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 毫秒
11.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是一类具有控制细胞生长和活性的重要物质,具有诱导刺激细胞增殖、维持细胞活性等生物效应。骨生长相关因子是一类与骨修复、生长相关的多肽类物质,常被研究与使用的有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转化生长因子(TGF)、成纤维生长因子(FGF)等。它们在骨的生长与修复中起到关键作用。但是生长因子在体内的半衰期非常短,大约十数秒至数分钟,有的甚至不能在溶液中稳定存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纤维配比的复合人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36只,完全随机化设计分为A、B、C、D四组,将其双侧桡骨制备成骨缺损模型,取其自体髂骨制成直径为300 - 500 μm的微小颗粒骨,将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颗粒骨与聚磷酸钙纤维(calcium polyphosphate fiber,CPPF)均匀混合成CPC/CPPF复合材料,按照CPPF占CPC/CPPF复合材料重量的0、10%、30%、50%分为四组,将上述四组CPC/CPPF复合材料与微小颗粒骨以6:4固定比例混合均匀,分别植入A、B、C、D四组兔桡骨缺损处,在4,8周分别行大体、X线片和组织学观察,8周时行力学测试。结果 当CPPF占CPC/CPPF复合材料的30%时,最大抗压负荷及抗弯负荷均优于其他组(p<0.05),组织学显示人工复合材料与骨组织界面结合最为紧密,材料降解速率与组织成骨速率最接近,成骨性最佳,比例最优。结论 通过向CPC/CPPF中加入一定比例颗粒骨来调节复合材料降解速率,使之与兔桡骨成骨速率相适应,以获得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最佳复合人工骨。  相似文献   
13.
王南翔  姬烨  闫景龙 《医学综述》2014,(6):1057-1060
颗粒骨是骨组织工程学的研究重点之一。颗粒骨能更好地促进骨细胞的长入、骨和软骨组织的分化形成,是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目前颗粒骨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已广泛成功应用于关节翻修术及脊柱外科中。回顾近期国内外关于颗粒骨的临床应用与其相关实验研究的进展,综述颗粒骨的临床应用方法与其相关实验研究,发现颗粒骨应用效果良好,虽然其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必将会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棘突悬吊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K线阳性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K线后移程度与手术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62例K线(+)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后路棘突悬吊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将椎管最狭窄处骨化块与K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定义为KM值,用以量化K线的位置,并用手术前后KM的差值(ΔKM)表示K线的移动程度。比较患者ΔKM值、手术前后C_(2~7) Cobb角的差异。根据患者ΔKM平均值将患者分为A组(ΔKM高于平均值)和B组(ΔKM低于平均值),比较2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随访时间、手术前后C_(2~7) Cobb角、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JOA改善率。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所有患者ΔKM值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KM值均较术前增加,即K线后移;手术前后C_(2~7) Cobb角无明显变化。2组手术前后C_(2~7) Cobb角、手术时间及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年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年龄影响后,A组患者术后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ΔKM值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呈正相关。结论颈椎后路棘突悬吊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有效改善OPLL患者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是C_2、T_1处潜行减压后K线后移。  相似文献   
15.
16.
为发现骨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需要改进的一些问题,对骨科住培基地中专硕研究生和指导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学生和教师在轮转时间分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肥胖相关基因及其功能特征。方法:从高通量基因表达(GEO)数据库中下载颈椎OPLL相关的转录组数据集GSE69787,与Gene数据库中肥胖相关基因进行筛选,获得颈椎OPLL肥胖相关差异表达基因(DEGs)。使用DAVID软件和R软件对肥胖相关DEGs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应用Cytoscape软件将数据可视化,并通过cytoHubba工具包计算得到中心基因。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中心基因在颈椎后纵韧带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通过GSE69787数据集与肥胖相关基因筛选得到24个颈椎OPLL肥胖相关DEGs,构建并计算这24个肥胖相关DEGs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最终筛选出10个中心基因。