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39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59篇
口腔科学   24篇
临床医学   131篇
内科学   68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193篇
预防医学   58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80篇
  1篇
中国医学   89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01.
杨雪  高采平  张颖慧  雷蕾 《四川医学》2020,41(11):1147-1151
目的比较嗜酸乳杆菌联合与非联合优化四联方案治疗难治性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Hp根除失败2次的Hp阳性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患者280例,随机分为4组:A组(AFRB)阿莫西林1000 mg+呋喃唑酮100 mg+雷贝拉唑10 mg+胶体果胶铋200 mg,2次/d,疗程14 d; B组(LAFRB)嗜酸乳杆菌500 mg,3次/d,14 d后以相同剂量+阿莫西林1000 mg+呋喃唑酮100 mg+雷贝拉唑10 mg+胶体果胶铋200 mg,2次/d,联合治疗14 d; C组(TFRB)四环素750 mg+呋喃唑酮100 mg+雷贝拉唑10 mg+胶体果胶铋200 mg,2次/d,疗程14 d; D组(LTFRB)嗜酸乳杆菌500mg,3次/d,14 d后以相同剂量+四环素750 mg+呋喃唑酮100 mg+雷贝拉唑10 mg+胶体果胶铋200 mg,2次/d,联合治疗14 d。治疗结束停药4周后行14C尿素呼气试验确定Hp根除情况。对Hp根除率进行意向性分析(ITT)和符合方案分析(PP)。治疗前后对4组患者的症状进行DSSI评分。分析4组方案的疗效、安全性及成本-效果。结果 4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ITT 84. 29%、88. 57%、82. 86%、91. 43%和PP 88. 06%、91. 18%、89. 23%、95. 52%。4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 57%、5. 71%、24. 29%、8. 57%。4组的症状改善有效率分别为:38. 81%,55. 88%,35. 38%,49. 25%。成本-效果比(C/E) C组90%),不良反应率低,成本效益适中,适宜临床推广治疗难治性幽门螺杆菌。  相似文献   
802.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n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换生长因子-β1(TGF-β1)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普通喂养组(ND组)、高脂饮食组(HFD组)、高脂饮食长效人胰升糖素样肽(GLP-1)干预组(GLP-1组),喂养至16周末时处死全部大鼠,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TGF-β1、TNF-α、血清及肝组织匀浆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肝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AD)。结果体质量、肝指数及血清ALT、TG、TC、TGF-β1,HFD组明显高于ND组和GLP-1组(P0.05),ND组与GLP-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及肝组织匀浆中TG、TC、SOD、MDA、TNF-αHFD组均高于ND组和GLP-1组(P0.05),GLP-1组与ND组比较均稍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LP-1能减轻NAFLD的脂肪变性,降低TNF-α及TGF-β1含量,改善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提示使用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等药物可作为治疗NAFLD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03.
目的 探讨双维分级管理对中晚期乳腺癌病人的尊严水平、生命态度及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中晚期乳腺癌病人12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病人,对照组根据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护理,观察组在分级护理基础上根据马斯洛人类需要层级理论进行双维分级管理及护理。在进行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病人的尊严水平、生命态度及生活质量指标等情况。结果 在对124例中晚期乳腺癌病人进行干预的过程中,观察组中途退出2例病人,对照组中途退出3例病人,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病例数为119例,其中观察组60例、对照组59例。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病人尊严感得分(43.18±4.90)分与对照组(48.55±4.21)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1,P<0.05);观察组病人自然接受评分(18.74±3.21)分与对照组(15.44±2.54)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P<0.05);观察组病人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指标(63.77±8.14)分与对照组(58.42±7.30)分比...  相似文献   
804.
