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摘 要:[目的] 探讨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YMP)的基因变异对术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接受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纳入198例术后接受辅助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收集患者外周血及术后癌组织标本进行TYMP基因rs11479分型及TYMP基因表达测定。Rs11479位点的基因型和其他变量的相关性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不同基因型的TYMP mRNA表达通过非参数检验分析,基因型和预后的单变量分析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并通过Cox风险比例模型对其他变量进行校正。[结果] TYMP基因rs11479位点在CRC患者中的突变频率为:CC型126例(63.64%),CT型61例(30.81%),TT型11例(5.55%),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21,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0.323)。在预后比较上,将CT型和TT型患者合并,单变量的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野生型的CC型患者无复发生存(DFS)显著低于携带突变基因的CT型和TT型患者(P=0.002)。经多变量Cox模型校正之后发现CC基因型患者的预后影响意义依然存在(P=0.012)。87例癌组织标本的mRNA表达分析中发现,突变的CT或TT型患者相对于野生型的CC型患者,癌组织中TYMP的mRNA表达明显较高(P=0.019)。[结论]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TYMP基因rs11479位点可能通过影响TYMP基因mRNA的表达从而使更多的卡培他滨代谢为5-Fu进而使CRC患者从卡培他滨的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梓醇对pMCAO 大鼠恢复期早期实时步态的影响,评价其对缺血性卒中的改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6 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天保宁组,梓醇15、30、60 mg·kg-1 组。于术前进行为期7 天的步态仪行走训练,每3 次。训练完成后,采用线栓法建立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pM原CAO)大鼠模型,并于术后3~14 天连续给药,术后第14 天进行实时步态行为检测。结果:术后14 天,与正常组比较,pMCAO 模型大鼠平均步行周期显著延长(P<0.01),绝对值平均体转角明显升高(P<0.05),双足支撑时长缩短(P<0.05),三足支撑时长延长(P<0.01),协调性指标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梓醇30 mg·kg-1 及60 mg·kg-1 组模型动物步行周期、降低绝对值平均体转角显著缩短(P<0.05 或P<0.01);梓醇30 mg·kg-1 组右前相对于其他三足的协调性指数明显降低(P<0.05),脑缺血动物协调性提高。结论:梓醇可部分改善脑缺血模型大鼠的实时步态行为变化,对缺血性卒中的神经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比较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TST)与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Ⅲ~Ⅳ度内痔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人民医院肛肠外科2017年5月至2017年7月间因Ⅲ~Ⅳ度内痔接受TST和PPH共6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TST较PPH手术,两组疗效相当,均缓解了脱出、便血症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术后并发症上,肛门坠胀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吻合口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ST是治疗非环状Ⅲ~Ⅳ度内痔的一种个体化、微创化、精准化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24.
目的对比三种术式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临床疗效,探讨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PPH)加直肠黏膜松弛柱状结扎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优越性。方法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130例分为三组,A组43例采用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加直肠黏膜柱状松弛柱状结扎术,B组30例采用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C组32例采用直肠黏膜松弛柱状结扎术。对三组疗效及复发率作比较。结果三组术后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痊愈率显著高于B、C两组,术后随访6-12个月,B、C两组复发率显著高于A组。结论对于直肠黏膜内脱垂所致的便秘及合并直肠前突所致的便秘,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PPH)加直肠黏膜松弛柱状结扎术治疗具有疗效好,复发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在嵌顿痔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接收诊治的180例嵌顿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前镇痛联合平衡镇痛,对照A组患者采用单纯超前镇痛,对照B组患者采用单纯平衡镇痛,统计学对比三组患者在术后不同镇痛模式下的术后镇痛时间、疼痛指数和疼痛时间、疼痛视觉量表积分、尿潴留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三组患者在术后镇痛时间、疼痛指数和疼痛时间、尿潴留发生率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lt;0.05),与对照两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疼痛起始时间晚、疼痛持续时间短、疼痛指数低、情感失常率低、尿潴留并发例数少,研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前镇痛与平衡镇痛的联合使用大大提高了镇痛效果,并具有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初步研究清脑方(Qingnaofang,QNF)对缺血性眩晕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手术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致大鼠右侧半脑不完全脑缺血建立缺血性眩晕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QNF 1.04、0.52、0.26 g/kg组,盐酸地芬尼多15 mg/kg组,银杏叶片5.76 mg/kg组以及假手术组,观察QNF对旋转刺激缺血性眩晕大鼠跳台逃避潜伏期的影响,取材并测定动物缺血侧组织Lac、LDH、SOD、MDA、NO及NOS的含量或活性。