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37篇
内科学   4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80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32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14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298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结肠憩室的内镜诊断情况,探讨结肠憩室病的发病情况以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科2011-2013年内镜下诊断的结肠憩室病3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结肠憩室以右半结肠多见,其次为乙状结肠居多;来院就诊者以年龄在60岁者为多,且年龄越大,伴发憩室出血的几率越大。结论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便血、腹泻、便秘、急腹症时,应及时做结肠镜检查,以除外结肠憩室病变,指导临床治疗,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根据军队医院当前任务、体制与工作要求,探讨如何建设强有力的应急保障队伍。采取搞好思想教育、强化战备观念、发挥军人主力军作用,加强对非现役文职人员及合同护士的军人素质培养,强化技术训练等。通过强化教育,认真组织,全员培训,提高了卫勤保障能力。强有力的思想教育,针对性的全员培训,能提高应急战备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VB3的蛋白酶2A对真核细胞帽样蛋白翻译和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翻译机制的影响。方法构建表达载体pcDNA3.1—2A,将此表达载体分别与pEGFP—N1、pGL3(F-luc)以及pIRES-GFP载体共转染细胞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检测荧光素酶蛋白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CVB3病毒和pcDNA3.1-2A对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4GI(eIF4GI)及多聚A尾结合蛋白(PABP)的影响。结果pcDNA3.1之A可以减少帽样依赖的GFP和荧光素酶蛋白的表达,但可以促进IRES依赖的GFP表达。CVB32A基因质粒转染和CVB3感染后,均可发现细胞内elF4G的切割现象;同时CVB3对PABP也有降解作用,而CVB32A基因转染对PABP无明显作用。结论CVB3的蛋白酶2A抑制真核细胞帽样途径蛋白翻译,促进IRES途径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高龄(≥80岁)胰胆疾病患者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诊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行ERCP诊疗的1158例高龄胰胆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特征、内镜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158例高龄胆疾病患者共接受1315例次ERCP诊疗,成功率为98.5%(1295/1315)。术中诊断胆管结石554例(47.8%),恶性胆道梗阻494例(42.7%),良性胆管狭窄42例(3.6%),Mirrizi综合征23例(2.0%),胰管结石21例(1.8%),未见异常24例(2.1%)。术后并发胰腺炎67例次(6.5%),高淀粉酶156例次(13.5%),死亡5例(0.4%)。结论高龄胰胆疾病患者行ERCP诊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痉挛性斜颈(CD)患者中存在头部震颤组[HT(+)组],无头部震颤组[HT(-)组]和特发性头部震颤组(ET组)三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用回顾性的方法观察自1982年8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188例CD患者,其中HT(+)组57例,HT(-)组59例和72例ET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程发展过程和家族史。分组和诊断标准依据肌张力障碍性震颤和特发性震颤的诊断标准。使用χ2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者中,其中HT(+)组女性患者发病率高于HT(-)组(χ2=5.872,P=0.019),HT(+)组颈痛率24.6%高于仅由震颤引起的颈痛率11.3%(χ2=4.060,P=0.041),HT(+)组56.1%患者以HT作为首发症状,HT发生后4.89年出现斜颈。26.7%CD患者同时存在手部震颤,HT(+)组显著性高于HT(-)组(χ2=16.800,P=0.000),ET组69%的患者存在手颤,显著性高于HT(+)组(χ2=7.651,P=0.005)。HT(-),HT(+)和ET三组患者中,HT(-)组具有家族史阳性率最低(10.2%),与HT(+)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9.201,P=0.002),而ET组具有震颤的家族史阳性率最高(37.5%)。结论 HT和斜颈是头颈部肌张力障碍的两个重要体征,两者可先后出现,并相互转化,而HT有时是其早期唯一的表现,不易与ET区别,在与手颤和具有震颤或其他运动障碍的家族史的患者中更易发生,支持CD与特发性震颤在发病机制上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是否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有关。方法以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162例明确诊断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组患者血浆的HCY水平划分为高HCY(82例)和正常HCY(对照组,80例)两组,并通过对这两组患者进行多维度的神经心理学成套量表测查,来评估其认知功能。