GO/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10个肥胖相关DEGs主要富集于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及其调控、骨化、炎症反应调控、骨矿化及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生物学过程和生物信号通路。最后通过qRT-PCR验证发现LEP、IGF2、IL18、BMP2和LOX在颈椎OPLL组韧带组织中高表达(P...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测量寰椎前弓双皮质螺钉固定相关解剖结构数据,为设计出更契合寰椎解剖结构的双皮质可调螺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8月门诊及住院部行上颈椎CT三维重建检查的就诊患者99例。其中男性54例,年龄31~81岁,平均56.67±10.56岁,身高159~180cm,平均172.24±4.95cm,体重55~90kg,平均70.24±7.57kg;女性45例,年龄46~77岁,平均59.84±8.29岁,身高154~171cm,平均163.11±5.24cm,体重40~80kg,平均59.31±8.48kg。通过三维测量软件,对前结节中点与齿状突后缘中点距离(前后距离)、双侧垂直钛板螺钉孔方向置钉长度(垂直长度)、双侧向齿状突后缘中点方向置钉长度(斜行长度)、双侧向齿状突后缘中点方向置钉尾端外倾角度(尾端外倾角度)和双侧置钉处前弓高度等进行测量。按照不同性别将患者分组,两组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齐)或Satterthwaite t′检验(方差不齐);左右侧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年龄和各数值的相关性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身高、体重和各数值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简单线性回归描述。结果:垂直长度、斜行长度、尾端外倾角度及置钉处前弓高度的左右侧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前后距离、垂直长度、斜行长度、尾端外倾角度、置钉处前弓高度的均数分别为21.33±1.12mm、8.92±1.48mm、8.37±1.49mm、13.20°±0.93°、12.44±0.48mm;女性前后距离、垂直长度、斜行长度、尾端外倾角度、置钉处前弓高度的均数分别为20.01±1.33mm、8.18±1.56mm、7.67±1.58mm、13.88°±1.38°、12.08±0.75mm;男性患者垂直长度、斜行长度、前后距离及置钉处前弓高度大于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尾端外倾角度大于男性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身高和垂直长度及斜行长度在不同性别组中均无相关性(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身高和尾端外倾角度在不同性别组中均呈负相关(r=-0.123,P0.05)。年龄和各数值的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患者垂直长度、斜行长度、前后距离及置钉处前弓高度大于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尾端外倾角度大于男性患者。术者可根据患者性别,参考所得置钉参数选择合适的螺钉,从而提高了寰椎前弓置钉的准确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张以财  姬烨 《医学综述》2012,18(12):1897-1900
骨缺损修复是临床骨科医师面临的一个难题。虽然骨组织工程的研究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在对力学强度要求高的部位,移植物的强度还需提高。大量的体外材料实验研究应用纤维增强的方式来增强生物材料的力学强度,常用的纤维增强材料有高分子纤维、生物陶瓷纤维、金属纤维等。现对常用的纤维增强材料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超声骨动力椎弓根寻路器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度及安全性。方法 :自行研制一种超声骨动力椎弓根寻路器,选择2具成年人脊柱标本(T1~L5节段),男性1具,年龄62岁,女性1具,年龄57岁,排除畸形、外伤及骨质疏松症等骨科疾病,将标本左侧椎弓根设置为实验组,通过超声骨动力椎弓根寻路器引导下置钉;右侧椎弓根设置为对照组,直视下徒手置钉。术中及术后即刻分别对两组标本行CT扫描,通过术中CT测量定位针长轴中线距椎弓根内外侧皮质距离;通过术后CT测量椎弓根螺钉穿出椎弓根皮质的距离并依据Neo法对置钉进行分级,统计两组精确置钉(0级置钉)、可接受置钉(Neo分级0级或1级)和不良置钉(Neo分级2级或3级)的情况。通过比较两组精确置钉率与不良置钉率上的整体差异,以及分别在上、中、下胸椎及腰椎的穿破皮质螺钉(Neo分级1、2、3级螺钉)的差异,评估两组间置钉精确性与安全性的差异。结果:两组各置入34枚定位针。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定位针在上胸椎距皮质骨最小距离分别为2.77mm±1.05mm和0.59±2.31mm,中胸椎为1.97±1.01mm和0.98±1.70mm,下胸椎为3.02±0.93mm和2.53±0.83mm,腰椎为4.14±1.04mm和3.80±0.59mm。实验组有6枚定位针存在穿出的风险,对照组有14枚存在穿出的风险。在置钉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精确置钉率分别为82.36%和58.82%,可接受置钉率分别为97.06%和82.36%,不良置钉率分别为2.94%和17.64%。在所有穿破皮质螺钉中,实验组有1枚位于上胸椎(1级),2枚位于中胸椎(1级、2级各1枚),2枚位于下胸椎(1级2枚),1枚位于腰椎(1级);而对照组有6枚位于上胸椎(1级2枚、2级2枚、3级2枚),5枚位于中胸椎(1级3枚、2级1枚、3级1枚),3枚位于下胸椎(1级)。实验组在胸腰椎精确置钉率、可接受置钉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在不良置钉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上胸椎节段(T1~T4)穿破皮质螺钉比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中下胸椎及腰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徒手置钉相比,超声骨动力椎弓根寻路器引导下置钉在胸腰椎节段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