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对比藏区高原肺包虫病胸腔镜和开胸内囊穿刺摘除术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8年8月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胸腔镜内囊穿刺摘除术治疗的36例肺包虫病患者纳入研究组,匹配同期行开胸手术36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种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通过术后影像学和复发率评价预后情况。结果:胸腔镜组和开胸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皆优于开胸组。2组术后并发症、影像学不良转归、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胸腔镜内囊穿刺摘除术治疗藏区高原肺包虫病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3种治疗方式对难治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的药物疗效与3个月内短期结肠切除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符合诊断标准的49例难治性成人UC患者临床资料,按转换治疗方式分为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IFX)组、环孢素(cyclosporine,CsA)组和序贯治疗组(IFX-CsA或CsA-IFX)。比较3种治疗方案的短期临床疗效和3个月内结肠切除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与3种治疗方式疗效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3种治疗方式诱导缓解治疗难治性UC患者在3个月时的有效率分别为CsA组45.5%,IFX组63.3%以及序贯组37.5%(P=0.366)。短期结肠切除率分别为CsA组9.1%、IFX组3.3%和序贯组12.5%(P=0.33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升高是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OR=0.055; 95%CI 0.006~0.523)。结论3种治疗方式对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相似。血小板计数升高是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藏波罗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对藏药材藏波罗花Incarvillea younghusbandii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NMR和MS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藏波罗花的地上部分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出15个化合物:异佛手柑内酯(1),6-甲氧基当归素(2),欧前胡素(3),花椒毒内酯(4),珊瑚菜内酯(5),heraclenol(6),rivulobirin A(7),齐墩果酸甲酯(8),咖啡酸甲酯(9),银桦酸(10),boschniakinic acid(11),tert-O-β-D-glucopyranosyl-(R)-heraclenol(12),5-methoxy-8-O-β-D-glucopyranosyloxypsoralen(13),1′-O-β-D-glucopyranosyl-3-hydroxynodakenetin(14)和苯乙醇-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15)。结论: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主要成分为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人口老龄化势不可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已成为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增龄性的慢病,有着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费用高、病程长、疗程长、生存质量低的特点,社会关注度仍旧不足。基层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基层”)作为我国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然而基层仍存在知晓率低、药物选择不明确、自我定位不清晰、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建立及人才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本文结合基层的实际情况及特点,认为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模式是关键,提出“营养、阳光、运动”六字方针,建议不断推进学科及学术组织建设,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及基层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呼吁骨质疏松症纳入慢病管理,推进分级诊疗,以实现全程管理及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藏药材的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药典》、《部颁标准.藏药分册》、《藏药标准》及有关藏药专著文献为依据,对文献中收载的制剂及藏、青、甘、川、滇藏区藏医医疗机构、藏药制药企业实际生产使用的院内制剂、藏成药制剂等进行调查,对制剂处方中药材的品种、基原及其标准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述标准和专著中收载的439个制剂、所调查的40家藏医医疗机构和藏药制药企业反馈的711个医院制剂和藏成药制剂处方中使用的药材共约502个品种,使用制剂数在10个以上的药材品种约154个,绝大多数为藏药特有品种;约416个药材品种有基原的文献记载依据,包括植物药287个、动物药78个、矿物药51个,共涉及到基原植物94科261属643种(含种下等级),基原动物35科52属61种(含种下等级);中医与藏医交叉使用的药材品种约122个,约80%的藏药材品种均产自于青藏高原藏区;约293个药材品种在上述标准中有收载,除《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作为藏药材收载的8个品种外,绝大多数品种的标准仅有【性状】、【鉴别】或【检查】项。结论:藏药标准工作应以常用藏药材品种为重点,特别应加强品种及其基原的调查整理、物质基础研究与民族医药术语的规范化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预测藏药六味木香丸治疗胃癌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方法 采用文献检索与TCMSP数据库收集藏药六味木香丸组成药材木香、豆蔻、余甘子、荜茇、巴夏嘎、余甘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从GeneCards、OMIM、PharmGkb、TTD、DrugBank五大疾病数据库共查找胃癌对应的靶点,将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构建韦恩图。并通过GO和KEGG通路富集这些获得的交集靶点。在软件Cytoscape中构建“药物-活性化合物-靶点”网络,通过Cytoscape插件-CytoNCA筛选藏药六味木香丸治疗胃癌的核心化合物和核心靶点并绘制其关系网络。