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92篇
内科学   44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Objective To explore prognostic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three CLL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between 2000 to 2007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for prognostic factor analysis. Survival was analysed by Kaplan-Meier analysis, univariate analysis by Log-rank test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by COX regression model. Results With a median follow-up time of 48.0 (3.0 - 156.0) months, the 5-year overall survival (OS) rate was (87.3 ± 2.4) % and 10-year OS rate was (77.4 ± 3.3) %. Forty-eight (23.6%) patients died. Univariat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ad-vanced clinical stage, B symptoms, extranodal involvement, number of lymph node regions involved ≥3, en-larged liver, Hb < 100 g/L, BPC < 100 × 109/L, 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 (ALC) > 50 × 109/L, atypical cell morphology, progression to stage, non-respons to treatment, complicating infections and secondary cancer or disease transformation were associ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And 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lymph node re-gion involvod≥3 and atypical cell morphology were independent poor prognostic factors. Based on the two in-dependent poor prognostic factors, three risk groups were defined: low- (0 factor), intermediate-(one factor) and high-(two factors) groups. The 5 year OS rates were (89.8 ± 3.5) % , (66.4 ~ 7.2) % and (15.0 ±13.8)%,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was statistically. Conclusion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 region involved and cell morphology are useful for assessing CLL patients prognosis.  相似文献   
2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是以异常造血祖细胞增生和分化、无效血细胞生成为特点的一组疾病 ,许多患者发展成白血病。部分MDS患者骨髓增生低下 ,以骨髓低细胞容积和病态造血为共同特征 ,称为低增生性MDS。低增生性MDS占MDS总数的 8.2 %~ 2 9.0 % ,最高可达 3 8.0 % ,以女性和治疗相关性MDS多见 ,且以顽固性贫血 (RA)最多 ,其次为伴未成熟细胞过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现就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作一综述。1 低增生性MDS的发病机制1 .1   免疫失调学说免疫失调可能先于克隆性血细胞生成异常 ,骨髓干细胞的免疫反应可能伴发MDS…  相似文献   
23.
急性髓系白血病M_(4Eo)八例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髓系白血病M_(4Eo)八例特点分析肖志坚,郝玉书,钱林生,卞寿庚,李建波,薛艳萍,王建祥,孟庆祥分析本院收治的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M_(4Eo)(AML-M_(4Eo)患者的临床、细胞形态学、膜表面分化抗原表达、染色体核型等特征,报告如下。材料和...  相似文献   
24.
ALG、CsA并用GM-CSF、Epo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照观察免疫抑制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环孢霉素A(CsA)及ALG或CsA合并应用GM-CSF、Epo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初步发现:SAA患者在ALG治疗1月后和在CsA治疗的同时加用足量、足疗程的GM-CSF和Epo,3个月后有效例数分别为6/6例和4/8例,对照组分别为3/6例和2/8例,1年后基本治愈例数ALG实验组为5/6例,对照组为2/6例。此结果表明在免疫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造血因子可加快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缩短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上升时间,减少成分输血量,降低感染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5.
造血细胞体内扩散盒培养,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维持造血细胞的功能和形态特点,并能探测各种体液因子和药物对培养细胞的影响。因此,近年来这一技术在研究正常造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细胞的生长特点,以及在探索不同药物对培养细胞的影响等方  相似文献   
26.
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应用于淋巴细胞表面抗原标记的研究,近年人们对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功能性亚群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展,从而促进了对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的肿瘤细胞来源,临床表现及治疗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分析成人急性白血病首次复发前后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改变。方法 :采用间接荧光法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免疫表型 ,用 G分带技术研究患者的染色体核型。结果 :5例中 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ALL )复发后的患者发生免疫表型变化 ,均涉及 CD3 4 抗原表达 ;CD3 4 抗原的表达与再诱导治疗结果呈负相关。 10 /1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 AML )复发患者免疫表型发生改变 ,涉及 CD1 4 、CD1 5 、CD1 3 、CD3 3 、CD3 4 、CD7、HLA-DR等抗原 ;CD1 4 、CD3 3 、CD3 4 发生改变的患者再诱导治疗效果差 ;CD1 5 由阴性转为阳性的患者再诱导效果较好。 7例患者复发前后均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 ,4例出现主要的染色体核型改变 ,其中 3例为异常核型转为正常核型 ;染色体核型发生改变的病例再诱导治疗效果均较差。结论 :成人急性白血病复发后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均可发生改变 ,这些改变与再诱导治疗的结果有关。  相似文献   
28.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迭患多发性骨髓瘤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与多发性骨髓瘤(MM)均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后者发病率3.4/10万,而前者颇为罕见[1]。我院5年前确诊迭患1例[2]并追踪观察至今,现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66岁,1992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部位关节疼痛,不伴有头晕、乏力、发热及出血倾向等,未引起患者注意。1993年5月患者因上述症状逐渐加重而来我院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可,无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胸骨无压痛,心肺检查无异常发现,肝未触及,脾肋下(左锁骨中线)6.0cm,血象:Hb12…  相似文献   
29.
观察了8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小性紫癜(ITP),治疗前血小板数均值为19×109/L并伴有明显出血症状。选择口服醋酸泼尼松组19例,剂量为1mg/kg,疗程6—8周。静脉丙种球蛋白组28例,剂量为0.25—0.40/kg,时间为2—5天,用前给地塞米松3—5mg预防过敏反应。免疫抑制组11例为西艾克3mg/m2/周或VCR1.5mg/m2/周,静脉缓慢滴注,用4—6次。切牌组19例均选择激素无效或依赖者。醋酸泼尼松组显效率为57.9%,无效率为10.5%,总有效率为89.5%。静脉丙种球蛋白组28例,完全反应率为71.4%,总有效率为89.3%。切脾组显效率为84%,总有效率为89.5%。长春新碱总有效率为63.6%。醋酸泼尼松仍作为首选药物。静脉丙种球蛋白费用昂贵,只能作为急救药物,适于急重症ITP,采用小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仍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并可减少病人负担。切脾应掌握适应症,选择年龄大于4岁和病程半年以上为宜,因年龄太小易出现凶险感染。长春新碱类药物适于难治性ITP或年幼儿不能切脾的重症ITP。  相似文献   
30.
我们在7例患的骨髓中发现了巨大瘤细胞及其变种,按不同的形态人为地将其分为5种,以瑞氏染色、组化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查、电镜观察及病理学观察均说明这些细胞类似淋巴样-单核细胞样-巨噬细胞样细胞,在骨髓增生亢进和明显病态造血现象。2例按病理观察诊断为恶性淋巴瘤。所有病例无淋巴结、肝-脾肿大或任何局部瘤块。关于预后,2例患分别于病程8个月和17个月死亡,1例在病程10个月时病情危重,其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