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3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F78-Ⅲ型 X 线机诊视床(Ⅰ台)和摄影床(Ⅱ台)的转换分别由同一控制台上的Ⅰ、Ⅱ台的开机按钮控制。当Ⅱ台投照人员在为病人摆位置时,如Ⅰ台关机或需使用机器,Ⅱ台操作者必须到操作间机器控制台上开机或关机,这就给技术员带来诸多不便,为此,我们对新按装的一台F78-Ⅲ型 X 机的控制台电源开关进行了改  相似文献   
62.
目的分析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和骨炎(synovitis,acne,pustulosis,hyperostosis,osteitis,SAPHO)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并总结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2年1月至2018年1月,以骨病变首诊的SAPHO综合征15例。根据病史、出现滑膜炎、痤疮和脓疱病的临床体征、检查判断骨肥厚和骨炎的影像学表现、血液生化检验以及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进行本病的诊断。通过随访比较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化验指标的改善情况评价治疗结果。结果本组SAPHO综合征男6例,女9例,平均年龄和中位年龄分别为36.5和35.0(8~68)岁,平均病史和中位病史时间分别为37.9和12.0(2~12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和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37.3和21.0(4~187)个月。以胸锁关节疼痛就诊6例,长骨疼痛就诊9例。其中股骨7例,胫骨2例,10例为骨单发病灶,5例为多发骨病灶。10例为同期伴有皮肤损害,5例不同时期伴有皮肤损害。12例接受了穿刺活检,病理均表现为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反应性新生骨。采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物(non-steroidal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双磷酸盐和抗生素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其中1例接受了手术治疗。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显著降低(Z=-3.447,P=0.001),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比例变化(Z=-1.255,P=0.205)、治疗前后血沉比较(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Z=-3.044,P=0.002)、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比较(C-reactive protein,CRP)(Z=-2.934,P=0.003)均显著降低。结论 SAPHO综合征发病率低,容易误诊和漏诊。非甾体消炎镇痛结合双磷酸盐和抗生素药物可以明显缓解疼痛,缓解炎性指标,初期治疗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63.
目的 通过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骨样骨瘤切除的早期疗效以及临床应用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2023年4月符合选择标准的48例骨样骨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接受骨科机器人辅助骨样骨瘤切除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组),25例行传统开放手术(传统手术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灶部位及最大径、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病灶定位时间与初次定位成功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感染、肿瘤复发情况;术前以及术后24 h,1、3、6、9个月VAS评分,术前及术后3个月MSTS评分。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手术组相比,机器人辅助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减少、病灶定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定位成功率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其中机器人辅助手术组随访时间3~12个月,中位时间6个月;传统手术组为3~14个月,中位时间6个月。...  相似文献   
64.
<正>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GCTB)是好发于青壮年患者的原发良性骨肿瘤,虽然病理学表现为良性,但临床和影像学均有明显的侵袭性表现[1]。GCTB的最常见发病部位是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其他好发部位包括股骨近端、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也可发生于脊柱、骶骨和骨盆等中轴骨部位[2]  相似文献   
65.
该文探索一种全新的"物联网"技术,构建一个急救类设备实时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系统通过多种方式采集不同类型、品牌、型号的医疗设备的接口数据,实现重点急救类设备实时化维护管理和大数据汇总分析。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针灸联合补肝肾方治疗老年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肩袖损伤诊断标准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曲安奈德联合利多卡因局部注射治疗;治疗组给予针灸联合补肝肾方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和关节功能评定结果,并于治疗后统计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肩关节疼痛程度、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和关节功能评定结果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联合补肝肾方治疗老年肩袖损伤临床有效,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7.
背景:髓内针为长骨转移癌预防性内固定的常用选择之一,但存在锁钉周围应力集中,锁钉弯曲或折断等问题。选择更为坚强、持久的预防性内固定可有效改善骨转移癌患者的生存质量。目的:研究适用于长骨转移癌的多孔髓内针的生物力学特性,为选取打孔方案及生物力学试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测量4种长骨髓内针打孔方案下截面刚度及整体刚度的变化,孔直径有2mm与3mm两种,导程有11mm与22mm两种。结果:孔直径2mm对截面拉压刚度及扭转刚度降低8.45%和8.13%,对平行于打孔平面方向的弯曲刚度几乎无影响,但在垂直于打孔平面方向的弯曲刚度降低15.96%。髓内针采取孔直径2mm、导程11mm、每导程4个孔、孔均匀布置的打孔方案,载荷下应力增长率及整体刚度改变最小。结论:髓内针侧壁打孔可造成髓内针刚度降低,孔周围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影响髓内针的抗疲劳性。综合静态压缩、弯曲的分析结果,孔直径2mm,导程11mm,每导程4个孔,孔均匀布置的打孔方案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8.
黑色素瘤发病机制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多发生于皮肤,国外统计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2%,在癌症死亡病例中,MM约占1%。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其转移早而广泛,而且对常规放化疗效果欠佳,是  相似文献   
69.
70.
  目的  分析骨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恶变的生物学行为,探讨恶变诊断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200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拾的FD 394例,病理学证实恶变7例为研究组。根据恶变病例的年龄、部位等流行病学资料,按照1 :2配对分析同期FD 14例为对照组。对比临床特点、疼痛VAS评分、病灶大小、影像学特征、血液生化指标、随访肿瘤学结果及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FD恶变7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75(3~396)个月,恶变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6(3~51)个月。平均和中位年龄分别为45.6岁和47(24~60)岁,其中股骨6例,胫骨1例。2例为单发病灶,5例为全身多发纤维结构不良,2例为初次手术,5例为复发后确诊,恶变距初次手术间隔平均时间为207(37~377)个月。研究组的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高(Z=-3.317,P=0.001),且研究组术后VAS较术前明显改善(Z=-2.384,P=0.017)。研究组较对照组术前碱性磷酸酶(alkline phosphatase,AKP)对比明显增高(Z=-2.314,P=0.021),术前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Z=-1.269,P=0.205)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组术后AKP较术前明显下降(Z=-2.366,P= 0.018),术后LDH较术前下降(Z=-2.028,P=0.043)。CT扫描发现研究组增强后C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增强后CT值(Z=-3.659,P < 0.001)。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前VAS评分、AKP值、皮质破坏、软组织包块和CT增强值5项因素在判断FD恶变具有临床意义。恶变病理分别为骨肉瘤4例,低级别梭形细胞肉瘤2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1例,3例患者接受辅助化疗,2例出现肺转移,1例死亡。术后功能MSTS评分,对照组平均95.0%±3.9%,功能优于研究组86.0%±10.9%(F=5.689,P=0.029)。  结论  FD恶变罕见,术前VAS评分、AKP值、皮质破坏、是否存在软组织包块以及CT增强值有助于临床判断是否恶变;广泛外科边界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