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9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软肝冲剂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制备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模型。以软肝冲剂作治疗组,促肝细胞生长素及秋水仙碱作对照组,观测肝组织Ⅲ型胶原(Collagen)、转化生长因子β1(TCFβ1)的免疫组化以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mRNA的原位杂交表达等。结果:肝脏组织TCFβ1、CollagenⅢ的免疫组化显示软肝冲剂组阳性表达显著减少;原位杂交及RT-PCR电泳图谱示软肝冲剂能明显抑制HGFmRNA的表达。结论:软肝冲剂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也是构成人体、并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在人体,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的气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时刻推动、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升降出入失去协调平衡,就会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升降出入运动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中药疏肝补肾化瘀法与甘草酸苷片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慢性乙肝效果。方法:实验组30例给予中药复方煎剂150mL日3次口服;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片75mg日1次口服。观察实验前后两组症状改善及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实验室指标明显好转,尤其在临床症状方面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结论:中药疏肝补肾化瘀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慢性乙肝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正> 辨证施治、证治结合是《伤寒论》的精髓,而其具体运用则体现在汤证中,所以,汤证既是研究《伤寒论》的起点,也是最终归宿。半夏泻心汤证是《伤寒论》中的一个汤证,它由半夏泻心汤方和半夏泻心汤证两部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医证型与客观检测指标的相关性,为肝硬化腹水的辨证论治提供客观性依据。方法将259例肝硬化腹水患者按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同时检测白蛋白(ALB)、间接胆红素(I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汁酸(TBA)、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证型各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259例患者中气滞湿阻证79例、水湿困脾证7例、水热蕴结证59例、瘀结水留证8例、阳虚水盛证49例、阴虚水停证57例,将水湿困脾证和瘀结水留证予以剔除,仅讨论其余四组证型相关性。ALB水平在水热蕴结证型最低;DBIL、TBA、ALP水平在水热蕴结证型中最高T水平在阴虚水停证型中最高,水热蕴结证型中次之;以上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验证了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检测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为今后探讨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型的量化指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文彦教授治疗膨胀80例经验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8.
傅景华等同志的《关于中医学术的特色与优势、现状与问题》(载《中国医药学报》1987,2(2):3,以下简称傅文)一文,对中医学术的特色与优势、现状与问题作了论述,但文中的某些基本观点,仅反映出部分人对待中医学术如何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六味五灵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2例初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护肝、降脂、降酶、抗肝纤维化、免疫调节等药物治疗,并采取调整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六味五灵片治疗,疗程均为12周。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肝功和血脂等指标改善情况、肝脏超声检查改善情况等均好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两组均无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六味五灵片,临床效果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医理论中慢性乙肝的病因为疫疠邪气。病位初在肝脾,后累及肾,但病机错综复杂,与气血湿瘀等联系密切,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同时以肝郁脾虚与肝胆湿热为基本证候,将病机演变分为肝炎(初)、肝纤维化(中)、肝硬化(末)三期分而阐述。治则治法以扶正祛邪,调气血阴阳为主,采用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温补脾肾、滋养肝肾为治疗之法,针对不同时期,不同证型的用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