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56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比较分析长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SCL)及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曲率及角膜内皮细胞形态之间的差别.方法 选取有角膜接触镜配戴适应证的屈光不正患者共172例(300眼),除屈光不正外无其他任何眼病.根据患者的主观要求及眼部情况分为SCL配戴组(59例102眼)和RGPCL配戴组(113例198眼).配戴方法均为日戴型连续配戴,即每日戴镜时间不少于6 h.随访时间为3年.分别于配戴前、配戴后6个月和3年进行检查,采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测量CC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形比例及变异系数,采用电脑验光仪测量角膜曲率.对两组戴镜前后的各参数进行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中央角膜厚度:戴镜后3年,SCL组CCT较戴镜前减少(27.1±0.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GPCL组CCT较戴镜前减少(3.1±2.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戴镜前和戴镜后6个月时C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戴镜后3年时RGPCL组CTT较SCL组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曲率:SCL组戴镜后各时间点水平曲率和垂直曲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GPCL组戴镜后各时间点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戴镜后3年RGPCL组角膜曲率较SCL组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SCL组和RGPCL组戴镜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戴镜前均有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戴镜后3年,SCL组和RGPCL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降低了(368.5±31.5)个/mm^2和(140.2±5.6)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角形比例和变异系数:SCL组戴镜后3年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GPCL组戴镜前后变化不明显;两组间比较,戴镜后3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配戴RGPCL对患者角膜形态及功能的影响较小,同长期配戴SCL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2.
托吡卡胺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散瞳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53.
不同类型髌骨骨折手术治疗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通过对髌骨骨折术后病例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不同类型的髌骨骨折最佳固定方法。方法髌骨骨折手术内固定364例,其中钢丝环扎78例,AO张力带固定110例,可吸收钉25例,Ni-Ti形状记忆合金聚髌器151例。根据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X线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对比分析术后疗效。结果364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年。发生各种并发症30例,其中钢丝环扎术后9例,张力带13例,可吸收钉3例,Ni-Ti形状记忆合金聚髌器5例。再手术10例,所有骨折均临床愈合。结论髌骨骨折应根据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方式,Ni-Ti形状记忆合金聚髌器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适用于各种类型髌骨骨折。  相似文献   
54.
原发性球结膜下出血是眼科常见外眼病,病人常无不适自觉症状,可自然吸收而痊愈,易反复发作,不易被临床医师所重视。现将我院2年眼科门诊接诊的705例原发性球结膜下出血病例(约占我院同期眼科门诊量2.6%)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5.
目的总结近视眼LASIK术后发生外伤性角膜瓣移位后经角膜瓣复位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发生外伤性角膜瓣移位的战士行角膜瓣复位术,在手术显微镜下去除角膜瓣及瓣下基质床上增生的上皮组织,使角膜瓣展平,配戴软性亲水角膜接触镜,包扎术眼。于术后1d、3d、1周、1、3、6个月随访。结果 1周后8例角膜瓣平整透明,4例角膜仍有轻度皱褶印痕,于术后6个月角膜恢复平整,无上皮植入,视力恢复至0.8~1.2。5例术前存在角膜瓣下上皮植入者,其中1例术后1个月再次行角膜瓣复位术,刮除层间植入上皮,病情稳定;另4例给予激素眼液非手术治疗,植入上皮趋于静止,无发展趋势。该5例术后6个月复查视力达0.6。结论外伤后角膜瓣皱褶出现时间越久越明显,越难以复原。及时正确地治疗,可以避免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6.
