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42篇
  免费   1312篇
  国内免费   1025篇
耳鼻咽喉   136篇
儿科学   208篇
妇产科学   165篇
基础医学   975篇
口腔科学   222篇
临床医学   1838篇
内科学   1196篇
皮肤病学   201篇
神经病学   347篇
特种医学   629篇
外科学   1437篇
综合类   4144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1511篇
眼科学   148篇
药学   1647篇
  15篇
中国医学   1342篇
肿瘤学   716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370篇
  2021年   437篇
  2020年   433篇
  2019年   221篇
  2018年   226篇
  2017年   371篇
  2016年   268篇
  2015年   561篇
  2014年   721篇
  2013年   950篇
  2012年   1476篇
  2011年   1617篇
  2010年   1400篇
  2009年   1312篇
  2008年   1332篇
  2007年   1234篇
  2006年   1090篇
  2005年   799篇
  2004年   612篇
  2003年   436篇
  2002年   277篇
  2001年   267篇
  2000年   184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总结17例心内直视手术后出血二次开胸止血病人的出血原因及处理得失。方法:17例病人因心内直视手术后大出血行二次开胸止血术,其中男12例,女1例,年龄7~66岁,平均(27.7±16.3)岁,体重16~64kg,平均(43.37±18.5)kg。心内直视手术毕常规置纵隔、心包引流管,胸膜腔敞开者置胸腔引流管。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并监测引流量、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记录心内直视术后至二次开胸止血观察时间,输血量及二次术中探查所见。结果:心内直视术后引流量400~2520ml,平均(1449±622)ml。心内直视术后至二次开胸止血观察时间1~27h,平均(7.1±6.7)h,心脏术后4h以内两次开胸止血7例(41.2%),8h以内二次开胸止血12例(70.1%)。二次开胸术中发现活动性出血1.1例(64.7%),渗血5例(38.5%)。输库血400~3200ml,平均(1820±919)ml。17例病人中切口感染5例(29.4%),死亡3例(17.6%)。结论:心内直视手术后出血是一凶险并发症。一旦出现,尤其术后8h以内,有二次开胸止血指征,应尽速开胸止血。心内直视手术后出血大部分是由于止血或结扎不严密造成的,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992.
睾丸扭转的诊断与治疗(附17例报告)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 提高睾丸扭转的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性总结 17例睾丸扭转患者的诊治资料 ,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  17例患者均经彩超检查确诊为睾丸扭转。 1例经手法复位治愈 ,2例经手术复位治愈 ,14例行睾丸切除和对侧睾丸固定。 13例随访 1~ 3年 ,复位或剩余的睾丸血流正常。 4例 >18岁者 3例生精正常 ,1例生精低下。 结论 彩超能反映扭转睾丸的血流变化 ,为首选的辅助检查方法。确诊后宜积极行手术探查 ,扭转 <36 0°,且 <2 4h者经手术复位尚有机会保留睾丸 ;扭转 >36 0° ,>2 4h者应切除患侧睾丸。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DSA、CT和经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灌注CT成像对肝转移瘤的血液供应显示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原发病灶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肝转移瘤患者资料,均进行了CT平扫、多期CT增强扫描、选择性腹腔动脉和超选择性肝固有动脉DSA检查,其中,56例还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行肠系膜上动脉的门静脉灌注CT成像(P(1TAP)检查,计算转移瘤中心区域、肿瘤边缘、门静脉和正常肝实质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灰度密度(K值),观察肝转移瘤血液供应来源.DSA图像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定量分析,CT图像用去卷积灌注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DSA表现:肝固有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K值峰值平均为(67±12)%,肿瘤边缘K值峰值平均为(76±15)%,正常肝实质K值峰值平均为(51±10)%.腹腔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及肿瘤边缘K值表现为快速上升,然后为缓慢上升的平台,而正常肝实质则呈现持续缓慢上升的态势.PCTAP扫描表现:肿瘤在30 s的时间内,密度变化几乎呈直线,无增强表现.结论 肝动脉是肝转移瘤的主要血液供应来源,门静脉几乎不参与肝转移瘤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994.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误诊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IPH)的误诊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3年6月-2007年5月收治的曾误诊的21例IPH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12例;发病年龄1-14岁;病程1~6个月.所有患儿均通过胸部X线片、胸部CT、骨髓穿刺检查、痰、胃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发现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而确诊,分析IPH患儿的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 21例患儿有程度不同的贫血,咳嗽11例(52.38%),发热9例(42.86%),纳差、乏力6例(28.50%),咯血4例(19.05%).X线胸片及CT呈点网状、斑片状改变.行骨髓常规检查18例,均显示增生性骨髓像.其中4例(22.2%)伴缺铁性贫血改变;痰、胃液或支气管灌洗液检查找到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19例(90.50%).21例均被误诊,误诊为支气管肺炎并轻度贫血8例,肺结核并贫血5例,缺铁性贫血4例,溶血性贫血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确诊IPH后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均有效.