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2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40篇
药学   45篇
中国医学   44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我院自1988年11月~1992年6月应用CO2激光治疗耳鼻咽气管各类肿瘤6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激光设备CO2激光治疗仪,四关节导光臂,功率30W,波长10.6μm。2.临床资料本组病人65例,男29例、女36例,年龄3~6...  相似文献   
52.
外伤性头皮动静脉瘘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2岁。因头外伤后左颞侧搏动性包块伴颞部吹风样杂音1年入院。查体:左颞侧耳前见一3.5cm×2cm×1cm大小的包块,质软,搏动明显,左额颞顶区可见与包块相连的迂曲条索状血管隆起,搏动感强。CT示:左颞侧头皮包块及条索状物呈高密度血管影。MRA示:左颞侧异常扩张的血管闭,动静脉结构紊乱。颅内外血管DSA示:颈内动脉、椎动脉无异常,双侧颈外动脉造影示:左颈外动脉与颈外静脉之间动静脉瘘,左侧颈外动脉造影见颈外动脉起始段、颞区存在多处瘘口,颞区血管迂曲扩张,与同侧额、顶、枕区交通的静脉异常扩张。临床诊断:头皮动静脉瘘。病人在局麻下行颈外动脉结扎与颞区畸形血管切除瘘口结扎术中,结扎颈外动脉后探查颞侧包块,见包块张力明显降低,搏动明显减弱,迂曲扩张的血管变软,但包块中心区仍可触及搏动,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TRAIL对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DNA破坏药物顺铂(CDDP)在与其联合作用诱导细胞凋亡中影响作用的机制。方法行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株的培养,应用不同浓度TRAIL和CDDP作用于胶质瘤U251细胞,MTT法检测TRAIL和CDDP分别及联合作用于U251细胞后的存活率,并以亚毒剂量的TRAIL和CDDP联合作用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率。Westernblot方法检测CDDP作用前后TRAIL受体DR5表达量的变化。结果MTT结果: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着药物浓度增加,TRAIL和CDDP分别及联合作用皆使胶质瘤U251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其中两者的联合作用效果明显,与分别作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毒剂量的TRAIL(50ng·ml-1)、CDDP(4μg·ml-1)分别及联合作用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24h后,存活率分别为:72.43%,75.56%,23.45%。亚毒剂量的TRAIL(50ng·ml-1)、CDDP(4μg·ml-1)单独或联合作用组致胶质瘤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5.61%、20.59%、62.33%。单独应用组与联合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blot法检测显示:CDDP作用后较作用前DR5表达有明显增高,随CDDP剂量增多,DR5表达量逐渐增加。结论TRAIL和CDDP联合作用能显著增强其对人U251胶质瘤细胞凋亡的诱导,其机制可能与CDDP能上调TRAIL死亡受体DR5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4.
目的在体外实验中研究脂膜微囊承载抗胶质瘤药物紫杉醇抑制C6胶质瘤细胞的作用,并探讨脂膜微囊靶向性抗瘤的机理。方法应用紫杉醇-脂膜微囊(Taxol-LCM)或单用脂膜微囊(LCM)处理C6细胞系,后用免疫荧光显微镜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脂膜微囊在肿瘤细胞内的分布特点,用药前后肿瘤细胞形态的改变和细胞内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动态的观察脂膜微囊进入细胞的全过程。结果紫杉醇(Taxol)可结合于脂膜微囊(LCM),可以被胶质瘤细胞内吞,起到很强的的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其内吞过程为脂膜微囊先结合于细胞膜表面,后在细胞内重新分布,最终被细胞浆内的酸性成分所降解。结论脂膜微囊可以承载紫杉醇在体外起到杀伤胶质瘤细胞的作用,且脂膜微囊的代谢与细胞内的酸性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   
55.
将一次性负压引流器用于21例各类腹部手术后肠胀气病人,并与行肛管排气的15例病人进行排气效果比较。结果显示:腹胀即刻缓解率一次性负压引流器组20例,常规肛管排气组5例,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一次性负压引流器排气效果优于肛管排气  相似文献   
56.
57.
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的作用。方法:40只SD大鼠持续10周高脂饮食后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n=20)和阿托伐他汀组(n=20)均恢复正常饮食。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4 mg/kg·d-1)。另设20只普通饮食大鼠作正常对照。4周后处死,分别测定血清肝功能、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血浆脂蛋白脂酶(LPL)、肝脂酶(HL),血清及肝组织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脂、ALT、AST、血清及肝组织MDA、TNF-α明显升高,血浆LPL、HL明显下降,病理学检查示明显脂肪性肝炎;与模型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血脂紊乱明显改善,血清ALT、AST、血清及肝组织MDA明显降低,血浆LPI、HL明显升高,病理学检查接近正常,但TNF-α下降不明显。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通过减轻脂质过氧化促进肥胖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性肝炎的痊愈。  相似文献   
58.
59.
目的探讨自发性血气胸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0年至2006年间收治的35例自发性血气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中保守治疗2例,胸腔闭式引流18例,开胸手术治疗15例。治愈33例,死亡2例,治愈率94%。结论提高对自发性血气胸的认识,做出早期诊断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0.
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病率较低,是消化系统中较少见的恶性肿瘤,但却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且预后较差,5年存活率仅为4%~12%,因此正确的CT诊断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作用。现就我院1996~2001年间经CT诊断,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0例胆囊癌进行分析,旨在提高胆囊癌的CT诊断水平。 1 材料和方法 本文收集1996~2001年在我们医院经CT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病例,共20例,其中男6例,女14例。病理组织检查均为腺癌,平均年龄为58.7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痛,右上腹包块、黄疸、体重下降等。CT扫描技术条件:窗宽300Hu,窗位40H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