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105篇
  免费   10013篇
  国内免费   6299篇
耳鼻咽喉   1204篇
儿科学   1680篇
妇产科学   797篇
基础医学   5482篇
口腔科学   2140篇
临床医学   11923篇
内科学   8067篇
皮肤病学   1157篇
神经病学   2095篇
特种医学   4205篇
外科学   9038篇
综合类   27799篇
现状与发展   24篇
预防医学   11319篇
眼科学   1324篇
药学   12450篇
  154篇
中国医学   10159篇
肿瘤学   4400篇
  2024年   287篇
  2023年   1199篇
  2022年   3199篇
  2021年   3842篇
  2020年   3370篇
  2019年   1756篇
  2018年   2001篇
  2017年   2885篇
  2016年   2072篇
  2015年   3800篇
  2014年   5027篇
  2013年   6520篇
  2012年   9444篇
  2011年   9985篇
  2010年   8793篇
  2009年   8023篇
  2008年   7925篇
  2007年   7914篇
  2006年   7066篇
  2005年   5490篇
  2004年   3821篇
  2003年   3339篇
  2002年   2454篇
  2001年   2225篇
  2000年   1562篇
  1999年   565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9篇
  1965年   10篇
  1964年   10篇
  1962年   10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12篇
  1955年   7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41.
目的 探讨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IRBP)在放射性肺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对照组小鼠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小鼠经20 Gy X射线单次胸部照射,构建放射性肺损伤模型,于照射后5周解剖。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及胶原的沉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采用qRT-PCR技术检测肺组织中CIRBP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肺组织中CIRBP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肺组织血管扩张充血、炎细胞浸润、部分肺泡间隔增厚,IL-6的表达[(187.22 ±34.77) vs (129.41 ±5.58),t = 3.179,P < 0.05]和TNF-α的表达[(187.02 ±19.16 )vs (137.52 ±23.53),t = 5.069,P < 0.05]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模型组肺组织中CIRBP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1.97 ±0.39) vs (1 ±0.08),t = 3.45,P < 0.05]。除此之外,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CIRBP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14.76 ±1.61) vs (9.32 ±1.26),t = 3.751,P < 0.05;(1.49 ±0.14) vs (1.13 ±0.17),t = 2.819,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IRBP在放射性肺损伤模型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其可能是放射性肺损伤过程中的重要促炎因子。  相似文献   
942.
目的 观察毒死蜱暴露致小鼠焦虑样行为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30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TL)、毒死蜱低剂量组(CPF2.5)和毒死蜱高剂量组(CPF5),分别灌胃植物油、毒死蜱2.5 mg/kg bw和毒死蜱5 mg/kg bw,1次/d,连续14 d。采用旷场实验(OFT)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对小鼠焦虑样行为进行检测; 采用16S rDNA测序检测粪便肠道菌群变化; 用LEfSe筛选各组间差异菌群; 采用Spearman分析研究肠道差异菌和焦虑样行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CTL相比,CPF2.5和CPF5小鼠进入旷场中心次数减少(F=6.404,P=0.042,P=0.002),在开臂的活动路程百分比、开臂停留时间百分比以及进入开臂次数百分比均降低(F=8.525,P=0.002,P=0.002; F=17.486,P<0.001, P<0.001; F=4.751,P=0.023,P=0.010),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EfSe 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结果显示,Dubosiella、Muribaculum、Akkermansia等菌在对照组富集; Odoribacter、PrevotellaceaeUCG_001菌在CPF2.5组富集; Proteobacteria、Rhizobiaceae、Ochrobactrum、Rhizobiales菌在CPF5组富集。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Muribaculum与EPM开臂活动路程百分比和开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呈正相关(r=0.506, P=0.012; r=0.455, P=0.025),Odoribacter和EPM开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呈负相关(r=-0.486, P=0.016)。结论 毒死蜱暴露后引起的小鼠焦虑样行为改变可能与特定的肠道菌群丰度(MuribaculumOdoribacter)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943.
孙华闽    黄建萍  安娜  谭维维 《现代预防医学》2022,(10):1766-1769
目的 分析南通市中小学生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中小学生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20年南通市哨点医院就诊的中小学生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运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学段中小学生食源性疾病病例的分布。结果 共监测中小学生食源性疾病病例1 432例。不同可疑暴露食品的分类和进食场所的病例数有统计学差异(χ2= 73.421;χ2 = 66.857,P均<0.001),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肉与肉制品(28.21%)和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7.86%),可疑进食场所主要为家庭(57.60%)和学校食堂(12.69%)。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学校食堂。共采集标本214份,检出病原体22份,总体检出率为10.28%,阳性病原体以诺如病毒(3.74%)和副溶血性弧菌(3.27%)为主。结论 需面向家庭、学校和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加强中小学生食源性疾病的重点食品和场所的食品安全监测和监管,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小学生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44.
