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0篇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0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31.
目的探讨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HBC)对鼻咽癌患者(NPC)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50例鼻咽癌患者,根据放疗前血红蛋白水平分为3组(HBC<120 g/L组,HBC 120~150 g/L组,HBC≥150 g/L组)。结果 HBC<120 g/L、HBC 120~150 g/L、HBC≥150 g/L 3组3年局控率分别为92.9%、94.6%和93.2%,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2.9%、85.1%和90.0%,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4.3%、76.4%和86.4%(P<0.0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6%、83.8%和94.3%(P<0.01)。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是影响鼻咽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NPC患者放疗前HBC>150 mg/L,是影响患者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肺损害机理及平衡超滤联合改良超滤对其肺功能保护效果。方法:将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C)、改良超滤组(M)和平衡超滤联合改良超滤组(U)。M组在转流结束后应用改良超滤,U组在转流开始后进行平衡超滤,转流结束后进行改良超滤。分别在转流前(T1)、转流结束后20min(T2)、术后2h(T3)、术后6h(T4)、术后12h(T5)和术后24h(T6)测定记录气道峰压(Ppeak)、呼吸停顿压(Ppause)、潮气量(TV)、呼吸频率(F)、吸入氧浓度(FiO2)和吸气比例(insp%)并测量动脉血中丙二醛(MDA)、血栓素花生四烯酸(TXA2)、白三烯(LT)的浓度。结果:各组体外循环术后较术前的肺静态顺应性(Cstat)、氧合指数(OI)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AaDO2)增加,在T3、T4时间U和M组的Cstat、OI高于C组;AaDO2低于C组。C组MDA、TXA2、LT术后浓度均较术前升高,在T3、T4、T5时间高于U和M组。结论:术后肺功能损害可能与CPB后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之间浓度失衡导致肺毛细血管内皮损伤有关。联合应用平衡超滤和改良超滤可降低血浆中MDA、TXA2、LT的浓度,调节花生四烯酸各代谢产物之间浓度失衡,减轻炎性反应,改善患儿肺脏的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具有良好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3.
摆位系统误差对鼻咽癌调强放疗剂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调强放疗(IMRT)技术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摆位误差问题已倍受关注。其不仅会导致部分靶区不能得到足够的剂量,从而降低肿瘤局部控制率,使复发率上升,还可能使高剂量区移到危及器官的区域内,造成严重并发症或后遗症。因此,笔者初步观察了鼻咽癌IMRT患者在不同摆位系统误差情况下靶区及危及器官照射剂量的变化情况,旨在分析摆位系统误差对鼻咽癌IMRT剂量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34.
宁夏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简称耶氏菌)是人畜共患病病原之一,广泛存在于动物及外环境中,以肠道感染引起腹泻为主要表现。此菌近年来引起国内重视。为了解宁夏的发病情况、传染源、贮存宿主、传播途径及菌型分布,选择有代表性的银川、吴忠和灵武、平罗、固原分别代表银川、银南、银北和固原地区,于1985~1987年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5.
1 病例介绍  病人 ,女性 ,2 6岁 ,以“发现人事不省 15分钟”于 1999年 11月 2 3日 17点 2 5分入院。代诉病人于 14点入浴室洗澡(用燃气热水器 ) ,17点 10分家人发现昏倒于浴室内 ,即送本科抢救。入院体检 :T不升 ,P12 6次 /分 ,R8次 /分 ,BP6 0 /4 0 mm Hg,中度昏迷 ,双瞳孔 3.5 mm,对光反应迟钝 ,口唇呈樱桃红色 ,颈部轻抵抗 ,双肺布满痰鸣音 ,心音低钝 ,肝脾未及 ,四肢肌张力增高 ,病理征 ( )。入院后即给高浓度面罩给氧、抗休克、降颅内压和纠酸等处理。 17点 5 1分血压测不到 ,自主呼吸停止 ,瞳孔散大 ,立即行气管插管 ,简易呼吸…  相似文献   
3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临床上急症之一,以头痛为主要症状,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传统的内科处理是采取多次腰穿行大量脑脊液置换治疗,我院神经内科从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原发性和继发性SAH患者32例,进行腰穿置管脑脊液持续控制引流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究Runt相关转录因子(RUNX)家族在寻常型银屑病(PV)皮损中的表达和分布,并分析其水平与皮损中增殖、凋亡、免疫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基因芯片分析14例健康人皮肤(HC)和17例PV患者皮损中RUNX1、2、3的转录水平,免疫组化分析11例HC、11例慢性湿疹(CE)和12例PV患者皮损中RUNX1、2、3的蛋白水平和分布,利用R语言分析基因芯片中RUNX与其他基因的相关性,并进行GO富集分析。结果 转录水平上,相比HC,PV皮损中RUNX1下调(HC:0.61±0.06,PV:0.54±0.02,P<0.01)、RUNX3上调(HC:0.77±0.04,PV:0.84±0.05,P<0.01),而RUNX2的表达无差异(HC:0.78±0.05,PV:0.82±0.04,P=0.18)。免疫组化提示皮肤中RUNX1在表皮和真皮浸润炎症细胞中均有表达,而RUNX2、RUNX3则在炎症细胞上更为富集。相比HC,CE和PV表皮中RUNX1蛋白水平下调(HC:0.24±0.06,PV:0.11±0.02,CE:0.11±0.02,HC vs PV:P<0.01,HC vs CE:P<0.01),PV表皮的RUNX2较HC、CE升高(HC:0.02±0.01,PV:0.04±0.02,CE:0.02±0.02,HC vs PV:P=0.018,PV vs CE:P=0.019),RUNX3在三组间无差异(HC:0.005±0.004,PV:0.011±0.016,CE:0.015±0.20,P=0.861)。相关性和功能分析提示PV中RUNX1与增殖凋亡分子(BCL2A1、WNT2、WNT7B、WNT8A、WNT9B)相关,与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A、IL-17F、IL-17E)相关。与RUNX3呈正相关的基因主要富集在T细胞、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分化等通路,负相关的基因参与负调节WNT通路。RUNX3与Th1(STAT4、CXCR3、TNF)、Th17(CCR6、IL-22)、Treg(TGFB、IL-10)相关分子正性相关。结论 银屑病皮损中RUNX家族表达显著改变,其中RUNX1、3与皮损中的增殖凋亡、T细胞免疫尤其是Th17通路密切相关,可能参与银屑病发病。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结构式报告在耳鼻咽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中内镜学习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0名住培医师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结构式报告模板进行操作及书写培训,对照组采用自由文本方式进行培训。由不清楚分组的第三方人员抽查报告并进行质量测评,分析两组内镜报告内容差异。结果  试验组在报告内容的完整性、结构描述准确性、专业术语准确性以及鉴别诊断的实用性方面都优于对照组(P<0.05),在病变描述准确性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知识要点掌握度方面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但操作强度也强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结构式报告有利于耳鼻咽喉科住培医师内镜学习的规范化,可以为熟悉解剖、认识病变以及提高规范的临床报告书写能力提供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39.
感染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宿主的相互关系决定的,但近年来,由于抗菌素的迅速发展,由强毒菌引起的感染已被控制。另一方面,由于机体防御机构的缺陷,毒力弱的细菌或非致病性的病原体乘机引起所谓机会感  相似文献   
40.
潘建基  潘才住 《中国肿瘤》2006,15(12):811-813
作为鼻咽癌体外照射的一种补充方式,近距离放射治疗在增加肿瘤区照射剂量、提高肿瘤局控率的同时,可以有效减少外照射所致的放疗后遗症。全文介绍近年来国内外鼻咽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