依据AutoDock Vina软件和Perl脚本对核心化合物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TCMSP数据库和文献查阅显示六味木香丸共有42个活性化合物映射301个靶点。从GeneCards、OMIM、PharmGkb、TTD、DrugBank数据库共获得胃癌相关疾病靶点8953个,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取交集共获得271个交集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主要涉及氧化胁迫响应、营养水平响应、细胞膜、DNA-结合转录激活活性、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等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涉及PI3K/Akt、MAPK、AGE/RAGE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发现槲皮素和木犀草素与MAPK1、JUN,山奈酚、β-谷甾醇与JUN,(-)-儿茶素-3-没食子酸与MAPK1、MAPK3、JUN、STAT3都有很好的结合能力。体外细胞实验发现六味木香丸能够有效抑制人胃癌细胞SGC-7901 增殖,并显著抑制STAT3蛋白的表达。结论 本研究证实六味木香丸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协同调节的特点,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了六味木香丸治疗胃癌的可能机制,为其活性成分研究和试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西藏日喀则市医用辐射防护现状。方法 采用放射诊疗机构基本情况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并记录,根据放射卫生相关标准规范对所选取医疗机构的放射诊断设备进行性能质量控制检测和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家医疗卫生机构共检测设备13台,放射工作场所13个,合格率均为84.62%;其中DR合格率80%,CT合格率100%,影像增强透视机合格率为75%,不合格主要指标为DR的曝光时间指示偏离和影像增强器入射屏前空气比释动能率;个人防护用品平均配置率1.3件/台。结论 调查的5家医疗机构个人防护用品配置不足,工作人员防护意识缺乏;场所防护和设备性能检测均未严格根据相关标准规定执行。建议进一步加强放射诊疗设备管理与检测等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青藏高原细粒棘球蚴的种群遗传结构,为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采自青藏高原来自不同地区(青海、西藏、四川)不同宿主(人、绵羊、牛)的58株细粒棘球蚴进行了线粒体12S基因的全序列测序,结合已报道的青海地区42个细粒棘球蚴绵羊株的12S全序列进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本次研究56个分离株鉴定为Echino-coccus.granulosus sensu stricto(基因型G1–G3);分析98个青藏高原地区分离株12S序列,包含15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共检测出13个单倍型(ES1~ES13),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381、0.00092。3个地域种群中,四川种群的核苷酸多样性最高(0.001353),种群内遗传距离最大(0.00135)。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大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构建单倍型NJ树和贝叶斯树显示,ES10和ES11形成一个有别于其他单倍型的单倍型类群。单倍型网络显示,单倍型ES1是优势单倍型,其它单倍型围绕它成辐射状,未发现有地理聚类。基因流(Nm值)和遗传分化指数(FST值)显示各地域种群间未形成显著的遗传分化。结论青藏高原细粒棘球绦虫的基因型为G1-G3型;青藏高原细粒棘球绦虫种群内及种群间都存遗传多样性,其中四川种群的遗传变异性最大;青藏高原细粒棘球绦虫种群内变异是种群变异的主要来源;种群未形成地理聚类,遗传分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壮骨强肌方对去卵巢模型大鼠的骨骼肌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32只3月龄雌性SD大鼠常规饲养3个月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和模型组24只,假手术组切除卵巢周围部分脂肪组织,模型组则切除双侧卵巢;术后喂养12周后,模型组再等分为3组,包括模型对照组、壮骨强肌方组和阿仑膦酸钠组,每组再抽取2只大鼠验证去卵巢模型造模成功。最后按照等效剂量换算公式予以各组灌胃处理,连续干预12周。灌胃结束后,测定大鼠的四肢抓力;取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称重并计算骨骼肌质量指数,行HE染色观察肌纤维形态结构、测量肌纤维横截面积。结果 假手术组、壮骨强肌方组和阿仑膦酸钠组大鼠的四肢抓力、腓肠肌指数、小腿三头肌指数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假手术组和壮骨强肌方组的腓肠肌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而阿仑膦酸钠组相对于模型组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壮骨强肌方组和阿仑膦酸钠组3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E染色镜下3组大鼠的骨骼肌纤维形态结构均好于模型对照组。结论 壮骨强肌方能够明显改善去卵巢模型大鼠骨骼肌的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CiteSpace软件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和Web of Science(WoS)对围术期针刺领域2012—2021年的研究状况和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

方法 以针刺和围术期相关检索词对CNKI、CSSCI、WoS收录的中英文文献分别进行检索,检索范围为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发表的文献。采用CiteSpace 5.7.R5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包括人员和机构发文情况、人员和机构共现情况、关键词热度、突现度及时间线图。

结果 共纳入1 607篇中文文献和1 201篇英文文献。整体发文数量随年度有一定波动,2019年度发文数量最多。中英文发文数量最多的作者分别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沈卫东(32篇)和韩国的Inhyuk Ha(19篇),最多的机构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66篇)和上海中医药大学(43篇)。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为“针刺”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等技术,以及“针刺镇痛”和“术后恶心呕吐”等适应证。代表研究趋势的关键词为“脑功能网络”、“加速康复外科”、“睡眠质量”和“老年”。

结论 针刺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术后转归是围术期针刺持续关注的领域,老年患者、脑功能和加速康复外科是未来应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