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3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91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138篇
口腔科学   49篇
临床医学   232篇
内科学   165篇
皮肤病学   22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6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70篇
综合类   699篇
预防医学   339篇
眼科学   58篇
药学   284篇
  2篇
中国医学   312篇
肿瘤学   5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64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6篇
  1963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本文从Freeman的生理学实验和仿真实验的结果出发,综合了Freeman和Tsuda对生物神经网络中混沌动力学的解释,从信息流动的角度论述了在生物神经网络中混沌存在的必要性和引入混沌机制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所具有的信息处理的潜力,指出认知系统对外界输入的反应是其动力学行为性质的改变而不仅是静态的数值输出.并认为具有混沌动力学性质的神经网络应同时具有模式分类器和解释器的双重作用.这一结合来自于系统的混沌动力性质.描述了混沌在模式识别中的作用,指出了其相对ART等传统神经网络模型的一些优势.部分结论在仿真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52.
为了实现医学可视化的网络应用,提出一种基于小波描述子的表面渲染数据渐进传输方法.首先针对用于表面重建的序列平面轮廓为周期序列的特点,提出数字轮廓小波描述子的概念.基于小波描述子进行渐进传输的基本思想是,在发送端将轮廓采用小波描述子表示,然后对这些小波描述子系数序列渐进发送.在接收端,利用陆续收到的描述子系数序列重构轮廓,进行表面重建与渲染,重建精度和渲染效果随着不断收到‘细节'部分数据而得到改善并最终达到发送端的效果.该方法可以在数据无损传输的情况下,降低对传输网络带宽的要求,文中实验研究表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3.
目的了解正常成人T亚群Ⅰ、Ⅱ型细胞比例,并比较以CD3+CD4双标记法和以CD3+CD8双标记方法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全血以PMA和伊能霉素刺激培养4h,以三色标记法流式检测T亚群Ⅰ、Ⅱ型细胞因子阳性细胞的比例。结果CD3、CD8、CD4抗原在刺激后明显下调,但是不影响T亚群比例值。以CD3+CD8双标记法检测了23例正常成人,n1和Tcl细胞在CD3^+淋巴细胞中的比例分别为2.6%(0%-23.8%)和2.2%(0%-23.3%)。Th2和Tc2细胞占CD3^+淋巴细胞2.8%(0.7%-13.3%)和1.6%(0%-5.1%)。以CD3+CD4双标记法检测了12例正常成人,Th1和Tc1细胞占CD^+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4.8%(0%-15.6%)和1.8%(0.3%-18.6%),Trh2和Tc2细胞占CD3^+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6%(0%-6.5%)和1.2%(0%-10.6%),均与以CD3+CD8标记检测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以CD3-FTTC和CD8-PerCP双标记法检测了17例正常人的IL-2表达,IL-2阳性的CD4^+T细胞占CD3+淋巴细胞的比例为3.7%(0%-30.0%),高于CD8^+IL-2^+T细胞在CD3^+淋巴细胞中的比例0%(0%-1.7%),P=0.005。结论可以建立有效的流式检测正常人T亚群Ⅰ、Ⅱ型细胞比例方法。以CD3+CD4双标记或以CD3+CD8双标记检测分析T亚群的Ⅰ、Ⅱ型细胞比例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药物(含氮二膦酸盐联合IL-2,N-BP/IL-2)诱导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增殖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103例肿瘤患者和43例健康人外周血总T细胞绝对值、御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测定患者外周血经药物体外刺激后御细胞增殖指数和用药前后患者外周血总T细胞、γδT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结果肿瘤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总T细胞绝对值、御细胞绝对值和御细胞相对值的中位数,分别为1306细胞/μl和1522细胞/μlP=0.003),64细胞/μl和162细胞/μl(P〈0.001),5%和11%(P〈0.001)。24例经药物体外扩增试验阳性的肿瘤患者治疗前后体内外周血总T细胞绝对值、γδT细胞绝对值和御细胞相对值的中位数,分别为1283细胞/μl和1552细胞/μl(P=0.001),54细胞/μl和107细胞/μl(P〈0.001),6%和8%(P=0.008)。全部肿瘤患者中外周血γδT细胞对药物体外诱导增殖反应阳性患者的百分率为68.9%。结论肿瘤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健康人。不同肿瘤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对药物刺激增殖的反应性不同。N-PB/IL-2在体内有显著增加御细胞数量的药理作用。体外增殖试验可作为N-PB/IL-2治疗患者的参考。  相似文献   
55.
