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56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9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6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药用植物沉香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药用植物沉香内生真菌的抗菌活性,旨在获得有良好抗菌活性的菌株,以寻找新型抗菌物质。方法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为实验菌株,用琼脂块法对分离的真菌进行了抑菌实验。结果 从沉香植物中共分离到26株内生真菌,其中有7株真菌对至少1种实验菌株有抗菌活性,占总分离菌株的26.92%。结论 药用植物沉香的内生真菌中存在着丰富的抗菌天然活性物质,这可为寻找新型抗菌物质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82.
海巴戟果实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海巴戟果实的化学成分,为海巴戟果实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硅胶色谱法、Sephadex LH-20、RP-HPLC制备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1: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2:5-羟甲基糠醛;3:香草酸;4:槲皮素;5:1R,2S5,R,6S)-26,-双(3,4-二羟基)-3,7-二环-[3,3,0]辛烷。结论 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83.
郭文娟  郭顺星 《医学教育探索》2010,41(11):1773-1775
目的 探讨内生真菌Epulorhiza sp.中抗HIV活性成分。方法 应用微生物培养的方法获得内生真菌菌丝体,再用溶剂提取,各种柱色谱和重结晶的方法分离内生真菌中的化学成分,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及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内生真菌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1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吡咯骈(1,2a)-3,6-二酮六氢吡嗪(1)、(3R,8aR)-hexahydro-3-(2-methylpropyl)-pyrrolo (1, 2a)-pyrazine-1, 4-dione (2)、核黄素(3)、3-羧基吲哚(4)、2-羟基-4-氧-3,4,5,6-四氢嘧啶(5)、腺苷(6)、胸腺嘧啶(7)、尿嘧啶核苷(8)、鸟嘌呤核苷(9)、4,4-二甲基-1,7-庚二酸(10)、α-棕榈精(11)。结论 所有化合物皆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得,其中3-羧基吲哚据文献报道有抗HIV活性。  相似文献   
84.
该研究借助RACE技术克隆了铁皮石斛己糖转运蛋白(hexose transporter,HT)基因Do HT1,对其序列特征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并采用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模式。结果表明,Do HT1基因(Gen Bank注册号KU160469)c DNA全长1 586 bp,ORF长1 536 bp,编码1条由51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56.18 k Da,等电点9.08。Do HT1蛋白含有糖转运蛋白协助扩散超家族保守结构域(22~483)、糖转运基序1(139~164)、糖转运基序2(338~355)和功能基序;无信号肽,含11个跨膜域,预测定位在质膜,与多种植物HTs蛋白有较高的一致性(54.7%~80.7%),隶属于MST(单糖转运蛋白)分支,与小兰屿蝴蝶兰亲缘关系最近。Do HT1基因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其转录本在石斛叶中显著最高,茎中次为,分别为根中的19.36,1.82倍。该研究获得Do HT1基因全长及分子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铁皮石斛糖代谢调控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5.
天麻为名贵的传统中药,自1911年Kusano报道了“天麻与蜜环菌共生”以来,许多学者都认为天麻(Gastrodiaelata Bl.)靠同化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 Fr.)获得营养,甚至在种子萌发阶段都离不开蜜环菌。近年我们的试验证明,蜜环菌对种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从天麻种子发芽的原球茎中分离筛选出12种对种子萌发有效的共生萌发菌株。研究了这些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培养技术。在显微镜下观察了天麻种子接菌萌发动态及菌床伴菌直播方法,推广于生产取得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86.
