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浅谈肝硬化的辨证选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认为,肝硬化的病机主要有气滞湿阻,寒湿困脾,湿热蕴结,肝脾血瘀,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证型。我们根据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药以祛之,食以随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幼年类风湿关节炎(JRA)血清对成熟小鼠树突状细胞(DCs)白三烯B4(LTB4)及其受体2(BLT2)信号通路(LTB4-BLT2)的影响.方法 分离正常小鼠骨髓细胞,体外用细胞因子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mIL-4),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因子(rmGM-CSF)]诱导、分化培养成幼稚DCs,细菌脂多糖(LPS)刺激其成熟.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术对其进行鉴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培养上清、正常血清组、JRA活动期血清组和BLT2阻断剂(LY255283)作用组中LTB4含量;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成熟DCs BLT2的定位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其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血清组、JRA活动期血清组和BLT2阻断剂作用于成熟DCs 18 h后BLT2的表达.结果 成熟DCs存在LTB4-BLT2信号通路表达;DCs不仅存在BLT2的基因mRNA表达,而且存在蛋白表达,蛋白表达于DCs细胞膜和胞质,以胞质细胞器表达最强;正常血清组、JRA活动期血清组、BLT2阻断剂组作用于成熟DC 18 h前后LTB4含量分别为(17±3)pg/ml、(82±20)pg/ml、(82±20)pg/ml和(24±6)pg/ml、(115±20)pg/ml、(91±11)pg/ml,JRA活动期血清组与正常血清组比较LTB4含量明显增高(P<0.01),BLT2阻断剂组与JRA活动期血清组比较LTB4含量下降(P<0.05).同时,正常血清组、JRA活动期血清组和BLT2阻断剂组DCs BLT2表达分别为27.7±2.9、46.3±8.7和30.3±5.5,JRA活动期血清组与正常血清组比较,BLT2表达明显增强(P<0.05);当JRA活动期血清中加入BLT2阻断剂后,与JRA活动期血清组比较BLT2表达则下降(P<0.05).结论 DCs可能通过其BLT2与自分泌和(或)外在的:LTB4建立LTB4-BLT2炎症信号通路联系,该信号通路增强可能参与了JRA的发生及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恢复和水通道蛋白-4(AQP-4)的影响,探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SCI的可能机制。 方法选取正常成年SD大鼠9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SCI组、药物组,每组30只。SCI组和药物组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大鼠SCI模型,假手术组只行椎板切除术,不打击脊髓,药物组术后经腹腔注射参芎葡萄糖30ml/kg,每日1次,假手术组和SCI组术后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d、3d、7d、14d、21d,分别取6只大鼠进行Tarlov评分,观察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SCI后病理改变,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及免疫印迹法观察SCI后不同时段AQP-4的表达情况。 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Tarlov评分变化不明显(P&rt;0.05),SCI组和药物组术后Tarlov评分明显下降。随着时间延长,SCI组和药物组大鼠后肢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且药物组术后3d、7d、14d、21d Tarlov评分较SCI组显著改善(P<0.05)。术后21d,药物组大鼠病理改变较轻,残留神经元较SCI组多,尚可见核仁。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比较,SCI组、药物组各时间点AQP-4表达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CI组同时间点比较,药物组各时间点AQP-4表达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Tarlov评分与AQP-4蛋白表达水平在术后3d(r=-0.523,P=0.003)、7d(r=-0.437,P=0.016)、14d(r=-0.417,P=0.022)、21d(r=-0.377,P=0.040)呈负相关。 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能有效促进SCI后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SCI区AQP-4表达,阻止脊髓水肿发展,进而减轻继发性SCI症状。  相似文献   
34.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是常见的、致死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 ,因此 ,早期治疗、联合用药、延缓病情发展、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 ,自1999年 3月~ 2 0 0 1年 1月 ,采取选择性 β1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依那普利联合应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3 6例 ,并与单用依那普利3 6例进行比较 ,以观察美托洛尔和依那普利联合应用对CHF患者心率、血压和左室功能的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选择慢性CHF患者 72例 ,全部经临床、X线、心电图和超声心动…  相似文献   
35.