为研究口腔扁平苔藓(OLP)与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关系.作者采用聚合酶链(PCR)技术,对22例OLP中的HPV低危型──11型以及高危型—16型DNA分别进行了检测,并以10例正常口腔粘膜(NOM)作为对照。结果表明:PCR是检测OLP中HPV较为理想的方法。OLP中的HPV与NOM相比较,11型相对升高。OLP各临床分型中,网纹型的HPV阳性百分比最高,该型的病程迁延.治疗后易复发,可能与HPV的潜伏和感染有关,4例糜烂型,即有2例含有HPV16,提示糜烂型与癌变的关系。HPV在NOM中的存在。表明HPV可以无症状或以潜伏的形式存在于口腔粘膜。  相似文献   
805.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 分析针刺实验文献中针刺对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1978年1月-2015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万方科技数据库有关针刺动物实验的文献,筛选出与针刺对脑缺血动物模型基因蛋白表达影响相关的文献,人工提取文献中的穴位和基因蛋白指标,规范化处理后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计算分析并可视化展示.结果 获得符合研究范围的文献350篇;获得穴位79个,频次最高为百会;获得基因蛋白180个,频次最高为BCL2;关联规则计算得最常用组穴为足三里、曲池;复杂网络计算得与脑缺血损伤或康复机制关系较密切的基因/蛋白为热休克蛋白70、BCL2、CASP3、BCL2相关X蛋白.结论 针刺穴位可通过多条途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穴位选择主要以督脉和阳明经的穴位为主.  相似文献   
806.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残余心肌缺血(RI)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存在RI的823例患者均在CAG前后2周内行心电图(ECG)、运动试验(ET)、同位素心肌扫描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进行平均1年的随访。按文献报道方法将临床常用7种检查的26个指标与CAG的4个指标作变量逐一量化评分,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逐步判别和判别分析。结果 ①心肌梗死(MI)后心绞痛、静息心电图ST段下移、次极量运动试验阳性、同位素可逆行心肌灌注缺损及cAG有多支病变、次全闭塞者提示心脏事件发生率极高,证实对RI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②RI程度对预测MI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结论 ECG或ET示ST段下移明显、冠脉三支病变,侧支循环差者为RI的特征表现,应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807.
一、对象与方法   1999年 4月至 2 0 0 2年 2月住院的老年冠心病患者 2 6例 ,男性 17例 ,女 9例 ,年龄 6 0~ 78岁 ,平均 (6 5 2± 2 9)岁。 12例为稳定性心绞痛 ,14例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共 2 8处靶血管病变 ,前降支 16处 ,回旋支 5处 ,右冠脉 6处 ,左主干 1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血栓存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严重弥漫性 3支病变、慢性阻塞性病变除外。  用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直径减少≥ 70 %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再狭窄 :成功扩张的血管随访造影时原处重新狭窄增加≥ 5 0 %。钙化病变的诊断 :冠状动脉钙化可在透视时看…  相似文献   
808.
目的 研究艾滋病(AIDS)患者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5年6月~2011年5月在我科门诊应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100例,平均抗病毒治疗时间(40.78±20.09)个月,HAART方案分别为AZT+ 3TC+ NVP、AZT+ 3TC+ EFV、D4T+ 3TC+ NVP和D4T+ 3TC+ EFV4种,其中D4T+ 3TC+ NVP方案组中体重>60 kg者,D4T的剂量为每次40 mg,每日2次;体重<60 kg者,D4T的剂量为每次30 mg,每日2次.对4组患者治疗前后CD4淋巴细胞计数、空腹血脂(包括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比较.结果 HAART后,CD4淋巴细胞计数均升高,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上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正常,AZT方案组与D4T方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4T +3TC+ NVP方案组中,体重>60kg、D4T的剂量为每次40 mg与体重<60 kg、D4T的剂量为每次30 m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吸毒与性传播所致艾滋病感染,对血脂无明显影响.结论 HAART治疗对5组患者均有效,以D4T为主的HAART治疗方案可引起血脂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809.
静脉药物集中配置和管理 ,是我国医院管理的一项新举措。由于配置流程的连续性、配置环境的特殊性、配置医嘱的复杂性和配置服务的协作性等要求 ,给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考。在质量控制中制定严密的查对制度 ,填写药物配置质量跟踪表 ,实施逆向服务反馈等措施 ,可有效保证药物配置的质量  相似文献   
810.
目的分析中老年男性人群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后消化道黏膜损伤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选取2000年1月-2014年12月于该院行胃镜检查的长期口服阿司匹林(≥3年)的287例中老年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胃镜随访结果,分析不同随访过程中消化道黏膜损伤数目、严重程度、病变类型及发病部位的变化趋势。结果全部患者平均胃镜随访5.8年,平均每例患者行胃镜随访8.8次。随访中共检出5 008处消化道黏膜损伤,平均每次胃镜检出1.98处。随访第1年的消化道黏膜损伤数目及改良Lanza评分明显高于初次检查(P0.05),第3、5和10年的损伤数目及改良Lanza评分均明显低于初次检查(P0.05)。在随访的各个时期,消化道黏膜糜烂的检出数目明显多于点状出血与溃疡(P0.05),点状出血的检出数目明显多于溃疡(P0.05)。胃窦及胃体处消化道黏膜损伤的检出数目明显高于其他各部位(均P0.05)。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患者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感染者(P0.05)。结论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的中老年男性人群容易在第1年出现消化道黏膜损伤,之后损伤数目及程度均呈现平缓下降的趋势,糜烂是最常见的损伤类型,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胃窦及胃体,Hp感染可增加消化性溃疡及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