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HCY组患者在空间工作记忆(N-back)和执行功能(Stroop试验)方面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95~64.305,P均0.05),而在长时记忆中的自由回忆任务中(AVLT)的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浆高HCY水平可能与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有关,主要表现为对其工作记忆以及执行功能的影响突出,而对其长时记忆障碍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神经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将12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脑创伤模型组(TBI组)、EPO治疗组(T+E组)、G-CSF治疗组(T+G组)、EPO和G-CSF联合治疗组(T+E+G组),然后再按照1、3、5、7、14 d随机分为5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用Feeney法制备脑创伤模型,各治疗组大鼠均于造模后立即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共3 d。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3、5、7、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mNSS),并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单标及BrdU/神经元核抗原(NeuN)、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双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新生增殖细胞数量及其分化方向。各组大鼠mNSS评分、血液学指标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的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结果 (1)各治疗组在用药后5、7、14 d时mNSS评分明显低于TBI组(P0.05),T+E+G组mNSS评分又明显低于单独治疗组。(2)T+E+G组从第3天开始创伤周围脑组织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于7 d时达高峰;对比各组7 d时脑组织BrdU/NeuN和BrdU/GFAP双阳性细胞数,T+E+G组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两单独治疗组也明显高于Sham组和TBI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EPO和G-CSF能明显改善TBI后大鼠神经功能症状,促进创伤周围脑组织神经细胞再生,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8.
脑动脉粥样硬化以颅内动脉管壁增厚、僵硬、狭窄及闭塞为主要病理发展过程,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主要临床表现,近年来其呈现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医疗资源带来巨大负担;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颅内血管分支减少也成为血管性痴呆主要致病因素。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作为一种来源于间质细胞的分泌型肝素亲和糖蛋白,具有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分化、形态发生、抗凋亡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目前其促血管新生机制成为研究热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一种调节多种细胞生长和分化的信号分子,前期研究表明TGF-β1与HGF相互作用间存在互逆平衡关系,该平衡对维持机体正常内环境稳态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脑动脉粥样硬化与HGF-TGF-β1平衡关联性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总结HGF-TGF-β1平衡的维持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影响,分析给予外源性HGF以达到促血管新生从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目的 探讨钉螺被人为迁移至南水北调山东受水区后其子代钉螺壳形变化特点。方法 方法 取微山湖区独山岛饲 养的钉螺, 以亲代钉螺107只为对照组, 同时测量子1代螺115只、 子2代螺107只, 收集螺体壳长 (L)、 壳宽 (W)、 壳口宽 (AW)、 壳口长 (AL)、 唇脊厚度 (LIT) 等数据, 并计数体螺旋纵肋数。结果 结果 子代钉螺LIT明显减少, 并随子代数增加呈递减 状态, 三代螺两两比较, LI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同时, 子代螺L和AL降低, W和AW增加, 壳口长与宽之积增加, 体螺旋纵肋数增加。结论 结论 微山湖子代钉螺的螺体变小、 螺壳变薄, 提示微山湖区非完全适宜钉螺孳生, 但是种群可以生 存多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Er:YAG激光照射处理对正常牙本质粘接的影响,得出牙本质粘接时最佳照射时间参数,以提高牙冠使用寿命。方法选择2012年5—10月在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15~30岁患者因正畸原因拔除的牙根发育完整、无修复体、无折裂的前磨牙60颗,随机分为A、B、C、D、E、F6组,每组10颗牙,经保留颌面牙本质处理后分别接受Er:YAG激光照射0、1、2、3、4、5s,与树脂粘接制作拉伸试件,测试粘接强度,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剖面。结果 Er:YAG激光照射组(B~F组)树脂粘接强度明显大于未照射组(A组);在激光照射组中,B~D组粘接强度递增,D组达峰值,但随着照射时间继续延长,E、F组粘接强度随之降低。扫描电镜观察显示,A组表面光滑、平整,与黏结剂嵌合程度差;B~E组牙本质表面清洁、粗糙、无热损伤痕迹;F组表面粗糙度最明显,有热损伤痕迹,部分区域甚至出现焦化或碳化的迹象。结论 Er∶YAG激光处理正常牙本质的最佳照射时间应该为3~4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