<正>湖北名医朱祥麟先生乃湖北鄂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曾被聘为湖北中医学院内科兼职教授。其出身五代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后从名师。执医40余年,勤求古训,博采百家,重视临床,标立新说,故而蜚声荆楚,盛名远播。我与朱先生交往多年,曾有诗文酬赠。终于今年得以相逢,甚为欣慰。其大著《医学发微》最近由陕西科技出版社以"当代中医名家文集丛书"出版发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肝康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患者21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8例,对照1组70例,对照2组39例.治疗组用α干扰素联合肝康丸治疗,对照1组单用干扰素治疗,对照2组单用肝康丸治疗.各组均常规应用保肝药,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ALT、TBiL)、HBV血清标志物、HBVDNA变化.结果:3组患者血清ALT均有较高的复常率,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治疗时间延长,各组患者血清HBVDNA的阴转率及HBeAg/抗-HBe转换率均逐渐升高,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结论:干扰素联合肝康丸能提高乙肝患者血清HBeAg/抗HBe的转换率和HBVDNA的阴转率.  相似文献   
37.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以六经辨证治疗黄疸,《内经》已开其源.《灵枢·经脉》记载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皆可发生黄疸病证.  相似文献   
38.
高脂诱导性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与TNF-α及FFAs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正常大鼠在高脂饮食诱导下形成肥胖后的胰岛素敏感性及其TNF-α、FFAs的变化。方法9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正常饲养组(NC熏n=8)和高脂饲养组(HF熏n=8)。喂养10周,比较两组大鼠体重、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及TNF-α、FFAs等的变化。结果经10周高脂喂养,HF组与NC组比较,体重和内脏脂肪组织显著增加(HF组大鼠体重较NC组增加了11.4%,P<0.05;HF组大鼠内脏脂肪组织较NC组增加了20.7%,P<0.01),并出现胰岛素抵抗(HOMA-IR:HF组为8.88±4.25,NC组为3.92±2.26熏P<0.05),空腹FFAs和TNF-α水平显著上升,较NC组分别增加了80.8%(P<0.05)和58.4%(P<0.05),但两组空腹血糖差异无显著性(HF组为7.89±1.46mmol/L,NC组为8.70±1.59mmol/L熏P>0.05)。结论高脂饮食可诱导大鼠肥胖伴胰岛素抵抗,其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可能与TNFα、FFAs水平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39.
肝癖又名肝痞,多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浊、瘀积于肝引起以胁胀或痛,右胁下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酒精性及非酒精性原因引起的肝内脂肪蓄积过多的病理状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肝病工作组脂肪肝分组于2006年将脂肪肝称为"肝癖"病,包括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我院肝病科(国家级中医重点肝病专科建设单位)多年来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总结名老中医治疗肝癖经验,结合临床实践,研制出消脂复肝丸,自2003年以来治疗肝癖病12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0.
目的分析脊柱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对Smad信号通路、凝血及感染指标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行脊柱内固定术的脊柱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34例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患者为病例组,54例术后未发生感染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Smad信号通路、凝血及感染指标,分析Smad通路、凝血及感染指标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关系及其对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病例组术前与术后3 d的Smad1、Smad2、Smad3、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差值,术前与术后3 d纤维蛋白原(Fib)差值,术前与术后3 d体温、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水平、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差值高于对照组,术前与术后3 d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I)差值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 Smad2、术前与术后3 d PAI-I差值、术后3 d CRP均是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后3 d Smad2曲线下面积(AUC)高于术前与术后3 d PAI-I差值、术后3 d CRP(P<0.001);以0.45ng/L为cut-off,其敏感度、特异度为91.18%、79.63%。结论脊柱内固定术患者术后3 d Smad2、术前与术后3 d PAI-I差值、术后3 d CRP水平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存在密切关联,可作为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