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9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Apogossypolone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Apogossypolone(ApoG2)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体外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采用MTT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ApoG2作用于MCF-7细胞后,对其体外增殖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ApoG2(20μmol/L)作用48 h后,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FCM检测ApoG2作用于MCF-7细胞后的细胞凋亡率以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ApoG2药物在浓度为5μmol/L、作用14 d后就能对MCF-7细胞增殖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平板克隆实验表明,经不同浓度(5、10和20 μmol/L)ApoG2作用14 d后,对MCF-7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呈现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同样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结果显示,ApoG2与MCF-7细胞共培养72 h后,细胞呈现明显的核固缩和碎裂、染色质凝集和凋亡小体形成等细胞凋亡现象.FCM检测结果显示,20 μmol/LApoG2作用72 h后,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升高,而且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ApoG2能够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增殖和克隆形成,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2.
目的 制备经聚乙二醇修饰的壳聚糖纳米粒(PEG/CS NP),并负载表柔比星(EPI),研究载表柔比星的壳聚糖纳米粒(PEG/CS-EPI NP)体外释药性能.方法 应用阴离子凝聚法制备PEG/CS-EPI NP,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特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大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纳米粒的载EPI量,动态透析法考察载EPI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 当壳聚糖与三聚磷酸钠质量比为6∶1,壳聚糖与EPI质量比为8∶1时,制备的PEG/CS-EPI NP呈圆形或椭圆形,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322.1±14.4)nm,载EPI量为(13.9±1.1)%,包封率(74.2±1.8)%,72 h累积释药率达(82.0±2.1)%.结论 采用阴离子凝聚法制备的PEG/CS-EPI NP形状规则、粒度分布均匀,具有较高包封率和较好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73.
IL-2/LAK细胞及化疗序贯应用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徐永康,郭坤元,陆志刚,冯永清,汪森明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肿瘤科(广州510282)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发展,肿瘤生物治疗,尤其是IL-2/LAK细胞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4.
近年来研究表明,部分肿瘤组织中分离TIL细胞.单用IL-2难以诱导出高的抗癌活性.双特异性抗体中能识别T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的抗CD3单抗不仅能促进TIL细胞增殖,而且能增强其抗瘤活性;而识别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抗肿瘤单抗,则引导TIL定向杀伤肿瘤靶细胞.本文选择了抗CD3单克隆抗体和抗肺癌单克隆抗体制成双特异性抗体,探索其对TIL细胞杀伤肺癌细胞增强效应,现报告如下:首先采用SPDP化学偶联法将纯化后抗CD3单抗和抗肺癌单抗ALTO4以二硫键连接成ALTO4-CD3双特异性抗体.再分离得到TIL细胞,并经间接免疫荧光法证实制得TILCD3~ 细胞占65%.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显示AL-TO4-CD3能同时与A549和TIL细胞特异地结合,而且通过其桥梁作用,显著增加TIL和A549细胞结合率;通过MTT比色  相似文献   
75.
汪森明  张积仁 《肿瘤防治研究》1993,20(2):132-133,107
 本文采用一种植物血凝素-PHA亲和层析法从胃癌组织中提取胃癌相关寡糖蛋白,SDS-PAGE示纯化后胃癌相关寡糖蛋白以分子量40-45KD的成份含量最高;ELISA结合抑制法检测59例胃癌患者及33例良性消化道疾病患者血清,发现胃癌患者血清中胃癌相关寡糖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阳性率达71.2%,探索其对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时,显示胃癌相关寡糖蛋白对正常人NK细胞及LAK细胞活性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在1.0μg/ml浓度下,抑制率分别为40.84±6.21%和35.47±4.21%,推测在胃癌患者血清中升高的胃癌相关寡糖蛋白可能是一种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的免疲抑制因子。  相似文献   
76.