王秋实    孙岳    刘太阳    宝瑞    郝玮    刘耀阳    李媛媛    畅思容    王梦   《现代预防医学》2022,(12):2241-2246
目的 探讨铁死亡是否参与CCl4致肝纤维化发病过程。方法 小鼠分为对照组和CCl4组。采用腹腔注射法造模,每隔2 d给药1次,共8次,造模完成后隔2 d处死。通过HE、MASSON和天狼星红染色评价CCl4致小鼠肝损伤及纤维化情况;铁离子检测试剂盒检测小鼠肝组织铁离子含量;MDA检测试剂盒检测小鼠肝组织MDA含量;免疫荧光法观察小鼠肝组织中MDA含量;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GSH/GSSG)评价小鼠肝组织脂质过氧化情况;通过Western Blot和RT - qPCR评价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铁蛋白(Ferritin)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 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发现,CCl4引起小鼠肝细胞排列紊乱,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化隔片形成。而对照组没有显著的病理变化;CCl4组小鼠肝组织铁离子含量(2.83±0.81) μmol/g较对照组小鼠肝组织铁离子含量(1.54±0.19) μmol/g增加(t = 5.415,P<0.001);CCl4组MDA荧光强度高于对照组;CCl4组MDA含量(0.74±0.13) nmol/mg较对照组MDA含量(0.21±0.06) nmol/mg增加(t = 15.650,P<0.001);GSH/GSSG在CCl4组(1.29±0.19)较对照组(1.90±0.16)降低(t = 10.580,P<0.001);在CCl4组GPX4蛋白相对表达水平(0.27±0.07)较对照组(0.42±0.10)降低(t = 3.000,P = 0.013)。CCl4组Ferriti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0.18±0.06)较对照组(0.30±0.06)降低(t = 3.571,P = 0.005);CCl4组Ferritin mRNA相对表达水平(1.83±0.60)较对照组(0.84±0.30)降低(t = 4.420,P<0.001)。CCl4组GPX4 mRNA相对表达水平(1.10±0.45)较对照组(3.54±0.87)降低(t = 7.385,P<0.001)。结论 铁死亡参与了四氯化碳致肝纤维化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945.
目的 探索Gadd45β和Gadd45γ在亚砷酸钠所致的MIHA细胞周期改变中的作用,为砷中毒的人群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贵州省兴仁县雨樟镇交乐病区砷中毒人群以及格沙屯正常人群分别作为砷中毒组和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人群Gadd45β和Gadd45γ基因mRNA表达水平。同时,分别以不同剂量亚砷酸钠、不同时间处理MIHA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改变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Gadd45β和Gadd45γ基因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情况。在上述实验基础上,针对Gadd45β和Gadd45γ基因分别设计的siRNA作用于染砷的MIHA细胞,反向验证Gadd45β和Gadd45γ基因在砷致细胞周期改变过程中的影响。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比较多组间差异。结果 人群实验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砷中毒患者Gadd45β和Gadd45γ基因mRNA表达水平升高(t = 2.576,P = 0.011;t = 2.312,P = 0.022);MIHA细胞中,随亚砷酸钠染毒剂量、染毒时间增加,细胞G2/M期比例明显升高(F剂量 = 340.136,P<0.001;F时间 = 49.194,P<0.001);在相对较低亚砷酸钠浓度(低于20 μmol/L)、一定时间内(低于48 h)Gadd45β和Gadd45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随染砷剂量、染砷时间升高而升高,超过该浓度范围和作用时间后,出现表达下降的现象(Gadd45β:F剂量-蛋白 = 37.568,P<0.001;F剂量- mRNA = 9.771,P<0.001;F时间-蛋白 = 61.144,P<0.001;F时间- mRNA = 46.366,P = 0.001;Gadd45γ:F剂量-蛋白 = 12.989,P = 0.001;F剂量- mRNA = 23.613,P<0.001;F时间-蛋白 = 27.425,P<0.001;F时间- mRNA = 37.969,P<0.001)。转染siRNA分别下调Gadd45β和Gadd45γ的表达后,细胞周期都出现G2/M期比例下调(t = 3.053,P = 0.038;t = 14.47,P<0.001)。结论 砷致Gadd45β和Gadd45γ基因表达水平升高在其诱导MIHA细胞出现G2/M期阻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6.
