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87篇
  免费   2772篇
  国内免费   1467篇
耳鼻咽喉   194篇
儿科学   423篇
妇产科学   86篇
基础医学   1453篇
口腔科学   371篇
临床医学   2913篇
内科学   2237篇
皮肤病学   200篇
神经病学   587篇
特种医学   931篇
外科学   2060篇
综合类   7385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预防医学   3091篇
眼科学   236篇
药学   2839篇
  42篇
中国医学   2795篇
肿瘤学   1279篇
  2024年   102篇
  2023年   358篇
  2022年   818篇
  2021年   1029篇
  2020年   946篇
  2019年   517篇
  2018年   546篇
  2017年   711篇
  2016年   554篇
  2015年   1018篇
  2014年   1392篇
  2013年   1676篇
  2012年   2488篇
  2011年   2479篇
  2010年   2216篇
  2009年   2033篇
  2008年   2050篇
  2007年   1998篇
  2006年   1740篇
  2005年   1281篇
  2004年   901篇
  2003年   705篇
  2002年   541篇
  2001年   471篇
  2000年   324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联合氨茶碱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实验组1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实验组2在实验组1的基础上加用氨茶碱治疗,观察3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1、2的治愈率分别为80.0%、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且实验组2高于实验组1;住院时间及咳嗽、湿啰音、哮鸣音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实验组2短于实验组1(P〈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氨茶碱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将患者按治疗方法分组,就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n=100)与加用脑心通胶囊(观察组,n=128)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P〈0.05)。两组治疗前的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C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上述各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有胃肠道反应4例,对照组3例,对治疗未造成影响,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急性脑梗死采用脑心通胶囊治疗,可显著增强临床效果,改善症状和预后,确保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脑水肿消退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水肿面积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水肿面积显著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小水肿面积,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调查县级医院医生对癌痛治疗认知现状,并分析相应的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医生癌痛治疗认知调查问卷对贵港市6家县级二级甲等医院医生进行调查。结果已培训医生对癌痛治疗基础知识、麻醉药品成瘾性、按时给药方法、吗啡类药物使用等的认知程度高于未培训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市县级医院医生对癌痛治疗的知识了解不够深入,建议继续加强县级医院医生对癌痛治疗的培训。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16号尖头与非尖头双腔气囊导尿管在普外科围术期男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9月在本院普外科就诊的200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均分为采用16号非尖头双腔气囊导尿管进行导尿的观察组和采用16号尖头双腔气囊导尿管进行导尿的对照组,观察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术后疼痛评分,留置过程中出现尿道黏膜损伤(出血)、尿漏、尿管阻塞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16号非尖头双腔气囊导尿管有助于改善导尿情况。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比较银杏内生真菌在浙江天目山地区和建德地区以及在同一地区雄株与雌株银杏中的种群结构。方法利用PDA培养基对采集自天目山地区和建德地区以及天目山地区雄株和雌株的银杏内生真菌分别进行分离、纯化,根据菌株群落的培养特征及5.8S和ITS区片段序列相似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进行菌株鉴定。结果从天目山地区和建德地区分别分离得到440、382株内生真菌。天目山地区内生真菌归属到9目、14科、19属、28种;建德地区内生真菌归属到8目、10科、11属、26种。银杏各组织部位内生真菌的数量和种类按由多到少排序:枝条>树皮>叶。天目山地区雄株银杏内生真菌在定殖率和菌株个数上均高于雌株银杏。结论银杏内生真菌具有极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天目山地区银杏内生真菌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多于建德地区。天目山地区雌雄株银杏在菌种种类和数量上存在差异,雄株银杏内生真菌在菌种数量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专责护理模式在脊髓患者便秘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整体护理,干预组给予专责护理。比较两组出院前、出院后半年的排便管理有效率、排便管理合作程度。结果干预组出院时、出院后半年的排便管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出院时、出院后半年的排便管理合作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责护理能够提高排便管理的有效性和患者在排便管理的合作性。  相似文献   
998.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灵芝调控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检索和筛选灵芝有效成分,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其潜在作用靶点。从GeneCards、DrugBank、OMIM、PharmGKB、TDD数据库中获取免疫调控相关靶点,整合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取交集靶点。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图,筛选核心成分。利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筛选核心蛋白。利用R软件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进行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共获取灵芝活性成分43个,作用靶点499个,免疫相关靶点12 454个,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483个。KEGG通路分析显示交集基因主要富集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cAMP信号通路、蛋白多糖与癌症等信号通路。GO富集分析显示,交集基因主要参与脂质代谢过程的调节、肽基-丝氨酸磷酸化、肽基-丝氨酸修饰等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主要核心成分与核心蛋白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研究构建的灵芝“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灵芝多成分、多靶点的复杂作用机制,为灵芝的临床应用和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高剂量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5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按不同治疗方案随机均分为对照组(给予低剂量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和观察组(给予高剂量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4 h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74.67%)(P<0.05);两组患儿经治疗后的PEF、FEV1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PEF、FEV1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高剂量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JP)临床特征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该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柳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0例JP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9例;年龄7个月~12岁,中位年龄5岁。均为结直肠单发JP。对其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进行总结。结果 40例JP生长部位在直肠23例(57.50%),乙状结肠12例(30.00%),降结肠3例(7.50%),横结肠1例(2.50%),升结肠1例(2.50%)。息肉直径≤0.5 cm者2例(5.00%),0.6~1.0 cm者17例(42.50%),1.1~2.0 cm者15例(37.50%),>2.0 cm者6例(15.00%)。直径最小为0.5 cm,最大为5.0 cm。山田分型为Ⅳ型19例(47.50%),Ⅲ型11例(27.50%),Ⅱ型9例(22.50%),Ⅰ型1例(2.50%)。40例标本中有17例(42.50%)提示有慢性炎症改变,18例(45.00%)见小脓肿形成,未发现不典型增生及息肉恶变情况。本组患儿除2例术后10 d内偶有少量便血外,其余均无感染、穿孔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2个月后临床症状均消失。9例轻度贫血患儿术后2个月复查血红蛋白均恢复正常。22例术后复查肠镜,未见复发。结论 儿童结直肠JP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EMR+金属夹治疗JP安全性高,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