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肝动脉变异发生率、性别差异及变异分型,提高对变异肝动脉的认识,指导临床进行准确的诊疗。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观察解剖实验室标本、回顾我校第二临床医学院近年开展的数字减影及CT血管成像资料,分析肝动脉起源和动脉走行分布情况等解剖特征,按起源分布进行分类统计变异发生率及确定变异类型。结果正常型(肝总动脉起源于腹腔干)7123例,占77.27%。变异的肝动脉2095例,占22.73%。其中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SMA)1031例,占11.18%;起源于胃左动脉(LGA)787例,占8.54%;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 胃左动脉的87例,占0.94%;起源于腹主动脉32例,占0.35%;起源于腹腔干 肠系膜上动脉30例,占0.32%;起源于腹腔干和腹主动脉58例,占0.63%;起源于胃十二指肠15例,占0.16%;其余各类起源复杂罕见,共55例,占0.60%。结论肝动脉变异种类繁多复杂。男性肝动脉变异比女性高。根据起源分型变异肝动脉,对于临床医生加深对变异肝动脉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7.
先用抗CD3单抗和IL-2激活肺癌患者骨髓中的T淋巴细胞,然后按不同比例将人肺癌细胞株PC84045细胞掺入到骨髓细胞中,再加入能同时识别CD3抗原和人肺癌细胞表面抗原的双特异抗体CD3-ALTO4,在IL-2和IL-3存在下共同培养3d后测试.在T细胞与PC84045癌细胞之比为8:1时,对PC84045肺癌细胞净化效率为4Logs,16;1时为5Logs,并在NC裸鼠体内证实清除效果是确切的.净化后的骨髓CFU-GM、BFU-E收获率均>85%(P>0.05;P>0.05);而且净化后的骨髓中的T细胞仍保持着对PC84045肺癌细胞很强的杀伤能力(P<0.01).双特异抗体CD3-ALTO4能有效地导向骨髓中活化T细胞清除污染的肿瘤细胞,造血干细胞无明显损伤.本文方法处理的骨髓细胞还保持着高度特异的细胞毒活性,移植这样的骨髓细胞将会在体内进一步清除化疗残存的肿瘤细胞,加速移植后免疫功能再建,降低复发.  相似文献   
78.
郭立文  汪森明 《广东医学》2008,29(10):1754-1755
壳聚糖是自然界存在的唯一的碱性多糖, 具有许多独特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功能如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表面带有阳离子、低毒等。因此,用壳聚糖制备的纳米粒作为非病毒基因递送载体,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9.
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29例经化疗治疗失败或不能接受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给予吉非替尼250mg每日口服。结果:29例中1例达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11例病情稳定(SD),11例病情进展(PD)。本组有效率24.13%,疾病控制率62.06%。主要不良反应是皮疹,11例发生皮疹占的37.9%。腹泻9例,占的31%。疲乏3例,皮肤干燥1例,转氨酶升高1例。结论: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效,不良反应少,病人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80.
目的卵巢癌多药耐药性的产生是导致其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研究卵巢癌耐药机制,本研究建立了人卵巢癌细胞多药耐药模型COC1/DDP,并进行了基因表达谱分析。方法以顺铂为诱导剂,采用中等剂量、间歇作用法建立多药耐药细胞系COC1/DDP,然后以其亲本细胞COC1为对照,应用cDNA微阵列检测COC1/DDP细胞的基因表达。结果与COC1细胞相比,COC1/DDP细胞对顺铂有6.2倍耐药性,细胞倍增时间延长了8.9h,S期细胞减少了(27.4±2.13)%,而G1和G2期细胞则分别增加了(19.6±3.71)%和(8.3±1.95)%,对阿霉素、5-氟脲嘧啶和长春新碱也有明显的交叉耐药性。较之COC1亲本细胞,COC1/DDP细胞有143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改变,表达上调的有71个基因,表达下调的有72个基因,包括大量的凋亡和抗凋亡基因、信号转导和细胞周期调节基因、DNA转录与修复基因以及蛋白激酶和磷酸酶基因。结论COC1/DDP细胞具有多药耐药的特性,耐药性的产生与其特异的基因表达谱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