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956篇
  免费   8357篇
  国内免费   5061篇
耳鼻咽喉   753篇
儿科学   905篇
妇产科学   528篇
基础医学   6813篇
口腔科学   1751篇
临床医学   9587篇
内科学   8222篇
皮肤病学   860篇
神经病学   2777篇
特种医学   2905篇
外国民族医学   28篇
外科学   7554篇
综合类   17555篇
现状与发展   25篇
一般理论   6篇
预防医学   6768篇
眼科学   1644篇
药学   8494篇
  124篇
中国医学   6120篇
肿瘤学   4955篇
  2024年   225篇
  2023年   1156篇
  2022年   2610篇
  2021年   4113篇
  2020年   3427篇
  2019年   2367篇
  2018年   2422篇
  2017年   2706篇
  2016年   2328篇
  2015年   3772篇
  2014年   4677篇
  2013年   4898篇
  2012年   7186篇
  2011年   7528篇
  2010年   5769篇
  2009年   4933篇
  2008年   5431篇
  2007年   4812篇
  2006年   4186篇
  2005年   3430篇
  2004年   2293篇
  2003年   1870篇
  2002年   1412篇
  2001年   1146篇
  2000年   1032篇
  1999年   674篇
  1998年   325篇
  1997年   300篇
  1996年   252篇
  1995年   219篇
  1994年   159篇
  1993年   126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91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5篇
  1975年   4篇
  1962年   4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通过对21例髋臼爆裂性骨折伴股骨头脱位的手术治疗,探讨处理此类损伤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方法:术前 X片及CT片明确骨折及脱位类型,采用患侧扩大的髂股入路或Langenbeck-Kocher入路,显露髂骨内外板及小骨盆内壁、髋臼前后柱,必要时显露坐骨大切迹,保持股骨头于脱位状态,直视下复位各骨折块尽量达到髓关节内软骨面光滑圆弧,在骨折复位状态下行内固定,之后使股骨头复位入髋臼,术后皮牵引,早期锻炼。结果:术后21例随访12~36个月, 骨折均愈合好,髋臼内壁形态光滑,元再脱位或创伤性关节炎症状出现。结论:髋臼爆裂性骨折伴股骨头脱位的病例,早期手术恢复髋臼内壁软骨面光滑圆弧可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肢功能,能有效地防止髓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手术切口的选择是复位成功的关键,同时深静脉栓塞、坐骨神经的损伤及异位骨化的预防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2.
目的:通过对近两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7例老年病人拔牙临床观察,探讨基层社区老年病人的特点。方法:通过心理、精神和技术方面的配合,安全顺利地完成拔牙术。结果:除5例病人术后感头晕外,其余均顺利完成且病人满意。结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具备熟练的技术外,医患之间心理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73.
目的研究单侧液压脑损伤(FPI)对大鼠双侧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和CA1区突触传递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单侧液压脑损伤模型,脑标本分为对照组(包括正常对照和假手术对照)、FPI损伤同侧组和FPI损伤对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水平切片GFAP表达,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进行细胞内记录。结果FPI大鼠双侧海马齿状回门区和CA1区GFAP表达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强。FPI损伤同侧组兴奋性输入-输出关系曲线的斜率比其他两组显著增大(P<0.05);FPI损伤同侧组和对侧组双脉冲易化(PPF)比值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幅值均比对照组显著减小(P<0.05);FPI损伤同侧组和对侧组双脉冲抑制(PPD)比值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结论大鼠单侧液压脑损伤对双侧海马均可产生影响,导致双侧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传递增强,抑制性突触传递减弱。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意外胆囊癌(unexpected gallb ladder carc inom a,UGC)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院955例LC术中遇到的12例(1.26%)UGC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诊3~36个月,平均18个月。迄今全部存活。5例PT1、5例PT2、1例PT3(中转开腹)随访至今未发现癌复发及转移。1例PT2因拒绝根治术,现出现肝多发转移。1例PT4因腹腔种植转移,无法根治,故仅部分切除胆囊(胆囊粘连重),以解决急性胆囊炎问题,现有腹水、恶液质表现。所有病例均未见脐部戳孔处肿瘤种植转移。结论:LC术中应常规切开胆囊标本,必要时送术中冰冻。PT1单纯切除胆囊已足够;PT2要额外楔形切除肝组织及区域淋巴结;PT3中转开腹,行根治手术或姑息手术。  相似文献   
75.
