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6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通过建立稳定的兔自身免疫性干眼模型,观察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对自身免疫性干眼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hUC-MSCs并对其进行鉴定;采用静脉回输自体激活的淋巴细胞建立兔自身免疫性干眼模型,将兔分为正常对照组、干眼模型组和hUC-MSCs治疗组,hUC-MSCs治疗组于回输淋巴细胞后输注1 mL 1×107个·mL-1 hUC-MSCs,连续输注5d,对照组输注等体积的PBS.三组分别在术后2周、4周、6周检测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6周后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检测泪腺组织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术后2周、4周、6周hUC-MSCs治疗组较干眼模型组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显著升高(均为P<0.05);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着色显著减轻,组织病理学观察泪腺组织淋巴细胞浸润较干眼模型组显著减少.hUC-MSCs治疗组和干眼模型组相比,泪腺组织中炎性因子IFN-γ、IL-17表达显著降低(F=50.48、18.13;均为P<0.05),而抑炎因子IL-10、TGF-β的表达显著升高(F=31.06、21.40;均为P<0.05).结论 hUC-MSCs减轻兔自身免疫性干眼,对其发挥免疫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建立兔自身免疫性干眼模型,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治疗后兔自身免疫性干眼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泪腺组织中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方法 取健康成年雌性新西兰白兔24只24眼,采用随机数学表法将兔分为正常对照组、干眼模型组和MSCs治疗组,每组各8只8眼.MSCs治疗6周后,观察兔眼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泪腺组织中Th1、Th17细胞分化相关细胞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眼模型组和MSCs治疗组兔泪腺组织和脾脏组织中调节性T细胞(CD4+ Foxp3+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结果 MSCs治疗6周后,取各组兔泪腺并行HE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未见或仅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干眼模型组泪腺内部分腺体细胞出现萎缩,腺管周围和小血管周围可见散在分布的淋巴细胞汇集区;与干眼模型组相比,MSCs治疗组泪腺内淋巴细胞浸润减轻,腺泡细胞形态较好.与干眼模型组比较,MSCs治疗组结膜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聚集显著减轻,上皮结构完整,变性和萎缩细胞较少见.MSCs治疗组泪腺组织中Th1特征性细胞因子IFN-γ以及转录因子T-bet mRNA表达水平较干眼模型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Th17细胞分化相关细胞因子IL-17表达水平有下降趋势,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转录因子RORa mRNA的表达水平较干眼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s治疗组泪腺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表达较干眼模型组显著降低,而抑炎因子TGF-β的表达较干眼模型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泪腺组织中干眼模型组调节性T细胞(CD4+ Foxp3+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为10.0%,而MSCs治疗组中调节性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为27.8%,MSCs治疗组调节性T细胞较干眼模型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s可以减轻自身免疫性干眼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对自身免疫性干眼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及治疗作用,其免疫调控作用可能与调节抑炎因子和促炎因子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33.
停戴角膜塑形镜期间角膜前表面形态恢复情况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屈光度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2 a后停戴不同时间角膜前表面形态的恢复情况.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近视防控门诊就诊且配戴角膜塑形镜2 a的8 ~14岁近视患者60例(60只右眼)进行自身对照研究.根据近视度数分为A组(等效球镜度数≤-2.00 D)、B组(等效球镜度数为>-2.00~-4.00 D)、C组(等效球镜度数为>-4.00~-6.00 D),分别在停戴角膜塑形镜l周、2周、1个月观察患者角膜前表面形态,包括平K值(FK值)、陡K值(SK值)和平均K值的恢复情况,同时观察眼轴长度以及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结果 A组角膜FK值、SK值、平均K值在停戴2周后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角膜FK值、SK值、平均K值在停戴1个月后基本恢复至戴镜前水平;C组停戴1个月后FK值、SK值、平均K值与戴镜前相比,差异仍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中央角膜厚度在停戴2周后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与C组的眼轴长度,停戴2周与停戴1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停戴1个月与停戴2周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停戴1个月后,A组、B组、C组眼轴长度较戴镜前分别增长了(0.43±0.36) mm、(0.35±0.21)mm和(0.36 ±0.29) mm.结论 不同屈光度停戴后角膜参数恢复到戴镜前水平所需时间不同;短时间停戴未见眼轴长度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34.
干眼症症状与体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慧  赵少贞  魏瑞华 《眼科研究》2010,28(7):670-673
目的分析干眼症患者的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08年8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门诊的干眼症患者126例252眼,检查前均取得患者书面同意。通过检查视力、泪膜干涉仪检查、泪液分泌试验(STⅠ)、干眼症问卷调查,并在15min后用裂隙灯检查眼前节,进行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荧光素(FL)染色检查。采用Spearman秩相关研究分析干眼症症状与体征间的关系。结果干眼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视疲劳(85.7%)、干涩(75.4%)、视力波动(73.8%)、眼痒(65.9%)以及异物感(66.7%)。干眼症患者分泌物增多与STⅠ呈正相关(r=0.208,P=0.020),流泪症状与STⅠ结果呈正相关(r=0.311,P=0.000),眼痛与BUT呈负相关(r=-0.197,P=0.027),眼红与FL染色呈正相关(r=0.227,P=0.011),异物感与FL染色呈正相关(r=0.251,P=0.005)。其余干眼症症状与ST、BUT、FL染色无明显相关性(P〉0.05),所有干眼症症状均与泪膜干涉图像分级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干眼症患者症状复杂,干眼症症状与体征的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35.
目的:分析近视防控门诊7~14岁儿童干眼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21-12/2022-02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近视防控门诊的7~14岁儿童222例,收集纳入儿童的一般资料,通过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和Keratograph 5M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仪评估纳入儿童干眼患病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干眼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近视防控门诊儿童干眼的患病率为27.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过敏性结膜炎(OR=2.31,95%CI=1.12~4.78,P=0.02)、屈光不正(OR=5.57,95%CI=2.40~12.94,P<0.01)、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总时间>2h(OR=2.74,95%CI=1.11~6.78,P=0.03)、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打游戏时间>2h(OR=2.33,95%CI=1.12~4.84,P=0.02)、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h(OR=4.28,95%CI=2.02~9.07,P<0.01)、每天睡眠时间<8h(OR=3.23,95%CI=1.44~7.27,P=0.01)均是儿童干眼发生的危险因...  相似文献   
36.
应激性消化道黏膜损伤是严重创伤、感染、败血症、休克、烧伤、大手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梗阻性黄疸、心肺肝肾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疾病导致胃、十二指肠急性表浅性黏膜的充血、糜烂,较深的黏膜损伤。入住ICU24h内,重症患者消化道黏膜损伤的发生率为75%~100%,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25%,其中1%~5%为消化道大出血[1]。我们应用潘托拉唑联合蒙脱石与山莨菪碱(研究组)对应激性消化道黏膜损伤进行预防性治疗与单用潘托拉唑(对照组)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37.
刘琳  嵇霄雯  魏瑞华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10):1638-1641

