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1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01.
血清游离PSA比率用于早期诊断前列腺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玲  李忠信 《医学综述》2004,10(2):67-69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前列腺癌(Pca)肿瘤标记物。但深入研究表明PSA还不是早期检测Pca的理想瘤标,它还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这是因为PSA是前列腺特异而非Pca特异。  相似文献   
102.
不同剂量倍他乐克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忠信 《中原医刊》2004,31(12):35-35
QT离散度足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性和电活动不稳定性的一项指标,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死亡原因多为原发性心室颤动,而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发生心室颤动呈正相关,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剂量倍他乐克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目的验证ABI ViiA 7Taqman HBV-DNA检测系统性能,确定该系统是否稳定、准确、可靠。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颁布的相关文件,从精密度、准确度、线性、可比性等方面对ABI ViiA 7Taqman HBV-DNA检测系统进行性能评价;通过稀释标本直至低于检测下限进行定量检出限验证实验;并与质量目标要求和厂商声明的分析性能进行比较。结果ABI ViiA 7Taqman HBV-DNA分析系统的批内精密度(CV批内)分别为1.485%、1.990%和0.932%;总精密度(CV总)分别为1.876%、3.361%和1.891%;准确度最大偏移为-6.8%;r2为0.998 3,回归方程为Y=0.974 8 X+0.050 7,线性范围为1.00E2~2.00E8;定量检出限为100IU/mL;ABIViiA7与ABI7500两台PCR仪的可比性:P=0.115,r2=0.994,线性比对直线回归方程为Y=0.987 2 X+0.051 7。结论 ABI ViiA 7Taqman HBV-DNA检测系统具有优良的精密度、准确度、灵敏度、线性,与ABI7500检测系统有良好的相关性,可用于临床标本检测。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酶指示剂法在自动分析仪上测定尿素的新技术。方法:当缓冲液和pH指示剂具有相同的pKa时,氢离子浓度与该pH指示剂吸光度变化呈线性关系。据此而建立了一种新的自动分析法可用于血清和尿中的尿素测定,且尿样不用稀释。自设参数于离心式自动分析仪上。结果:血清测定的线性高达100mmol/L;尿样测定的线性为600mmol/L。生理性物质及药物对结果的影响不明显,血清测定的回收率为99.0%;尿样测定的回收率为101.0%;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2.66%和3.10%;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3.36%和3.84%;与酶法(TRACE长征试剂)相比,P>0.05,说明差别无显著性。γ=0.998;y=1.01x~0.354。结论:这是一种准确、精密、简便、快速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5.
苏卫东  李忠信 《医学综述》2004,10(7):441-443
EB病毒是由Epstein于1964年从1例Burkitt淋巴瘤患者的B细胞培养物中首先发现。自从被发现以来,EB病毒已被证实与多种淋巴系统有关,包括Burkitt淋巴瘤、何杰金病,某些种类的T细胞淋巴瘤和在器官移植或AIDS患者中,由于免疫功能受损而导致的B淋巴细胞增殖性病变。此外,所有鼻咽癌和10%胃癌的发生也与此病毒有关。  相似文献   
106.
纤维蛋白原以 2~4mg/ml的浓度存在于人血浆中,关于纤维蛋白原分子的严格定义一直存在争论,同时分子结构及可凝固纤维蛋白原之间的联系也无一致的意见,然而一致同意纤维蛋白原的主要功能是它的可凝固性,因此沉淀可凝固纤维蛋白原已成为衡量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水平的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建立血浆内毒素的动态浊度检测法并初步研究其在呼吸科发热待查实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评价动态浊度法的线性范围、准确度和精密度;检测100例健康人和30名呼吸科发热待查患者血浆中内毒素水平 ,并与细菌培养结果 (金标准 )进行对比。结果 :内毒素高 (5Eu/ml)、中 (2.5Eu/ml)、低(0.5Eu/ml)3种浓度的回收率分别为104.05 %、94.83 %、92.04 %。批内重复性CV=5.1 %、批间重复性CV=6.1 %、日间重复性CV=10.6 %;本室参考值范围为0.03~0.098Eu/ml[(0.064±2)×0.017Eu/ml,95%可信区间)]。测定呼吸科30名发热待查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时发现 ,细菌培养为G -菌患者的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培养为G+ 菌感染者和健康人 (P<0.001) ,细菌培养阴性患者的内毒素水平亦明显高于健康人 (P<0.05) ,4例G -菌感染者治疗前的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 (P<0.001)。结论 :本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都符合临床应用的要求 ,而且其线性范围较大(0.01~10Eu/ml) ,适用于临床应用 ;血浆内毒素检测有助于肺部G -菌感染的早期实验诊断,此外 ,它对细菌培养阴性的发热待查病人的实验诊断也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8.