1972年始我院眼科采用无菌甘油脱水方法保存角膜材料,1995年正式成立眼库,并相应建立了规范化管理制度。(一)人员配备:眼科主任担任眼库主任,负责眼库行政管理;1名主攻方向为角膜病的副主任医师负责眼库的技术管理;1名经过眼库技术培训的医师兼任眼库技术员工作,主要负责角膜材料的鉴定和保存;1名主管护师负责眼库的登记工作,包括对外宣传等。供体取材则由眼科专科医师轮流负责。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钢板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32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使用钢板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通过对治疗效果评估及后续康复情况随访分析,以判断该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对本组32例患者均进行为期5~16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此期间仅2例患者未遵医嘱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X线显示32例骨折全部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9周,2例未进行康复治疗患者骨折愈合效果不及其余30例.所有病例未出现感染、损伤性骨化、骨不连、钢板、腕管综合征、缺血性骨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钢板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观察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黄斑下积液眼黄斑形态变化与视力预后的关系,探讨长期黄斑下积液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63例一次性手术成功的累积黄斑的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资料,共63只眼.根据手术后黄斑下积液时间分为无积液组,小于3个月的短期积液组,大于等于3个月的长期积液组.随访6~12个月.应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观察黄斑形态变化,测量手术后1个月中心凹黄斑下积液高度及中心凹外核层(ONL)厚度,评估黄斑形态变化与手术后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的关系,探讨手术后长期黄斑下积液的影响因素.结果 手术后存在黄斑形态异常45只眼,占71.42%.黄斑下积液32只眼,占50.79%.其中,长期积液21只眼.光感受器外节(OS)不规则23只眼.内外节连接(IS/OS)缺损21只眼,其中,IS/OS和外界膜(ELM)同时缺损14只眼.OS不规则在长期积液组明显高于短期积液组(x2=5.788,P=0.035),IS/OS缺损及IS/OS和ELM同时缺损发生的比例在长期积液组也高于短期积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44、0.375,P=0.472、0.403).单因素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手术前视力、视网膜脱离时间与手术后视力显著相关(r=0.611、-0.374,P=0.007、0.037).长期积液组、短期积液组和无黄斑下积液组患眼的手术后logMAR视力分别为0.53±0.41、0.42±0.31、0.27±0.26,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8.640,P=0.049).OS不规则,IS/OS缺损均与手术后视力不相关(r=0.331、0.320,P=0.073、0.102),但OS不规则与IS/OS缺损之间关系密切(r=0.388,P=0.027).IS/OS缺损合并ELM缺损眼手术后视力明显低于其他患眼(U=29.920,P=0.036).手术方式与是否有手术后黄斑下积液残留显著相关(r=0.477,P<0.001).手术前视网膜脱离时间及手术后1个月黄斑下积液高度是影响黄斑下积液吸收的因素(r=0.354、0.375,P=0.047、0.039).结论 手术后光感受器受损几率随黄斑下积液时间延长而明显升高,IS/OS合并ELM的损害预示着更差的视力预后.病程、手术方式、手术后1个月黄斑下积液高度是影响手术后黄斑下积液时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9.
为探讨LASEK术后角膜上皮瓣活性雾状角膜混浊(haze)发生的影响,前瞻性选取50例(100眼)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患者术前等效球镜值(spherical equivalent,SE)为-1.37D~-6.00D,平均-4.09±2.12D;术眼按度数分为A、B两个组,轻度近视(<-3.00D)40眼为A组,中度近视60眼(-3.00D~-6.00D)为B组。按照乙醇作用时间不同,将A组再分为A_1(15s)、A_2(25s)组各20眼;将B组再分为B_1(15s)、B_2(25s)组各30眼。随访12个月,观察并分别比较不同乙醇作用时间组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visual acuity,UCVA)、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及haze程度。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UCVA,A_1组明显高于A_2组,B_1组明显高于B_2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角膜荧光素染色比较,A_2组评分高于A_1组,B_2组评分高于B_1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比较,A_1组比A_2组恢复快,B_1组比B_2组恢复快,差异有显著统...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多波长氪激光治疗高危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方法应用多波长氪激光对58例(102眼)患者进行治疗后,随访6~24个月,检查视力、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记录眼底新生血管、黄斑水肿及玻璃体积血等情况。结果视力提高15只眼(14.7%),视力无变化64只眼(62.7%),视力下降23只眼(22.6%);新生血管消退显效者50只眼(49.1%),有效39只眼(38.2%),无效13只眼(12.7%)。对于部分新生血管未能消退或出现新生血管增多者进行补充激光光凝,其中5眼虽经多次光凝治疗,最终仍行玻璃体切除手术;黄斑水肿72只眼治疗后水肿明显消退和消失者50只眼(69.5%),无明显改变者16只眼(22.2%),黄斑水肿加重者6只眼(8.3%)。结论绝大多数高危PDR患者经多波长氪激光治疗可以稳定现有视力,少部分患者PDR仍然持续存在,最终需要进行玻璃体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