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51篇
  免费   4435篇
  国内免费   3043篇
耳鼻咽喉   403篇
儿科学   913篇
妇产科学   280篇
基础医学   2826篇
口腔科学   990篇
临床医学   6411篇
内科学   4448篇
皮肤病学   462篇
神经病学   888篇
特种医学   1910篇
外科学   4773篇
综合类   13299篇
现状与发展   18篇
预防医学   5324篇
眼科学   428篇
药学   5652篇
  47篇
中国医学   4464篇
肿瘤学   2093篇
  2024年   135篇
  2023年   546篇
  2022年   1286篇
  2021年   1629篇
  2020年   1566篇
  2019年   798篇
  2018年   878篇
  2017年   1272篇
  2016年   953篇
  2015年   1729篇
  2014年   2300篇
  2013年   3001篇
  2012年   4596篇
  2011年   4858篇
  2010年   4458篇
  2009年   3939篇
  2008年   4208篇
  2007年   3965篇
  2006年   3527篇
  2005年   2715篇
  2004年   1925篇
  2003年   1416篇
  2002年   1203篇
  2001年   1086篇
  2000年   840篇
  1999年   273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1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7篇
  1963年   7篇
  1962年   7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10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缺氧诱导大鼠神经元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元,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诱导组、缺氧诱导+纳洛酮干预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大鼠神经元损伤;应用荧光探针2,7-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DCF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变化;应用比色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应用Westernblot检测NF—KB的活化。结果(1)纳洛酮抑制缺氧诱导的大鼠神经元凋亡,缺氧组大鼠神经元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为对照组的3.54倍,纳洛酮干预组为对照组的1.35倍(均P〈0.05)。(2)纳洛酮抑制缺氧诱导的活性氧生成,缺氧诱导大鼠神经元活性氧生成,为对照组的2.66倍,纳洛酮干预组为对照组的1.24倍(均P〈0.05)。(3)纳洛酮抑制缺氧诱导的NF—KB活化(P〈0.05)。(4)抗氧化剂NAC抑制缺氧诱导的NF—KB活化,抑制率达49%(P〈0.05)。结论纳洛酮抑制缺氧诱导的活性氧生成,进而抑制NF—KB活化,从而抑制缺氧诱导的大鼠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建立一个高效的药物-靶标相互作用预测分类模型,为生物实验提供有力的补充工具。方法 研究开发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来预测药物-靶标相互作用:通过引入高维分子指纹和蛋白质描述符,并应用概率矩阵分解算法生成负样本集,构建一个高效的药物-靶标相互作用预测分类模型。结果 与其他已报道的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可比性或优越性,预测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以及AUC值均>90%,提示该方法在药物靶标预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结论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模型以及概率矩阵分解算法的结合有助于解决药物-靶标相互作用预测精度低、负样本选择不合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目的:观察中药药氧疗法联合黛力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黛力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药药氧疗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24项)评估患者治疗后抑郁状态的严重程度,脑卒中生活质量量表(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SS-QOL)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种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AMD评分、SS-QOL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有效率为88.00%,对照组有效率6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药氧疗法与黛力新联合应用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情绪,增强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96.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诊断标准为存在肝细胞脂肪变的影像学或组织学依据,并能除外过量饮酒、药物或遗传性疾病等可导致肝脂肪变的其他病因,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以及肝硬化和隐源性肝硬化。肥胖、血脂紊乱、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为NAFLD肯定的危险因素,而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垂体功能减退、性腺功能减退以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则是其可能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7.
背景:骨碎补促进骨损伤愈合疗效确切,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骨碎补总黄酮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冲洗兔股骨和胫骨骨髓腔获取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培养法体外纯化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不同浓度骨碎总黄酮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经骨碎补总黄酮体外诱导后,行扫描电镜形态学观察,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和VonKossa银染色了解细胞钙化情况。结果与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培养法扩增和纯化;含骨碎补总黄酮血清培养后,四甲基偶氮唑蓝测定结果显示,骨碎补总黄酮浓度为10-6mmol/L时可明显促进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经骨碎补总黄酮诱导液诱导,扫描电镜下可见成骨细胞样形态和钙结节形成;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钙结节茜素红染色和VonKossa银染色均呈阳性,提示骨碎补总黄酮可促进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998.
本文将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角度,分别概述抑郁障碍的病理学基础研究观念和进展,将传统医学中肝郁气滞、情志不遂的整体观,与现代医学中脑区的器质性损伤、功能性损伤、神经元损伤、信号传导异常等部分观结合起来,对抑郁障碍的病理学研究基础进行归纳和阐述。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益元生血方提取物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1)纳入ITP患者10例和健康志愿者10例,抽取受试者外周血制备淋巴细胞悬液,以10%、5%、2.5%、1.25%、0.625%浓度的益元生血方水提物干预ITP患者淋巴细胞悬液,培养时间分别为24 h、36 h、48 h、72 h,检测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益元生血方水提物培养的ITP患者T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以确定益元生血方水提物作用的最佳药物浓度和最佳培养时间。(2)根据试验需求,结合上述试验结果,设正常对照组、ITP未干预组和ITP干预组,正常对照组为健康志愿者淋巴细胞混悬液+完全RPMI-1640培养液,ITP未干预组为ITP患者淋巴细胞混悬液+完全RPMI-1640培养液,ITP干预组为ITP患者淋巴细胞混悬液+"最佳药物浓度"益元生血方灭菌提取物,培养时间为"最佳培养时间"。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D4~+、CD8~+、IFN-γ、IL-4、IL-17、CD4~+CD25~+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结果:(1)当培养时间为36 h,益元生血方水提物药物浓度为5%时,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最佳。(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TP未干预组CD4~+、CD4~+CD25~+、IL-4 T淋巴细胞表达及CD4~+/CD8~+比值均降低(P0.05),CD8~+、IFN-γ、IL-17 T淋巴细胞表达及IL-17/CD4~+CD25~+、IFN-γ/IL-4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与ITP未干预组比较,ITP干预组CD4~+、CD4~+CD25~+、IL-4 T淋巴细胞表达及CD4~+/CD8~+比值均升高(P0.05),CD8~+、IFN-γ、IL-17 T淋巴细胞表达及IL-17/CD4~+CD25~+、IFN-γ/IL-4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益元生血方可通过调节ITP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化调节免疫,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FTS)应用于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中的效果,以降低术后感染率。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4年5月在肿瘤外科接受手术的92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FTS组患者接受FTS处理;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接受传统方式处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感染率、疗效、并发症。结果术后FTS组血白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血清白蛋白、总蛋白等水平FTS组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疗效FTS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TS组患者恶心呕吐、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年龄、尿管放置时间长、卧床时间长、住院时间长、合并基础疾病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结直肠癌围手术期采取FTS措施,可以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提高综合疗效,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