DNA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修饰的重要形式,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DNA甲基化研究的迅速开展、检测技术的不断提升,DNA甲基化修饰已成为探究疾病发病机制及探寻新的治疗方案的重要方法; 眼科不同亚专业疾病在DNA甲基化的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突破,包括角膜上皮的修复、结膜上皮的细胞黏附与异常的基质重塑、眼组织纤维化与青光眼、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与细胞损伤、不同DNA甲基化水平与眼部肿瘤的关系等。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同眼科疾病DNA甲基化调控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述,为眼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筛查、诊断及预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究20~24岁成人和6~15岁儿童整体运动觉功能的性别差异。

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6名20~24岁的成人及227名6~15岁的儿童(按年龄分为5组:6~7岁,8~9岁,10~11岁,12~13岁和14~15岁)。整体运动觉功能应用随机点图法进行检测,包括具有相同运动方向(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随机点,其运动速度为1.0及5.0度/秒,本研究共检测4种情况下的整体运动觉功能。检查过程遵循“三下一上”的阶梯法心理物理学检查方法,被检者可以分辨具有相同运动方向的信号点的最小比例为整体运动觉阈值,每种情况下连续测量5次并取均值作为其最终阈值。应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探讨年龄及性别对整体运动觉功能的影响。

结果:信号点以1.0度/秒在垂直方向运动时,性别和年龄均可影响整体运动觉(性别:F=10.533, P=0.001; 年龄:F=8.599,P<0.001),成人女性及14~15岁女孩的整体运动觉阈值高于成人男性(P=0.013)及14~15岁男孩(P=0.030)。信号点以1.0度/秒在水平方向运动时,性别和年龄亦可影响整体运动觉(性别:F=12.073,P=0.001; 年龄:F=8.724,P<0.001),成人女性及14~15岁女孩的整体运动觉阈值高于成人男性(P=0.004)及14~15岁男孩(P=0.009)。信号点以5.0度/秒在垂直方向运动时,性别可影响整体运动觉(F=6.826,P=0.010),但是成人及儿童间无统计学差异(F=1.085,P=0.369),成人女性阈值高于成人男性(P=0.002)。信号点以5.0度/秒在水平方向运动时,性别和年龄对整体运动觉的影响与同速度垂直方向相似(性别:F=7.775,P=0.006; 年龄:F=1.794,P=0.114),成人女性及14~15岁女孩的整体运动觉阈值高于成人男性(P=0.001)及14~15岁男孩(P=0.017)。

结论:整体运动觉功能的性别差异仅存在于成人及大于14岁的儿童。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对圆锥角膜(KC)患者双眼的角膜地形图进行分析,对各量化参数进行特点评估.方法 临床病例研究.对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就诊符合诊断标准的KC患者63例(108只眼),使用Obscan Ⅱ角膜地形图仪检测双眼角膜,统计分析获得的数量指标,并与作为正常对照眼的64例中高度近视患者(64只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临床期KC组的最大角膜曲率值与最高角膜后表面高度、角膜最薄厚度、3 mm区域不规则值、5 mm区域不规则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临床期KC眼和亚临床期KC眼均具有较高后表面最大高度值、3 mm不规则值和5 mm不规则值及较低的角膜厚度.临床期KC组、亚临床期KC组及正常组角膜最薄点到角膜中心的平均距离分别为(0.76±0.42) mm、(0.66±0.38) mm和(0.61±0.29) mm.临床期KC组和亚临床期KC组角膜最薄点位置多数在颞下方,而正常组角膜最薄点位置多数位于1 mm圆环区域内.结论 Obscan Ⅱ角膜地形图仪可全面了解角膜前后表面形态,通过分析其量化参数指标,能够更早诊断圆锥角膜.  相似文献   
40.
韩丁  孙靖  李静  魏瑞华 《眼科学报》2021,(2):176-182
世界卫生组织及我国“健康中国”战略都将视觉健康管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多方位、全周期保障民众视觉健康,增强人们视觉保健的意识是我国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重点。而人才培养是行业发展的命脉与基石,因此眼视光人才教育的探索与建设又是重中之重。本文以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专业为例,就当今社会视觉健康管理的背景下,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眼视光教育、培养与时俱进的眼视光专业人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