看过2005年第六届CCTV电视模特大赛的人,一定不会忘记获得“最佳上镜奖”的85号选手孟爽,不会忘记她的清纯可爱。不会忘记她的甜美笑容。这个在T型台上。无论是走路、说话还是微笑。都散发着一种神秘亲和力的美丽女孩。在T型台下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  相似文献   
56.
荧光钙离子指示剂在活细胞钙利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胞钙的转运和利用及其与某些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是当前生理功能微观研究中的重点之一。是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研究中的前沿课题。应用荧光钙离子指示剂研究单个活细胞中钙的变化是近年兴起的一门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刊特请加拿大McMaster大学教授关超然博士撰写此文并译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7.
1980年Zimmermann报告了电场诱导细胞融合的新技术。它主要包括两个电过程:一是以电介质电泳使细胞形成“串珠”,达到细胞紧密接触;二是以瞬间直流高压电脉冲使细胞发生可逆电穿孔,相邻细胞的细胞质沟通,达到细胞融合。由于这一技术具有可使差异较大的细胞发生融合,在显微镜下能观察融合过程,物理刺激对细胞无毒性,融合率较PEG法高等优点。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现已在植物细胞,动物细胞,菌细胞,以及脂质体、质粒与细胞的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应用研究。我们用这一技术建立鼠B淋巴细胞杂  相似文献   
58.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引起多种疾病,血液透析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暴发事件在多个国家都有报道,主要原因在于感染预防与控制出现了漏洞。回顾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暴发事件的文献并结合国内外影响较大的相关管理文件进行分析,有助于更科学地防控丙型肝炎病毒在血液透析室内的传播,将其感染暴发的风险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对于处于常规治疗中的心肌梗死后的心 律失常的作用。方法:冠心病陈旧心肌梗死病例(OMI),共29对(58例);男性27对,女性2对;配对主要条件:性别、年龄、梗死部位、梗死后时间、高血压病史及分级;糖尿病史;采用病例配对、随机进入试验、交叉、单盲的试验设计;结果分析采用方差分析(ANOV/F检验)。结果:综合交叉试验结果,Trimetazidine处理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低于对照组(F=4.20,P<0.05);对于清醒时间段即活动时间段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分析显示:Trimetazidine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F=5.87,P<0.05);对于Lown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单独分析,也显示出其较明显的抑制作用(F=7.61,P≈0.01);对于OMI后LVEF≤40%患者组的室性心律失常,Trimetazidine也表现出明确的抑制作用(F=5.43,P<0.05)。结论:对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所伴发的室性心律失常,除基础药物的处理外,应用曲美他嗪可对其产生显著地抑制作用,并减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改善缺血心肌的能量代谢可能是此作用的主要基础。  相似文献   
60.
原位杂交法检测肝组织中输血传播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对称和不对称PCR法 ,以地高辛素标记双链和单链探针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了 56例肝组织中输血传播病毒 (TTV)核酸 ,以探讨TTV的致病性。发现 51例非甲~非庚型肝炎肝组织中TTV总检出率为 2 7.5% ( 1 4 /51 ) ;5例非肝炎肝组织杂交阴性。TTVDNA主要定位于肝细胞核内 ,受染肝细胞见于急性、慢性和重症肝炎的肝组织。双链探针杂交结果与单链探针检测病毒基因链的结果一致 ,2例 ( 2 /6)例组织TTV基因链与互补链同时存在。提示TTV是导致肝炎的一种新病原 ,并且在肝脏内有复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