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30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29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临床上怀疑为脑血管病变患者39例,均行CTA检查,其中CTA示正常表现者15例,脑血管病变24例;扫描数据在工作站进行MPR、MIP、SSD、VR及VE等技术后处理。结果15例CTA表现正常者均能显示Willis’环及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其4级以上分支的血管,24例脑血管病变显示清楚,诊断明确。结论多层螺旋CTA可作为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筛选、制定手术方案、观察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2.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放疗同期FOLFOX6时辰化疗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中的应用。方法 将2012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LARC患者分为实验组44例和对照组45例,实验组术前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同期FOLFOX6时辰化疗,而对照组术前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同期FOLFOX6常规化疗。统计两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围手术期并发症、肿瘤标志物、免疫功能指标和患者生活质量变化,利用χ2检验等分析相关数据。结果 两组患者的保肛率和降期情况类似(P>0.05);实验组的神经毒性、消化道反应、贫血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癌胚抗原浓度、实验组的糖类抗原19 9浓度和对照组的B细胞比率在术前放化疗后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的CD4和CD4/CD8在术前放化疗后均出现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生活质量降低的构成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前放疗同期FOLFOX6时辰化疗的疗效明确,可以降低术前放化疗不良反应,提高免疫力,减轻放化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 噬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运用常规 方法提取、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采用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构建炎症模型;使用PGE2和前列腺素E受体 (prostaglandin E receptor,EP)激动剂 、RNAi技术下调巨噬细胞EP4受体表达、抑制性表达DN.CREB质粒处理LPS诱导的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并通过Western印迹测定HMGB1表达水平。结果:与单纯应用LPS处理巨噬细胞比较,PGE2联合 LPS共孵育小鼠腹腔巨噬细胞24 h后,HMGB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且EP4受体激动剂联合LPS处理小鼠腹腔巨 噬细胞24 h后HMGB1蛋白的表达亦增加(均P<0.05);与PGE2+LPS联合处理比较,应用RNAi技术可下调小鼠腹腔巨噬 细胞EP4受体表达,再给予外源性PGE2加LPS处理,HMGB1水平下降(P<0.05);使用DN.CREB质粒抑制cAMP结合元 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dse element bound protein,CREB)后再加上EP4受体激动剂联合LPS处理,与EP4受体激动剂+ LPS处理比较,HMGB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应用LPS 比较,EP4受体激动剂联合LPS处理小鼠腹 腔巨噬细胞可上调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及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亦 称Akt)thr308磷酸化水平(均P<0.05);使用EGFR抑制剂预处理细胞后,Akt thr308磷酸化水平及HMGB1表达均降低(均 P<0.05);采用Akt特异性抑制剂预处理细胞后,HMGB1表达降低(P<0.05)。结论:PGE2可以通过EP4受体上调LPS诱 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HMGB1的表达,且这一作用与激活EGFR/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4.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T管造影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T管造影的临床分析,明确其诊断的特殊性,使诊断的思路清晰化、条理化,在此基础上果断采取治疗措施,使移植后胆道并发症得到有效的治疗,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的临床诊治经过,根据T管造影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不同时期、胆管结石分布特征、肝功能的变化特点,结合内窥镜观察结果,分为早、中、晚期T管造影的不同表现,胆管结石分为的3种类型:单发型、多发型、铸型,分别做以详细描述。结果依照T管造影,胆管结石分为3型:单发型、多发型、铸型;移植术后早期(3个月以内):肝内外胆管显影淡,似柳絮感觉,无明显的结石表现的负影,胆汁混浊,有絮状物;移植术后中期(3~6个月):飘浮的絮状物逐渐依照胆管分布凝集成固体状,可呈单发型、多发型、铸型,肝内外胆管轻度扩张,以肝内为明显,明显扩张者少见。移植术后晚期(6个月以后):单发型、多发型、铸型均可见,肝内外胆管扩张,或肝内胆管狭窄,表现为胆管变细、僵直、枯树枝、串珠样改变,或肝内胆管消失,此时病人黄疸明显,肝功能损伤较重。其中最近的4例依据分期分型做出前瞻性诊断后,及时采用针对性治疗措施并取得显著疗效。结论T管造影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表现有其特殊性,必须结合内镜观察才能有效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55.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尚无治疗AD的有效措施。最近有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MG)糖代谢重编程与AD的发病相关,并且以MG代谢为靶点治疗AD的方法也已取得了阶段性成功。该文概述了MG糖代谢重编程与AD发病机制的关系,期望通过靶向调节MG代谢为治疗AD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6.
57.
目的探讨经鼻湿化快速充气交换通气技术(THRIVE)在颈椎骨折患者经鼻清醒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颈椎骨折手术患者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面罩+鼻导管组(M组)和THRIVE组(T组),每组25例。M组面罩吸纯氧10 L/min,T组使用THRIVE吸纯氧30 L/min,两组均预充氧5 min后予镇静镇痛,M组采用普通鼻导管吸纯氧,氧流量10 L/min,T组吸纯氧氧流量调至70 L/min,进行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清醒气管插管。记录入室时、预充氧5 min后及清醒气管内插管成功即刻HR、MAP、SpO_(2)、PaO_(2)、PaCO_(2),插管期间SpO_(2)<95%发生率,插管期间SpO_(2)最低值,插管期间不良反应。结果与入室时比较,预充氧5 min后两组SpO_(2)、PaO_(2)明显升高(P<0.05),插管成功即刻M组PaO_(2)、PaCO_(2),T组SpO_(2)、PaO_(2)、PaCO_(2)明显升高(P<0.05)。与预充氧5 min后比较,插管成功即刻M组SpO_(2)、PaO_(2)明显降低(P<0.05),PaCO_(2)明显升高(P<0.05),T组PaO_(2)明显降低(P<0.05),PaCO_(2)明显升高(P<0.05)。插管成功即刻T组SpO_(2)、PaO_(2)明显高于M组(P<0.05),PaCO_(2)明显低于M组(P<0.05)。插管期间T组SpO_(2)<95%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P<0.05),SpO_(2)最低值明显高于M组(P<0.05)。两组清醒插管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鼻湿化快速充气交换通气技术较传统面罩鼻导管给氧法能更好地维持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清醒气管内插管期间患者的氧合,减少二氧化碳潴留,未增加通气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58.
张振英  李梅  王晓亮 《山东医药》2004,44(14):36-36
1999年10月~2001年10月,我们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重度妊高征患者7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Bmi-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l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中Bmi-l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Bmi-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与其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组织中Bmi-l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88.3%,Bmi1蛋白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远处转移及TNM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ER、PR、CerbB2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Bmi-l蛋白的高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提示Bmi1可能成为预测乳腺癌高度转移的新标志物。  相似文献   
60.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8岁.因"发作性胸闷痛10 d"于2012年6月14日16∶24入院.患者10 d前开始静息时反复发作胸闷痛,向肩背部及左上肢放散,伴出汗、乏力,持续10 min至1h不等,每天发作2~3次.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查体:血压140/80 mmHg.意识清,双肺底可闻及少量湿啰音.心界向左侧扩大,心率58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Ⅲ、aVF、V7-9导联可见Q波.胸部X线片示左下肺纹理增多模糊,心影外形大.血常规正常,凝血功能正常,肌钙蛋白Ⅰ 12.59μg/L,脑钠肽前体651.88 ng/L,血糖5.8 mmol/L,三酰甘油1.7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9 n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