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82篇
  免费   3149篇
  国内免费   1560篇
耳鼻咽喉   242篇
儿科学   530篇
妇产科学   131篇
基础医学   2042篇
口腔科学   676篇
临床医学   4265篇
内科学   2535篇
皮肤病学   401篇
神经病学   507篇
特种医学   987篇
外科学   2487篇
综合类   9150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预防医学   3767篇
眼科学   252篇
药学   4175篇
  41篇
中国医学   3123篇
肿瘤学   1175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368篇
  2022年   988篇
  2021年   1263篇
  2020年   1129篇
  2019年   596篇
  2018年   604篇
  2017年   920篇
  2016年   690篇
  2015年   1287篇
  2014年   1690篇
  2013年   2097篇
  2012年   2948篇
  2011年   3252篇
  2010年   2762篇
  2009年   2636篇
  2008年   2608篇
  2007年   2449篇
  2006年   2199篇
  2005年   1799篇
  2004年   1228篇
  2003年   884篇
  2002年   650篇
  2001年   555篇
  2000年   457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报告1例盘状红斑狼疮并发结节性皮肤狼疮黏蛋白病。患者男,45岁因而颈部红斑、皮肤萎缩20余年.背部、双上肢斑块、结节半年余就诊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ANA)(+),滴度1:320.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均(-),背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提示真皮中上部大量黏蛋白沉积。  相似文献   
52.
幕上星形细胞肿瘤Ki-67抗原表达及其预后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Ki-67抗原在幕上星形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作用。方法 使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2例原发性幕上星形细胞肿瘤标本中Ki-67抗原的表达。单因素使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分析。结果Ki-67 指数在组织学分级GradeⅡ、Ⅲ、Ⅳ中分别为2.86%±1.57%,6.72%±3.95%,8.16%±3.92%(P<0.0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提示Ki-67指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在GradeⅡ中,Ki-67指数>2.5%与Grade Ⅲ中Ki-67指数≤2.5%的患者生存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GradeⅣ中,Ki-67指数≤2.5%与>2.5%的患者生存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Ki-67指数随着各病理级别增高而增高;Ki-67指数>2.5%提示预后较差。在同一病理级别中,Ki-67指数不同,其预后有显著性差异。而部分不同病理级别的患者,随着Ki-67指数的不同,其生存期却无显著差异。联合组织病理检查及Ki-67指数检测有助于更精确地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3.
口咽部感染并发化脓性纵膈炎-附6例临床病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口咽部感染并发化脓性纵膈炎(称为下行性坏死性纵膈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 DNM)的病例资料,供临床作借鉴。方法报道6例口咽部感染并发化脓性纵膈炎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本病的感染多为厌氧茵和需氧茵的混合感染;内脏后间隙是感染由口咽部向纵膈扩散的主要途径;治疗的关键是全身抗菌素应用+颈纵膈引流。结论DNM是一种发展迅速的致死性炎性疾病。早期的诊断、有效的治疗、多学科协同配合抢救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高原脑水肿形成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高原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模拟高原模型,应用脑干湿重比率法定量脑水肿情况、应用荧光素钠透过率测定BBB通透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脑组织VEGF mRNA含量以及应用蛋白印迹法半定量脑组织VEGF含量。结果:大鼠在高原24 h后脑组织含水率明显增高(P<0.05),荧光素钠透过率显著增加(P<0.01);VEGF mRNA转录及其表达显著增高(P<0.001)。结论:VEGF表达在高原脑水肿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腓浅神经浅支修复桡神经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腓浅神经浅支与桡神经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并对腓浅神经浅支移植修复桡神经缺损性损伤5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腓浅神经浅支与桡神经形态结构大体一致.5例病例平均随访11(8~26)个月.按文献标准评定,优3例,良2例。[结论]腓浅神经浅支可作为修复桡神经缺损理想的供体神经。  相似文献   
56.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急性脑血管病之一,并呈逐年增高趋势。随着神经介入影像学的发展,对急性SAH患早期(72h内1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使SAH的早期病因诊断及病因治疗成为可能,患的预后也得到显改善。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6年4月收治96例SAH患行早期DSA检查并给予相应的病因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有关资料与临床治疗总结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7.
目的:分析胃癌大肠转移的X线钡灌肠表现。方法:104例胃癌入院术前检查发现结肠转移或胃癌术后转移入院治疗的病例。分析钡灌肠初次发现大肠转移征象的年龄、发现胃癌原发病变距初次发现大肠转移的间隔时间、转移病变的发生部位和病变造成的X线钡灌肠图像上的肠管变形和粘膜面的改变。结果:104例胃癌结肠转移,男67例,女37例。胃癌术前检查中发现结肠转移者32例,术后发现的大肠转移中,多数转移发生在手术后3年内(占91.3%)。胃癌原发灶的肉眼形态BorrmannⅢ型(28例)和BorrmannⅣ型(65例)者占89.4%,组织学中以低分化腺癌和印戒细胞癌为主要成分者占91.3%。X线钡灌肠检查显示大肠转移的好发部位为横结肠(80),其次为直肠(50)。转移灶可累及多节段肠管,其中横结肠中1/3段(47),横结肠左1/3(44),横结肠右1/3(39)和直肠腹膜返折之上(39)。X线显示肠管单侧变形者227处,双侧变形者96处。黏膜面表现为梳齿状黏膜纹聚集改变253处,颗粒结节状改变23处,外压性改变20处,弥漫性改变62处。结论:胃癌大肠转移的好发部位为横结肠和直肠,结肠黏膜面的梳齿状黏膜纹聚集为胃癌大肠转移的主要X线钡剂灌肠表现。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可溶性P-选择素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检测乙肝肝硬化患者在门静脉高压症围手术期血小板的数量及反映血小板功能的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的动态变化,比较其在有门静脉血栓形成组患者及无血栓形成组患者间的差异。结果血栓形成组患者及无血栓形成组患者间,血小板数量无显著差异,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在术后第4~6天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在行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对门静脉血栓形成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评价机械吻合在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胃恶性肿瘤患者全胃切除后应用管状吻合器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每例手术时间为70~180min,平均手术时间90.5min。无手术死亡。术后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食管空肠吻合处);4例发生吻合口溃疡,2例发生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狭窄率为3.57%,吻合口溃疡发生率为7.10%。结论全机械吻合在全胃切除术中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率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0.
邻近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邻近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 162例面部病变切除后皮肤缺损患者,其中先天性色素痣63例,基底细胞癌28例,鳞状细胞癌6例,其他皮肤病变65例。均采用邻近皮瓣即时修复,其中菱形皮瓣57例、双叶皮瓣8例,A-T皮瓣23例、V-Y皮瓣13例、Z成形术23例、推进皮瓣27例、鼻状皮瓣11例。结果 162例皮瓣存活良好,手术切口1期愈合,存活后皮瓣颜色与邻近部位无明显差异,术后无眼睑、眉毛、鼻梁及口角牵扯歪钭,术后3个月切口不显露。结论 邻近皮瓣是修复面部较大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手术外观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