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5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7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变化。方法收集RA患者60例和健康对照者20名,再将60例RA患者按照是否合并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分为OP组(32例)和非OP组(28例)。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骨密度,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17、I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PINP)、I型胶原C-末端交联顶端肽(type I collagen cross-linked Ctelopeptide,CTX)水平,并详细记录临床、实验室资料。对两组间计量资料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RA组与对照组相比,其骨密度、PINP水平普遍较低(P0.05);CTX、IL-1β、IL-17、IL-6水平普遍较高(P0.05)。(2)与非OP组相比,OP组的年龄、病程、IL-1β、IL-17、IL-6水平普遍较高(P0.05),OP组患者CTX、PINP水平虽然高于非O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RA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β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成正相关(r=0.423,P0.05),IL-6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ESR、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评价(DAS28评分)成正相关(r=0.473、0.370、0.481,P0.05);IL-17与CRP、ESR、DAS28成正相关(r=0.411、0.367、0.468,P0.05);CTX与疾病活动性指标CRP、ESR、DAS28呈正相关(r=0.536、0.488、0.466,P0.05),与病程呈负相关(r=-0.268,P0.05);PINP水平与各疾病活动性指标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RA患者存在较高的OP发生率,且合并OP患者IL-1β、IL-17、IL-6高于未合并OP患者,RA患者中继发OP作用机制可能与炎症因子IL-1β、IL-6、IL-17相关;CTX和PINP与疾病活动和OP密切相关,测定这两个骨代谢指标能够了解RA患者早期骨破坏程度。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消瘀接骨散对骨关节炎患者血瘀指标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相关因子A(related A,RelA)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骨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消瘀接骨散外敷、氨基葡萄糖口服)及对照组(氨基葡萄糖口服),每组30例,8周后观察两组血瘀指标[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血小板活化因子乙水解酶(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A-hydrolase,PAF-AH)、血栓素B_2(thromboxane B_2,TXB_2)、6-酮-前列腺素F_(1a)(6-keto-prostaglandin F_(1a),6-keto-PGF_(1a))、IL-1、IL-17]、NF-κB/RelA通路相关指标[NF-κB、RelA、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性激酶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activating kinase,TAK1)、NF-κB衔接蛋白激活剂1(activator1,ACT1)]的变化。结果在治疗期间,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观察组D-D、FIB、PAF、TXB_2均明显降低,两组PAF-AH、6-keto-PGF_(1a)均明显升高,IL-1、IL-17、NF-κB、RelA、TKA1、ACT1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FIB、TXB_2降低,6-ketoPGF_(1a)升高更明显,IL-17、NF-κB、RelA降低更明显(P0.05,P0.01)。结论消瘀接骨散通过抑制NF-κB/RelA通路激活,下调IL-1、IL-17细胞因子表达,改善骨关节炎患者关节症状及血瘀状态。  相似文献   
103.
干燥综合征从脾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传兵 《新中医》2007,39(5):97-98
干燥综合征(SS)是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文献无类似病名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燥痹范畴,一般多称为燥证、顽痹、燥毒证等。临床主要以口、眼干燥及关节痛等为主。SS病因未明,现代医学治疗尚缺乏特效方法,主要以替代治疗和对症处理为主,效果尚不满意。近年来,中医药治疗SS取得较快进展,尤其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等方面,疗效显著。笔者试从中医理论脾脏在干燥综合征发病的作用及证治进行探讨,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4.