其中4例联合使用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3例联合使用长春新碱治疗.随访18例,其中3例痊愈并停止治疗2a以上,11例患儿临床持续缓解,4例病情反复有恶化趋势.结论 儿童IPH易误诊,早期诊断、长期正规治疗对尽早控制急性发作、减少复发次数、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干扰素雾化吸入联合丹参注射液对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毛细支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干扰素雾化吸入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应用,共用7d.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0%和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扰素雾化吸入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96.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芙岩  杨佳颖  王志刚  李贤煜  陈鹏  杨洪军  郭娜 《中草药》2022,53(14):4512-4526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整体观”具有一致性,通过现代分析技术手段检测生物体系内代谢产物的变化,更准确、直接地反映生物体系的终端和表型信息,揭示中医药治疗复杂疾病的作用机制。将中医药研究与代谢组学方法相互结合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之举,为探求中医药研究新思路和新方法奠定重要基础。通过对近10年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概述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中药作用机制、中药安全性评价和中药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分析和总结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中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总结直接关闭下腹部供瓣区的方法和体会。方法:25例病人手或前臂有软组织缺损创面,采用下腹部皮瓣转移的方法进行修复,同时设计邻接的辅助皮瓣参与下腹部皮瓣的关闭。结果:下腹部皮瓣和辅助皮瓣的供区直接缝合关闭,早期有不同程度的肚脐偏位,后期逐渐恢复。结论:辅助皮瓣法能较好地关闭一定面积的下腹部皮瓣供区,具有良好的整形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998.
胃间质瘤螺旋CT征象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GST 43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统计分析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以ɑ=0.05为检验水准.结果 43例GST中,良性9例(交界性5例),恶性34例,交界性GST被列在良性病例范围内.GST的大小、形态和均匀与不均匀的强化方式同良恶性相关(P<0.05).GST的生长方式,有无坏死同良恶性不相关(P>0.05).但是,17例既向腔内生长又向腔外生长的GST患者中,16例病理证实为恶性,有5例在3年内出现复发;5例GST呈间隔状强化,病理结果均为恶性,2例在3年内复发.结论 螺旋CT对鉴别肿瘤良恶性、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99.
Ullrich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三例临床及病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Ullrich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UCMD)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并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UCMD、2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和1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全部患者均进行肌肉活体组织检查,并对标本行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其中2例UCMD和1例DMD患者的标本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UCMD患者均以新生儿肌张力低下为首发表现,其临床标志为近端关节挛缩和远端关节弹性过度.组织化学染色提示UCMD患者存在肌纤维发育不良伴结缔组织增生,坏死和变性不及DMD患者显著.抗Ⅵ型胶原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3例UCMD患者中1例为完全缺失,2例仅为部分缺失.免疫荧光染色能更清晰地显示Ⅵ型胶原的部分性缺失.结论近端关节挛缩和远端关节弹性过度是UCMD的标志性临床特征.抗Ⅵ型胶原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确诊UCMD的重要方法 .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由创伤、感染等引起的长骨生长板损伤会导致肢体的短缩与成角畸形,组织工程学科的兴起为治疗生长板损伤提供了契机。采用组织工程技术,旨在探索兔髂骨生长板细胞和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共培养构建组织工程生长板的可行性。  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3周龄新西兰白兔2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0~2.5 kg。②实验过程:自兔髂嵴处切取部分髂骨生长板软骨经机械剪切和Ⅱ型胶原酶消化后培养生长板软骨细胞,收集传代培养的第3代兔髂骨生长板细胞体外扩增后接种到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上,混合培养。③实验评估:于联合培养24 h,第7,14,21天进行扫描电镜、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细胞在材料中的生长情况。 结果:①体外单层培养的兔髂骨生长板细胞呈多角形,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②扫描电镜检查显示体外复合培养24 h,软骨细胞即开始贴附于脱钙骨基质网架上;第7天分布于支架材料上的生长板细胞迅速分化增殖,分泌细胞外基质;第21天细胞长满支架,重叠生长。③苏木精-伊红染色示,复合培养14 d后,生长板细胞很好地贴附于脱钙骨基质网架上,细胞多为球形,胞浆丰富。 结论: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和髂骨生长板细胞共同培养可成功构建出组织工程生长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