螺旋CT仿真膀胱镜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仿真膀胱镜(CTVC)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和临床价值。方法:使用GE Hispeed CT/i螺旋CT扫描机对38例可疑膀胱肿瘤患者行平扫,增强扫描后再延迟扫描(层厚3-5mm),螺距1.5mm,重建率60.0%-66.6%,并利用GE AW3.1工作站Navigator软件生成仿真内窥镜影像。结果:CTVC检查的准确度为94.4%,特异度为99.9%,敏感度为96.0%,CTVC对病变形态的显示与纤维膀胱镜和标本具有良好的对应性,结论:CTVC是一种新的非侵袭检查手段,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皮质醇激素水平变化与癌因性疲乏的相关性及其机制。  方法  80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疲乏组(50例疲乏患者)和非疲乏组(30例非疲乏患者),利用多维疲乏症状量表-简化版(MFSI-SF)和疲劳症状量表(FSI)对患者进行评估。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皮质醇的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水平,COD-PAP法测定血清胆固醇浓度,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浓度,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α2-球蛋白比值并计算血清α2-球蛋白浓度。  结果  疲乏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低于非疲乏组[(119.68±5.34)nmol/L vs.(163.45±31.49)nmol/L,P < 0.05],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高于非疲乏组[(104.50±17.15)ng/L vs.(51.43±13.24)ng/L,P < 0.05]。疲乏组患者MFSI-SF评分与血清皮质醇激素水平呈负相关(r=-0.867,P < 0.001),与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呈正相关(r=0.809,P < 0.001);疲乏组患者FSI评分与血清皮质醇激素水平呈负相关(r=-0.747,P < 0.001),与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呈正相关(r=0.701,P < 0.001)。疲乏组患者血清胆固醇[(1.25±0.70)mmol/L vs.(3.28±0.73)mmol/L,P < 0.05]、白蛋白[(18.24±7.03)g/L vs.(37.40±8.05)g/L,P < 0.05]和α2球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非疲乏组[(2.25±1.07)g/L vs.(5.36±1.09)g/L,P < 0.05]。  结论  疲乏组患者癌因性疲乏评分增高,而血清皮质醇激素水平降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恶性肿瘤患者机体低血清皮质醇激素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紊乱和癌因性疲乏的发生,血清皮质醇激素降低的机制与其合成原料血清胆固醇及其运载蛋白(白蛋白特别是α2球蛋白)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NF-κB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sICAM-1的调控作用及其早期的动态变化及意义,并观察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的干预性作用.方法 将10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健康组、假手术组、SAP组、MMF组.(1)健康组仅开腹后缝合即可(n=8);(2)假手术组开腹后仅翻动胰腺并以钝器轻划胰腺组织5次(n=32);(3) SAP组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射牛黄胆酸钠法建立SAP模型(n=32);(4) MMF组大鼠在完成SAP模型后1h经尾静脉注射MMF 250 mg/kg(n=32).于造模后3、6、12、24 h时点分批处死大鼠,常规HE染色进行胰腺组织病理评分;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淀粉酶AMS、血清C反应蛋白(CRP);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β和sICAM-1的含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胰腺组织NF-κB mRNA表达.结果 SAP组与健康组、假手术组比较,胰腺组织病理评分与血清AMS、CRP、TNF-α、IL-1β及sICAM-1的含量、胰腺组织NF-κB mRNA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0.05),干预组使用MMF后,胰腺组织病理评分、血清AMS、CRP、TNF-α、IL-1β和sICAM-1水平、胰腺组织NF-κB mRNA同SAP组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 SAP早期阶段细胞因子的变化与SAP病情进展密切相关,MMF可通过抑制细胞免疫及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减轻炎症损伤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