下降明显相关。此外,多变量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同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一样,EphB2的缺失表达也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EphB2缺失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生存分析显示EphB2表达缺失与中位生存时间下降明显相关,提示该基因可能成为临床预后分析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CDKLI基因在不同病理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人胶质瘤组织60例(人胶质瘤组),采用WHO病理分级分为Ⅱ、Ⅲ、Ⅳ级,各20例,正常脑组织1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KL1基因表达情况,并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人胶质瘤组Ⅱ、Ⅲ、Ⅳ级CDKL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0%(10/20)、80.0%( 16/20)和90.0%(18/20),而对照组CDKL1表达阳性率为13.3%(2/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KLI表达与胶质瘤病理分期呈显著的正相关(r=0.422,P< 0.05).结论 CDKLI基因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可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与病理级别,可能在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3.
<正>钙黏附素(cadherins)是一类主要介导细胞间同质黏附的钙依赖性跨膜糖蛋白,其作用依赖于Ca2+,胞外区含由约10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个"钙黏附素重复序列(EC段)"。至今已鉴定出分布于不同组织的钙黏  相似文献   
94.
王杰军 《癌症进展》2012,10(2):104-110
正1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概述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主要由肾脏的肾小管周围细胞产生,另有5%~10%的EPO由肝细胞或肝内的库普弗细胞产生。EPO主要作用于红系祖细胞阶段,随剂量加大,其作用可能  相似文献   
95.
老年消化道癌症患者抑郁与免疫抑制酸性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晚期消化道癌症患者抑郁与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mmunosupressive acidic protein,IAP)等之间关系,并观察抗抑郁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探讨抑郁与免疫功能之间关系.方法:采用Zung量表对晚期消化道癌症患者43例行抑郁测评的同时采用单向免疫琼脂扩散法检测外周血IAP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CD8和NK细胞百分比,根据Zung测评结果,以百忧解对抑郁患者进行干预,抑郁纠正的同时再次检测上述指标结果:本组患者抑郁的发生率为44%;抑郁评分与IAP呈正相关(r=0.549,P<0.01),与CD3,CD4呈负相关(r=-0.163,P<0.001;r= -0.163,P<0.001),与NK,CD8无相关(r=0.262,P>0.05:r=0.611,P>0.05);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数据分析表明IAP,CD3和CD4有显著差异(IAP:908.33±275.75 mg/L vs 537.60±282.64 mg/L,P<0.01;CD3:67.05±13.12 vs 73.27±8.03.P<0.05:CD4:36.68±11.29 vs 43.72±9.16.P<0.05);抗抑郁治疗后IAP变化明显(P<0.05),CD3,CD4,CD8,NK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老年晚期消化道癌症患者抑郁与免疫功能相关,伴发抑郁的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抗抑郁治疗后免疫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应用氟尿嘧啶口服新剂型S-1(替加氟、吉美嘧啶.奥替拉西按物质的量1.0:0.4:1.0构成)节拍性化学治疗抑制人高转移肝癌LCI-D20模型血管形成的作用. 方法采用治疗剂量及节拍性剂量的氟尿嘧啶口服新剂型S-1治疗30只LCI-D20模型裸鼠,分为对照组及实验A、B、C、D组.用药28 d后处死裸鼠,收集并记录肝脏、腹腔及肺的肉眼可见瘤灶,称取瘤总质量即为该裸鼠的肿瘤负荷;以鼠抗-CD34(1:50)为第一抗体,EnVision(rat)为第二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肿瘤区内染成棕褐色单个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作为一个微血管计算,在高倍显微镜下(×400)随机计数5个视野,取平均数作为其微血管密度值-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表达.