铁皮石斛中一个新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铁皮石斛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色谱法、HP2MGL型大孔树脂色谱法、Sephadex LH-20、Sephadex G-25凝胶色谱法、RP-HPLC制备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2-甲氧基苯基-1-O-β-D-芹糖-(1→2)-β-D-葡萄糖苷(1), 3,4,5-三甲氧基苯基-1-O-β-D-芹糖-(1→2)-β-D-葡萄糖苷(2), leonuriside A(3),(1′R)-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醇-4-O-β-D-葡萄糖苷(4),左旋丁香脂素(5),丁香脂素-4,4′-O-双-β-D-葡萄糖苷(6),(+)-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7),icariol A2-4-O-β-D-glucopyranoside(8),(+)-lyoniresinol-3a-O-β-D-glucopyranoside(9),裂异落叶松脂醇(10)。结论 1为新化合物,2~4,6~10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发现,5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植物激素对福建金线莲茎尖与茎段生长及分化的影响。方法:选用福建金线莲的茎尖与茎段为材料,采用SPSS正交设计研究6-苄基腺嘌呤(6-BA)、萘乙酸(NAA)对茎尖的叶片数、茎节数、侧枝数、株高,茎段的侧枝数、茎节数等的影响,并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与结论:首次报道了NAA对福建金线莲的促生长作用在低浓度(<1 mg·L-1)和高浓度(>1 mg·L-1)时各不相同。MS+NAA 0.5 mg·L-1+6-BA 1 mg·L-1最适宜福建金线莲茎尖的生长;MS+NAA 1 mg·L-1+6-BA 2 mg·L-1最适宜茎尖与茎段芽分化及侧枝形成。NAA与6-BA的不同浓度水平组合,对福建金线莲茎尖与茎段生长及分化的影响不同,两激素间存在着较强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88.
真菌诱导子对铁皮石斛原球茎多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MF24真菌诱导子对铁皮石斛原球茎多糖含量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方法制备的MF24真菌诱导子,以不同的剂量,在铁皮石斛原球茎生长的不同时间加入,并继续培养不同时间,观察诱导子对原球茎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将MF24液体发酵的菌丝体作为诱导子(方法4),以250mL·L^-1(诱导子·培养基。)的剂量(高剂量)加入培养基时,铁皮石斛原球茎多糖含量最高(5.63%),与对照(3.16%)相比提高了78.2%。在原球茎培养的第14d,以高剂量加入方法4制备的诱导子,继续培养2d,获得的多糖含量最高(5.92%),与平均值(4.59%)相比提高了29.0%。结论:在铁皮石斛原球茎培养的后期加入MF24液体发酵菌丝体制备的诱导子,有利于提高原球茎的多糖含量。  相似文献   
89.
目的旨在研究软腐病病原菌终极腐霉对金钗石斛致病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利用终极腐霉孢子悬液喷洒法对金钗石斛组培苗叶片进行致病性实验,对健康的以及感染终极腐霉48 h后的金钗石斛的叶片应用水压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两者的形态差别。对健康的金钗石斛及感染终极腐霉48 h后的植株的根、茎、叶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分别比较致病前后微观结构的差异。结果压片法观察叶片部位结果显示,健康的金钗石斛叶片结构完整;致病组可见终极腐霉病原菌在金钗石斛叶片中生长旺盛,大量卵孢子和孢子囊分布于叶肉细胞间。感染病原菌后的叶肉细胞完整性受到严重破坏。扫描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叶肉细胞、叶鞘组织、幼嫩根尖细胞以及根被为发病的关键部位。在茎部菌丝通过消解细胞壁进入细胞。在根部菌丝除通过消解细胞壁进入细胞外,还通过根被表面的许多孔洞进入细胞。病原菌菌丝体通过叶背面大量分布的气孔结构或叶表面极具破坏性地进入叶片体内,并形成典型的附着胞结构。结论终极腐霉主要通过机械穿透和分泌降解酶破坏寄主细胞的细胞壁及其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90.
人工栽培与野生黄芩中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结果表明,人工栽培与野生黄芩的薄层色谱相同,总黄酮含量,野生黄芩(8.95%)>栽培3年生黄芩(7.92)>栽培2年生黄芩(5.24%)。因此采收栽培三年以上的黄芩入药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