结果 (1)与模型组相比,QNF 1.04、0.52、0.26 g/kg组大鼠跳台逃避电击潜伏期分别缩短53.6%(P0.01)、33.8%(P0.05)、56.5%(P0.01)。(2)QNF 1.04、0.52、0.26 g/kg均可显著降低缺血侧脑组织中Lac的含量以及LDH的活力(P0.05,P0.01),降低其TNOS及iNOS活力(P0.01);QNF 0.52 g/kg剂量能够明显降低缺血侧脑组织中SOD活力;QNF 0.52、0.26 g/kg剂量可显著降低其MDA和NO的含量(P0.05,P0.01)。结论 QNF对缺血性眩晕大鼠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减轻模型动物的眩晕症状,其脑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缺血脑组织能量代谢,减少氧化应激和炎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吉奥或卡培他滨治疗老年局部复发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8例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30例,给予放疗(1.8-2.0 Gy/d,5d/wk,总量为54-66 Gy)联合替吉奥;对照组28例,给予放疗(1.8-2.0 Gy/d,5 d/wk,总量为54-66 Gy)联合卡培他滨,21 d为1周期,接受2个以上周期治疗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58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response rate,RR)分别为73.3%(22/30)、71.4%(20/28),中位进展时间分别为9.2和8.2 mo,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6.9、17.2 mo,两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皮疹、放射性直肠炎,均可耐受,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足综合征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疗效相似,替吉奥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方案组手足综合征发生率较低,耐受性优于卡培他滨联合组,为中老年直肠癌复发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运动配合膳食干预对单纯性肥胖大学生减重降脂的效果。方法招募某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通过门诊或住院部筛选,最终纳入72名肥胖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单独膳食组采取单纯膳食干预,膳食结合运动组采取膳食结合运动干预。干预12周后对比两组体重、BMI、腰围、臀围和体脂肪率的变化情况,分析干预方式的减重降脂效果。结果干预12周后,两组大学生的体重、BMI、腰围、臀围和体脂肪率都呈不同程度下降,且膳食结合运动组的效果更明显。膳食结合运动组男性的体重、BMI、腰围、臀围和体脂肪率分别下降了5.71 kg、1.92 kg/m2、4.16 cm、4.19 cm和2.89%,女性的体重、BMI、腰围、臀围和体脂肪率分别下降了7.78 kg、3.08 kg/m2、4.44 cm、4.66 cm和2.72%,均优于单独膳食干预组,且两种减重降脂方式对男女性均适用。结论在改善膳食结构的同时配合适量的运动,能更有效地减重降脂,是大学生有效的减重降脂方式。  相似文献   
29.
[摘要] 目的:探讨激酶插入区受体(kinas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基因遗传变异与接受5-FU 为基础辅助化疗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 年1 月至2017 年12 月在郑州人民医院肛肠外科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CRC 患者共176 例的临床资料,并收集93 例术后癌组织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KDR基因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采用qPCR检测癌组织中KDR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非参数检验分析KDR不同基因型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 生存分析单变量KDR基因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通过Cox 风险比例模型对其他变量进行校正。结果:在KDR 的多态性位点中,仅发现了rs2071559 位点具有临床意义。该位点在176 例CRC患者中的分布频率:TT基因型95 例(53.98%),TC基因型70 例(39.77%),CC基因型11 例(6.25%);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26;3 种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 遗传平衡定律(P=0.690)。携带C等位基因的TC/CC基因型患者与野生型TT基因型患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mDFS)分别为4.4 和3.2 年(P< 0.05);TC/CC基因型和TT基因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mOS)分别为5.2 和4.0 年(P<0.05)。对OS构建多变量的Cox模型校正后,TC/CC基因型对mOS具有明显影响(OR=0.55,P<0.05)。rs2071559 位点TC/CC基因型患者相对于野生型TT 基因型患者KDR mRNA 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KDR基因rs2071559 位点多态性与CRC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相关,其机制是可能通过影响KDR mRNA表达水平进而影响CRC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血栓剥除术治疗环状嵌顿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9例环状嵌顿痔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分别行PPH+血栓剥除术(A组)与分段外剥内扎术(B组),并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的VAS评分、术后并发症(肛缘水肿、肛门狭窄)、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术后2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