实验数据比较采用完全随机方差分析.结果 对照组及实验A、B、C、D组裸鼠瘤质量分别为(2.01±0.29)g、(0.38±0.19)g、(1.12±0.27)g、(1.38±0.33)g、(2.27±0.58)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36,P<0.01);微血管密度分别为39.57±2.50、19.90±2.59、5.93±3.33,17.10±2.32、29.53±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61,P<0.01);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08%±3.20%、44.37%±2.34%、31.73%±2.52%、19.83%±0.33%、8.25%±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76,P<0.01).VEGFmRNA和bFGF mRNA的表达,对照组最高,A组略低,C、D组次之,B组最低;TSP-1 mRNA的表达,B组最高,C、D组略低,A组次之,对照组最低.结论 氟尿嘧啶口服新剂型S-1对肝癌LCI-D20模型有明显抑制作用;节拍性应用氟尿嘧啶口服新剂型S-1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的作用明显,对肿瘤细胞的凋亡有明显促进作用,对肿瘤组织VEGF、bFGF,TSP-1的表达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应用氟尿嘧啶口服新剂型S-1(替加氟、吉美嘧啶.奥替拉西按物质的量1.0:0.4:1.0构成)节拍性化学治疗抑制人高转移肝癌LCI-D20模型血管形成的作用. 方法采用治疗剂量及节拍性剂量的氟尿嘧啶口服新剂型S-1治疗30只LCI-D20模型裸鼠,分为对照组及实验A、B、C、D组.用药28 d后处死裸鼠,收集并记录肝脏、腹腔及肺的肉眼可见瘤灶,称取瘤总质量即为该裸鼠的肿瘤负荷;以鼠抗-CD34(1:50)为第一抗体,EnVision(rat)为第二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肿瘤区内染成棕褐色单个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作为一个微血管计算,在高倍显微镜下(×400)随机计数5个视野,取平均数作为其微血管密度值-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表达.实验数据比较采用完全随机方差分析.结果 对照组及实验A、B、C、D组裸鼠瘤质量分别为(2.01±0.29)g、(0.38±0.19)g、(1.12±0.27)g、(1.38±0.33)g、(2.27±0.58)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36,P<0.01);微血管密度分别为39.57±2.50、19.90±2.59、5.93±3.33,17.10±2.32、29.53±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61,P<0.01);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08%±3.20%、44.37%±2.34%、31.73%±2.52%、19.83%±0.33%、8.25%±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76,P<0.01).VEGFmRNA和bFGF mRNA的表达,对照组最高,A组略低,C、D组次之,B组最低;TSP-1 mRNA的表达,B组最高,C、D组略低,A组次之,对照组最低.结论 氟尿嘧啶口服新剂型S-1对肝癌LCI-D20模型有明显抑制作用;节拍性应用氟尿嘧啶口服新剂型S-1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的作用明显,对肿瘤细胞的凋亡有明显促进作用,对肿瘤组织VEGF、bFGF,TSP-1的表达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8.
关注肿瘤病人的营养不良和体重减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9.
高锋  王蕾  高勇  王杰军 《上海医学》2002,25(6):357-359
目的 探讨人精子细胞膜结合型透明质酸酶 (PH2 0 )对人肾上腺癌细胞SW 13生长的影响。方法将人全长PH2 0cDNA转染到体外培养人肾上腺癌细胞SW 13细胞株中 ,将细胞置入软琼脂培养板中 ,研究集落形成的改变 ;再将同样的细胞种植到 10d龄鸡胚绒毛尿囊膜 (CAM )上 ,研究肿瘤生长大小的变化 ;细胞培养在2 4孔培养板中 ,采用细胞计数方法研究细胞的生长曲线。结果 转PH2 0基因的SW 13细胞在软琼脂培养板中的集落形成能力明显增强 ,CAM上的SW 13增殖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转PH2 0基因后SW 13细胞生长曲线上升。结论 PH2 0可促进人肾上腺癌细胞SW 13的增殖 ,提高SW 13细胞的恶性度  相似文献   
100.
袁明远  王杰军 《上海医学》1997,20(5):261-263
采用阻断肿瘤供血动脉伴水浴加热等方法,以减少由于血流因素而引起的热量损失,并和其它单纯的职或热疗进行比较,看其抑瘤效果是否更明显。35只在鼠腿部均种植有相同大小的Walker-256瘤,随机分5组进行治疗实验,采用结扎和微球栓塞两种方法阻断肿瘤供血压劝脉,热疗使用恒温(44℃)水浴箱浸浴患腿肿瘤避部。结果表明:结所肿瘤供血动脉合并局部加温对肿瘤生长抑制效果最好,栓塞能达到近似的治疗效果,两种方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