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66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4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了解2009至2010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除流感病毒外的其他几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 方法 设计并建立检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A/B亚型,副流感病毒(PIV)1、2、3型,腺病毒(ADV)和人博卡病毒(HBoV)在内的多重实时荧光PCR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阴性的咽拭子标本进行上述呼吸道病毒的核酸检测。 结果 新建立的多重RT-PCR方法最低可检测的目标基因含量为10~300拷贝数,未见与其他非目标病毒的交叉反应。本研究共检测标本849份,病毒检测总阳性率为39.0%(331份),5岁以下占87.6%(290/331份)。各病毒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RSV-A亚型1.4%(12份),RSV-B亚型8.4%(71份),PIV-1型8.2%(70份),PIV-2型0.5%(4份),PIV-3型3.9%(33份),ADV 13.9%(118份),HBoV 2.7%(23份)。 RSV检出以B亚型为主(85.5%),流行高峰在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PIV检出以PIV-1型及PIV-3型为主,PIV-1型的流行高峰在2009年7月至2009年10月,PIV-2型及PIV-3型的流行高峰在2009年6~9月。ADV病毒在研究期间均有较高检出率(平均为13.9%),HBoV的流行高峰在2009年9~12月。 结论 除流感病毒外,ADV、RSV-B及PIV可能也是2009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引起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比较以往的资料可见各病原在2009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的流行季节性及检出率基本未受到新型流感病毒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目的对一种流感病毒快速检测方法在儿童流感样病例病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采集流感样病例患儿咽拭子标本350例,使用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QuickNaviTM-Flu,胶乳免疫层析法)进行抗原检测,并与病毒分离法进行比较。对于抗原检测和病毒分离法结果不相符的标本采用RT-PCR验证。结果 QuickNaviTM-Flu抗原快速检测流感病毒的结果与病毒分离法的一致性好,其检测甲型流感病毒的敏感度为89.9%,特异度为94.4%。经RT-PCR验证,14例抗原检测与病毒分离法结果不相符样本中13例结果为阳性(与抗原检测一致),使得该抗原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升至91.0%和99.6%。抗原检测乙型流感病毒经RT-PCR验证前后的结果一致,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和100%。该方法检测出的阳性标本中包括了甲3型、乙型(Victoria和Yamagata系)流感病毒和新发的2009甲型H1N1,并与常见的呼吸道病毒之间无交叉反应。结论 QuickNaviTM-Flu作为流感病毒抗原检测的试剂盒,可一次同时检测出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耗时短,操作简便,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适用于流感样病例病原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73.
目的对经实验室确诊的麻疹病例进行分析,探讨麻疹疫苗接种对儿童麻疹临床发病特点的影响,以及婴儿麻疹和儿童麻疹发病特点的差异,以帮助麻疹的早期诊断。方法采集2002至2010年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隔离门诊和住院期间经RT-PCR或ELISA法确诊的麻疹患儿临床资料。采用ELISA方法检测麻疹病毒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咽拭子和尿液标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麻疹病毒N基因片段。根据是否接种麻疹疫苗分为接种麻疹疫苗组和未接种麻疹疫苗组。结果①207例经病原学确诊的麻疹患儿进入分析,其中男123例,女84例。年龄0~15岁,其中〈8月龄(未达到初免年龄)69例(33.3%),~1岁45例(21.7%)。未接种麻疹疫苗组154例(≤1岁亚组97例,〉1岁亚组57例),接种麻疹疫苗组53例。②接种麻疹疫苗组本市户籍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未接种麻疹疫苗组。两组的发病高峰均在4月份。有明确麻疹患者接触史患儿在未接种麻疹疫苗组为15.4%(24/154例),接种麻疹疫苗组为16.9%(9/53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接种麻疹疫苗组麻疹黏膜斑和咳嗽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接种麻疹疫苗组,余伴随症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未接种麻疹疫苗组〉1岁亚组眼部症状发生率高于≤1岁亚组,余临床表现两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麻疹发病年龄趋低龄化,同时临床表现更加不典型;麻疹患儿以未达到麻疹疫苗接种年龄的婴儿或漏种麻疹疫苗的流动人口为主,提示加强适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和对流动人口易感儿童查漏补种,对降低麻疹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4.
2009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北京儿童的流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北京地区儿童中流感流行的情况.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国家流感中心推荐的分型方法,对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因流感样症状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患儿的咽拭子标本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09年6月1日至2010年2月28日期间共检测了4363份咽拭子标本,其中623例为甲型H1N1阳性,阳性率为14.3%,657例为其他甲型流感病毒阳性(15.1%),所有甲型流感病毒的总阳性率为29.3%.623例中有23例为危重症病例(占阳性患者的3.7%),其中5例死亡.618例信息完整的甲型H1N1病例中,患儿年龄为14天~16岁,性别比例为男比女为1.3:1.1~3岁儿童占25.2%,3~6岁学龄前儿童和6~12岁学龄儿童所占比例相近,各约占30%.在监测期间,仅呈现了一个甲型H1N1的流行波.2009年11月达到最高峰,随后减弱,2010年2月快速下降至2.7%.对监测期间每周20~30份临床标本同时进行季节性流感的监测显示,季节性H3N2、甲型H1N1和乙型流感交替流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在甲型H1N1流行趋势减缓后逐渐流行成为流行优势株.结论 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北京地区儿童中出现甲型H1N1的流行,主要累及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季节性流感和RSV与甲型H1N1交替流行.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分析我国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地方株SH蛋白基因的遗传特点、变异特征。方法 :从本室保存的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流行特征的呼吸道合胞病毒地方株中抽取 7株 ,分别用RT PCR扩增其SH蛋白基因并克隆到PTZ18R载体中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我国RSV地方株间SH蛋白基因相比较变异的部位及形式很相似 ,地方株间核苷酸全序列的同源性为 97.0 %~ 10 0 %。结论 :RSV在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流行特征与SH蛋白基因的变异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6.