类风湿关节炎是风湿科常见疾病,其特点是病程长、难治难愈,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及治疗有独到理解,认为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均可引起血瘀,血瘀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又可作为一种致病因素贯穿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始终。文章从类风湿关节炎与"瘀"之间的关系,论述痹证多瘀、因瘀致痹的病机特点、治痹必先祛瘀的治法、类风湿关节炎从瘀论治的临床疗效,以及现代病理、药理对治痹祛瘀的认识,为类风湿关节炎从瘀论治的深入研究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观察芪黄健脾滋肾颗粒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疾病活动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64例女性SLE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醋酸泼尼松片联合阿法骨化醇软胶囊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芪黄健脾滋肾颗粒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7(IL-17)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骨钙素(OC)、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血清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甲状旁腺素(PTH)、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患者双侧股骨、腰椎( L1~L4)骨密度值,并评价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75 %(χ2=5.026,P<0.05)。观察组治疗后SLEDAI、ESR、CRP、TNF-α、IL-1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对照组治疗后β-CTX、PTH降低(P<0.05或P<0.01),25(OH)D升高(P<0.01),双侧股骨、髋骨骨密度变化不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双侧股骨、髋骨骨密度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OC、25(OH)D高于对照组(P<0.05),β-CTX、PTH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芪黄健脾滋肾颗粒能有效降低SLE疾病活动度,改善患者骨代谢和骨密度,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观察新风胶囊(XFC)含药血清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RA-FLS)焦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20只SD大鼠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空白组和XFC组,XFC组予0.324 mg/g灌胃7 d后制备含药血清。CCK-8法检测XFC含药血清作用于RA-FLS最佳干预浓度和时间。将RA-FLS分为空白组(RA-FLS)、模型组(RA-FLS+5 μg/mLLPS)、MCC950组(RA-FLS+LPS+MCC950)、XFC组(RA-FLS+LPS+XFC含药血清)。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电镜观察RA-FLS焦亡形态,ELISA检测IL-1β、IL-18浓度,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检测NLRP3、caspase-1、GSDMD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XFC作用于RA-FLS最佳干预浓度和时间分别为20%和24 h。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细胞活性显著上升(P<0.05),电镜下可见RA-FLS内形成大量小泡,膜上形成孔隙,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流出,IL-1β、IL-18浓度和NLRP3、GSDMD、caspase-1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XFC含药血清组、MCC950组细胞活性显著下降(P<0.01),细胞焦亡情况改善,IL-1β、IL-18浓度和NLRP3、GSDMD、caspase-1 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XFC可能通过NLRP3/GSDMD通路抑制FLS细胞焦亡,下调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减轻关节局部炎症反应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观察芪黄健脾滋肾颗粒治疗气阴两虚型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气阴两虚型干燥综合征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予以硫酸羟氯喹片(每次口服0.1 g,每日2次)和甲泼尼龙片(每次口服2 mg,每日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芪黄健脾滋肾颗粒,每次10 g冲服,每日1次,两组的疗程均为12周。采用中医证候评分以评价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疗效;计算欧洲风湿病防治委员会干燥综合征患者报告指数(EULAR Sjgrens Syndrome Patient Reported Index ,ESSPRI)和欧洲风湿病防治委员会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指数(EULAR Sjgrens Syndrome Disease Activity Index,ESSDAI)评价患者疾病活动程度;采用治疗前后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补体3(complement 3,C3)、补体4(complement 4,C4)血清学指标评价治疗前后疾病进展情况。结果 经过12周的治疗,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两目干涩、口燥咽干、皮肤干燥、关节疼痛、唾液腺肿、体倦乏力评分和ESSPRI、ESSDAI评分降低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ESR和血清RF、CRP、IgG、IgA、IgM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C3、C4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RF、ESR、IgG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芪黄健脾滋肾颗粒联合基础疗法能够有效地改善干燥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外周血中ESR、IgG、RF水平,改善机体的炎症反应,能够有效缓解疾病进展,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8.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一个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笔者根据中医“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 ,临床采用益肾健脾方法治疗68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98例均来自门诊 ,年龄 50~ 70岁。经临床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症 ,排除了因甲状腺或甲状旁腺功能紊乱、糖尿病或药物等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可能。全部病例分为 2组 :治疗组 68例 ,男 30例 ,女 38例 ;平均年龄 62 .6岁 ,有骨折 5例 ,骨畸形 7例。对照组 30例 ,男 1 4例 ,女 1 6例 ,平均年龄 61 .3岁。1 .2 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观察重骨颗粒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患者疾病活动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84例AS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口服柳氮磺吡啶片联合塞来昔布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重骨颗粒口服,疗程均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巴氏AS疾病活动度指数(BASDAI)、AS疾病活动度评分(ASDAS)、巴氏AS功能指数(BASFI)和中医症状评分的变化,检测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抑炎因子[白介素10(IL-10)]、促炎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7(IL-17)]、骨代谢指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血清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水平。结果 两组均无脱落病例,治疗后观察组ASAS20达标率83.3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4.29%(χ2=3.941,P<0.05);ASAS50达标率为71.43%,显著...  相似文献   
110.
目的:研究通络温经法熏蒸对肾虚血瘀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疾病活动伴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90例肾虚血瘀型AS患者随机分成中温组、高温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口服柳氮磺吡啶联合塞来昔布,中温组(>36~40℃)和高温组(>40~44℃)加以通络温经法熏蒸,疗程均为4周。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症状量化评分、VAS疼痛评分、AS病情活动度(ASDAS)、指地距、枕墙距、Schober试验、晨僵时间、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ASA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的变化程度。结果:中温组和高温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症状量化评分、VAS疼痛评分、ASDAS评分、指地距、枕墙距、晨僵时间、ESR、CRP、SDS、S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Schober试验、SF-3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高温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VAS疼痛评分、ASDAS评分、ESR、CRP均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