目的: 研究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肝损伤中Toll-样受体(TLR)2/4mRNA表达的变化及氯喹的干预效应。 方法:采用逆行胰胆管牛磺胆酸钠(TAC)注射造成大鼠AHNP肝损伤动物模型。动物分为假手术组(S组)、胰腺炎组和氯喹(CQ)治疗组。后2组于术后3,6,12 h分批剖杀,S组于术后6 h剖杀。观察血清淀粉酶、ALT和AST及肝组织NO和TNF-α的变化,RT-PCR方法检测各组不同时点肝组织TLR2和TLR4mRNA的表达。 结果:相对于S组,胰腺炎组大鼠3 h肝组织TLR2和TLR4mRNA表达开始增高,术后6~12 h肝组织TLR2和TLR4mRNA表达迅速达到峰值(P<0.05),肝损伤加重,血清淀粉酶升高,肝组织TNF-α浓度升高,NO浓度逐渐降低(P<0.05);相对胰腺炎组,CQ治疗组TLR2/4mRNA表达降低(P<0.05),肝损伤程度减轻,血清淀粉酶降低,肝组织TNF-α浓度降低,NO浓度显著升高(P<0.05)。 结论:AHNP大鼠肝组织内TLR2和TLR4的基因表达上调;其表达增高可能在AHNP肝损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氯喹对大鼠AHNP过程中肝损伤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6.
Jerry  A.  Shields  Ralph  C.  Eagle  Jr  Carol  L  Shields  Brian  P.  Marr  李学民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2006,18(1):33-39
众所周知,视网膜星形细胞瘤常伴有结节性硬化的表现。视网膜星形细胞瘤一般是发生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无蒂轻度隆起性病变。临床上可以是单侧发生,也可以是双侧发生。可以单个病灶,也可以多个病灶。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不透明的。可以有钙化,也可以没有钙化。视网膜星形细胞瘤相对固定的伴有眼内结节性硬化,很少表现为浸润性增长。在很少的情况下视网膜星形细胞瘤可以表现出浸润性增长,造成局部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肛管腺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65年1月至2002年3月间收治的肛管腺癌共4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女比例1.3:1,平均年龄52岁,中位年龄56岁。肛门出血、便条变细和肛门肿物是最常见的症状。36.7%伴有慢性肛周疾病史。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66个月。局部复发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各7例,肺转移2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和纵隔转移各1例。单纯手术组、单纯放化疗组、综合治疗组(腹会阴联合切除加术后辅助放化疗)和无局部治疗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是41,3%、20.0%、56.3%和15.0%,5年总生存率分别是34.4%、0、37.5%和0。结论 早期诊断是改善肛管腺癌预后的最基本保证,综合治疗是目前疗效较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用MTT方法测定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5-FU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结肠癌细胞的IC50;建立小鼠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YH-16组(又分为低、中、高剂量3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YH-16加5-FU),术后2周观察各组小鼠肝转移瘤数目、原发灶大小和毒性反应。并检测肝转移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YH-16对结肠癌细胞的IC50是血管内皮细胞的3.38倍,而5-Fu对两种细胞的IC50差别不大。高剂量YH-16组、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联合治疗组又低于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均P〈0.05)。YH-16各剂量组的脾原发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5-FU组和联合治疗组则小于对照组(均P〈0.05)。YH-16的毒性明显低于5-FU(P〈0.05),且两者联合使用其毒性与单用5-F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显降低,中、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的MVD计数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明显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YH-16与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超短波对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脊髓中GAP-43和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成年雌性SD大鼠制成右侧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随机分为超短波治疗组和非治疗对照组。免疫荧光方法观察术后1周、2周、4周、8周和12周不同时间点两组大鼠脊髓中GAP-43和CGRP表达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内GAP-43和CGRPmRNA表达增强。术后1、2、4和8周超短波治疗组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AP-43的表达在时间上早于对照组。结论超短波在早期能够明显增加GAP-43和CGRP的表达量,提示早期应用超短波治疗能够促进周围神经的  相似文献   
80.
不同促细胞分裂因子对人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不同促细胞分裂因子对人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及定向分化的影响。方法对人NSCs用无血清DMEM培养基行原代培养的同时,分别加入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神经生长因子(NGF)、维甲酸(RA)等因子,观察其对NSCs定向分化的作用。结果EGF培养的NSCs,克隆球形成慢且较松散,经血清诱导分化后,主要为星形胶质细胞,仅有少数神经元。而bFGF培养的NSCs则生长良好。在加血清诱导分化后,不同浓度bFGF培养的NSCs分化的细胞不同。bFGF与EGF共同培养的NSCs,其生长及神经球形成良好。在加血清诱导分化后,分化的神经细胞比例更接近脑内神经细胞的组分。NGF对神经球的形成无明显影响,但可促使其向神经元分化。RA使神经克隆球形成,可使NSCs直接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结论不同促细胞分裂因子对人NSCs的增殖及定向分化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