6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 6岁以下儿童中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ALRI)患儿的病毒感染状况 ;探讨人类偏肺病毒 (hMPV)感染在儿童ALRI中的作用及所致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  (1)采集 2 0 0 1年 2月至 2 0 0 3年 3月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 4 4 6例年龄 1个月至 5岁的ALRI住院患儿的鼻咽分泌物 ,同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 (IFA)及病毒分离方法进行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 (hRSV)、流感病毒 (甲、乙型 )、副流感病毒 (Ⅰ、Ⅱ、Ⅲ型 )及腺病毒等 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病原检测。 (2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对 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3月住我院内科的ALRI患儿中经 7种呼吸道常见病毒病原检测阴性的 2 16份鼻咽洗液 ,进行了hMPV基因检测 ,并分析hMP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 4 4 6例患儿中 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总阳性例数为 2 0 9例 (46 86 % ) ,hRSV阳性者最多为 16 3例 (36 5 5 % )。 (2 )在 2 16份上述 7种呼吸道病原检测阴性的标本中 6 9份测到hMPV阳性扩增产物 (31 9% ) ,占同期送检标本的 19 17%。结论  (1)hRSV是北京地区冬春季节婴幼儿ALRI的主要病原。 (2 )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3月我院ALRI住院患儿中有 19 17%与hMP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77.
目的分析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与鼻咽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的关系,探讨呼吸道病毒感染对过敏及喘息发生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2—2004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就诊的呼吸道疾病婴幼儿223例,包括肺炎组82例,毛细支气管炎组65例,反复喘息组76例。取患儿鼻咽分泌物,分离培养RSV等7种较常见病毒,并检测嗜酸性粒细胞,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3组间病毒检测阳性率不同(P<0.05),RSV检测阳性率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3组患儿鼻咽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不同(P=0.000),反复喘息组高于毛细支气管组及肺炎组(均P<0.01)。 结论RSV是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反复喘息和肺炎的主要病原。RSV等病毒感染并不促使过敏的发生。  相似文献   
78.
356例儿童支气管哮喘5年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农村地区儿童哮喘的转归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建立住院或门诊就医的哮喘患儿档案,对356例随访档案进行整理,分析哮喘与多因素的关系.结果 哮喘停止发作2年以上239例,占67.1%;5年仍在发作的117例,占32.9%.发病诱因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多.停止发作的相关因素中,下呼吸道感染所诱发的哮喘缓解率最高,达81.3%;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诱发占第2位,达68.5%;有过敏性鼻炎、湿疹等特应件疾病所诱发的最低,为32.8%;长期规范化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在缓解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后仍在发作的患儿中,个人为特应质、父母有哮喘史和嗜酸性细胞(EOS)升高是哮喘持续发作的主要相关性因素(P<0.01).结论 感染性哮喘症状持续至学龄期多数可缓解;哮喘长期发作的主要危险指标为父母有哮喘病史、个人为特应质者.  相似文献   
79.
兰州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的分型特点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张春芳  金玉  张又  钱渊 《中华儿科杂志》2002,40(7):409-412,I002
目的 调查研究兰州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三种方法对2000年1-2月、10-12月,2001年1-3月在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部收集的11 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病原检测,并用核酸杂交方法对轮状病毒阳性标本进行分型。结果 三种方法检测轮状病毒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61%(ELISA)、58%(PAGE)、58.8%(RT-PCR),轮状病毒核酸的电泳型有长、短两种类别,以长型为主(81.8%),偶有长、短型混合感染。流行的G型主要为G3(61%)、其次为G2(25.4%)、G1(13.6%),未见G4型,8例未能分型。P型主要为P1A(77.4%),其次为P1B(22.6%),无P2型。结论 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在兰州地区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世界各国报道的情况相仿,但2000年1-2月、10-12月,2001年3月期间,其流行的主要基因型为G3型。本次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初步揭示了兰州地区轮状病毒的流行情况,为轮状病毒疫苗在该地区的应用提供了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80.
广州地区婴幼儿腹泻的轮状病毒病原及临床表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广州地区婴幼儿腹泻的轮状病毒病原及临床表现潘瑞芳常汝虚万根平钱渊张又A组轮状病毒是严重的婴幼儿腹泻最重要的病毒病原。为观察腹泻婴幼儿与轮状病毒感染的关系,自1994年11月至1995年9月对临床疑为病毒性腹泻的190例患儿进行了病原学及临床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