目的 了解2008—2020年武汉市单胎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及发生趋势。方法 根据国家出生缺陷监测的质量管理要求,采集2008—2020年湖北妇幼保健院出生缺陷监测数据,筛选武汉市户籍的单胎产妇纳入分析,描述不同人群的出生缺陷分布情况与发生趋势。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31145单胎围生儿,其中出生缺陷患者1526例,发生率为11.64‰。武汉市总体出生缺陷发生率由2008年的20.62‰显著下降至2018年的8.36‰,年度变化百分比为-7.9%,该趋势在2018年出现拐点,但2018—2020年的上升趋势不显著。武汉市出生缺陷前5位分别为先天性心脏病(1.96‰)、多指(趾)(1.78‰)、外耳其他畸形(1.57‰)、并指(趾)(0.72‰)、唇腭裂(0.58‰)。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由2008年的2.84‰下降至2020年的1.43‰,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3.8%;外耳其他畸形发生率由2008年的4.50‰下降至2020年的0.10‰,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9.3%。结论 2008—2018年武汉市出生缺陷的发生率逐年降低,但2018年之后有上升趋势,需引起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虽然逐年下降,但稳居出生缺陷顺位第一位,仍然是防控的重难点。此外,需要关注高危人群的出生缺陷防控,做好孕前保健与优生指导工作,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47.
目的 了解四川省2011—2020年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变化情况,为合理规划四川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对四川省2011—2020年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总量、年龄、学历、职称和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等进行分析。结果 2020年四川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总量达到10年来的最高值,全省每万人口疾控人员数由1.24人上升到1.69人,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分别达到84.20%、81.60%、84.47%,55岁以上年龄段人数分别上升了237.50%、115.29%、38.88%,研究生学历人数分别上升了167.47%、105.88%、301.85%。结论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学历水平和职称结构明显改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稳步增长,但存在疾控人员总数相对不足、省级疾控中心年龄结构老化、县级疾控中心高学历人才不足、职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948.
目的 分析大气污染物与浦东新区居民每日肺癌死亡人数的相关性,为制定针对肺癌病人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浦东新区200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之间的每日大气污染物浓度、气象因素以及居民肺癌死亡资料,利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并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探讨大气污染物短期暴露对浦东新区居民肺癌死亡的影响。结果 大气污染物(PM10, SO2, NO2)浓度与浦东新区居民肺癌死亡风险呈正相关。PM10, SO2, NO2浓度对居民肺癌死亡风险的影响均在累积8 d(Lag 0~7)最强。PM10, SO2, NO2浓度上升10 μg/m3累积8 d(Lag 0~7)居民肺癌死亡风险分别上升1.09%(95%CI:0.35%~1.83%), 3.78%(95%CI:1.98%~5.61%)与2.76%(95%CI:1.10%~4.44%)。女性人群肺癌死亡对PM10与NO2的影响不敏感(P>0.05)。大气污染物对高龄人群与低文化水平人群肺癌死亡效应较强,人群间效应差异不显著。结论 大气污染物短期暴露可以升高浦东新区居民肺癌死亡风险,以累积8 d(Lag 0~7)效应最强。  相似文献   
949.
目的 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方法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发生之间的关联。方法 基于欧洲人群血清GDF15和CLL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公开数据库,筛选与血清GDF15水平相关的遗传变异位点作为工具变量,采用逆方差加权法评估遗传学预测的血清GDF15浓度与CLL发生的关联,采用最大似然比法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MR-Egger回归探讨工具变量潜在多效性。结果 研究共纳入3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作为工具变量,逆方差加权法结果显示,血清GDF15水平与CLL发生风险之间存在负相关,GDF15浓度每升高一个标准差(SD),CLL发生风险降低33%(95%置信区间:2%~54%)(P=0.039)。敏感性分析得到了一致的结果。此外,MR-Egger回归未发现存在多效性。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欧洲人群中,血清GDF15水平与CLL发生之间可能存在负相关,仍需大样本人群研究及体内外实验进一步阐明GDF15在CL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950.
目的 保证γ放射性核素实验室活动和结果的有效性,提高实验室γ放射性核素检测的能力。方法 对影响全国γ放射性核素考核结果的相对偏差、准确度、精确度、相对合成不确定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实验室2018—2020年全国γ放射性核素考核上报结果均满足合格要求,其中2019年被评为优秀,2018—2020年11个测量结果相对偏差最大为18.01%,2018年|Z检验|≤1、U检验≤2.58,2019年|Z检验|≤1、U检验≤1,2020年U检验≤1、Urel≤20%。结论 本实验室采用的放射性核素γ能谱分析方法正确,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