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21.
本研究旨在探讨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iamond-Blackfan anemia,DBA)患者的核糖体蛋白基因突变。对我院2008年12月至2012年4月期间诊治的21例DBA患者进行9个与本病相关的核糖体蛋白基因(RPS19、RPS24、RPS17、RPL5、RPL11、RPS7、RPL35a、RPS10和RPS26)检测。结果表明,在21例患者中,有8例发生了核糖体蛋白基因突变,突变率为38.1%,其中RPS19基因突变3例,RPS24、RPS7、RPL5、RPL11、RPL35a突变各1例。在本组患者中未检测到RPS17、RPS10和RPS26基因突变。RPL11及RPL5突变患者分别伴有六指畸形、足趾畸形,1例RPS19突变患者伴有尿道下裂。结论:本研究中DBA患者核糖体蛋白基因突变发生率低于西方国家,部分RPS19突变患者可发生尿道下裂,RPL11及RPL5突变与指趾畸形相关。  相似文献   
122.
本研究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对2005年4月至2010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179例儿童AML的临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FISH法与染色体核型分析(CA)、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手段对融合基因检测结果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结果表明:FISH对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检出率较高,27例AML-M3应用探针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22例为阳性;24例AML-M2b应用探针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24例均为阳性;3例AML-M4Eo应用探针检测CBFβ/MYH11融合基因,3例均阳性。结论:FISH法检测儿童AML中融合基因阳性率较高,并且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和PCR检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FISH与传统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能够使遗传学异常的检测更准确,在儿童AML的诊断和分型中具有值得推广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3.
沈倩雯  潘自强  郭晔  马学军 《肿瘤》2011,(9):835-840
目的:探讨Ⅰ~Ⅱ期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根治性放疗的方法以及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2005年9月—2009年4月连续收治的193例经病理学证实的、原发灶位于上呼吸道的Ⅰ~Ⅱ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行根治性放疗,总剂量为50Gy/25次,联合或不联合以CEOP或DICE方案为主的诱导化疗。放疗范围为区域野。放疗技术采用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观察治疗反应率、局部和区域复发率以及生存情况。结果:全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73.7%,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6.4%。24例接受单纯放疗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为100%。放化疗组有169例患者,其中4例因化疗中出现疾病进展而未行放疗,剩余165例接受放疗的患者中有147例达CR。3年局部控制率为90.3%。41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累及范围与3年无进展生存期以及野内/边缘复发相关。结论:目前区域野的Ⅰ~Ⅱ期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肿瘤放疗剂量50Gy可以获得较好的反应率和较低的局部复发率。今后需要设计更有效的化疗方案以减少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24.
随着同期放化疗和调强放疗在鼻咽癌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远处转移已经成为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对于局晚Ⅳ期的患者.虽然转移性鼻咽癌是不可治愈性疾病,但不排除某些不含高危因素的患者有可能长期生存.目前,转移性鼻咽癌的一线标准化疗方案尚未确定,常用组合包括铂类分别联合氟脲嘧啶、紫杉类或吉西他滨,其肿瘤缓解率通常超过50%,中位生存期为12~18个月.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加入一线化疗方案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治疗耐受性.在一线含铂类方案失败以后,选择抗代谢类药物卡培他滨和吉西他滨治疗,大约超过1/3的患者可以获得肿瘤缓解,中位生存期可以超过1年.靶向药物中,西妥昔单抗已被证明有解救治疗的作用,其在一线治疗领域的作用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25.
目的 观察细胞表面热休克蛋白90(HsPgo)在高侵袭性人前列腺癌细胞PC3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膜蛋白生物素标记法,检测HSPgO在PC3细胞表面的表达;采用Boyden小室侵袭实验观察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共沉淀法,检测局部黏着斑激酶(FAK)、c-Src蛋白磷酸化水平及其两者相互作用的变化;采用RNA干扰技术下调FAK蛋白表达,应用抑制剂PP2抑制Src激酶活性,观察细胞FAK/Src信号通路及其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 PC3细胞表面表达HSP00.HSPg0特异性抗体可显著降低PC3细胞体外侵袭能力,且伴有FAK tyr 397、576、577、925及c-Src tyr 416磷酸化水平的显著下降,以及FAK与c-Src蛋白相互结合的明显减弱.经小分子干扰RNA(siRNA)有效干扰FAK表达,或采用PP2抑制Src激酶活性,均可显著抑制PC3细胞的侵袭性,但同时联合应用抗HSPg0抗体,未有协同作用.小室侵袭实验结果显示,PC3细胞经抗HSPg0抗体作用后,穿膜细胞数为(39.57 4±7.54)个,而对照组和lgG对照组分别为(105.70±12.16)个和(110.60 4±11.61)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细胞表面HSP90可经FAK/c-Src信号通路促进体外培养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提示其可能是潜在的对肿瘤转移实施防治的一个靶点.  相似文献   
126.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头颈部肿瘤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在国内相继获批用于复发/转移性(recurrent/metastatic,R/M)HNSCC的一线及后线治疗,免疫治疗已然成为R/MHNSCC的标准治疗。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 inhibitor,ICI)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生物标志物检测、不同人群免疫治疗方案的选择、免疫治疗效果的评估、免疫治疗不良反应(immunotherapy-related adverse event,irAE)的处理等也在不断规范和完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头颈肿瘤专家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CACA)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组进行深入探讨,共同制定了《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专家共识》,旨在形成相对规范统一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27.
PLS—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分析扑热息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常规和一阶导数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非破坏快速分析了粉末药品扑热息痛 ,比较了偏最小二乘 (PLS)法在两种情况的定量预测扑热息痛含量的能力 ,讨论了波长间隔对 PLS预测扑热息痛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在运用 PLS法前进行微分处理数据 ,没有产生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8.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分析其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拟使用环磷酰胺、阿糖胞苷和6-巯基嘌呤巩固治疗的儿童ALL患者,化疗结束后注射PEG-rhG-CSF(PEG-rhG-CSF组)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组)。检测PEG-rhG-CSF血药浓度,同时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共纳入17例(PEG-rhG-CSF组9例,rhG-CSF组8例)ALL患儿。PEG-rhG-CSF组患儿峰浓度(Cmax)为348.2(范围114.7~552.0)ng/mL,达峰时间(Tmax)为48.0(范围12.0~72.0)h,半衰期(t1/2)为14.1(范围11.1~18.1)h。血药浓度曲线符合中性粒细胞介导清除机制。与rhG-CSF组相比,PEG-rhG-CSF组患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恢复正常的时间更早(P < 0.05)。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最低点、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发生率、Ⅲ/Ⅳ度粒细胞缺乏发生率、Ⅳ度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骨骼、肌肉酸痛。结论 PEG-rhG-CSF在接受巩固化疗的儿童ALL患者中药代动力学特征符合中性粒细胞介导清除机制,半衰期短,中性粒细胞恢复更快。与rhG-CSF相比,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9.
目的探讨DEK-NUP214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2年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收治的7例DEK-NUP214融合基因阳性AML患儿临床特征、遗传和分子学结果、治疗和生存情况。结果 DEK-NUP214融合基因阳性的AML占同期诊断AML的1.02%(7/683)。7例患儿中男4例、女3例, 发病年龄8.2(7.5, 9.5)岁。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为0.275(0.225, 0.480), 6例FAB分型为M5, 除1例不详外余均伴病态造血。3例携带FLT3-ITD基因突变, 4例携带NRAS基因突变, 2例携带KRAS基因突变。诊断后诱导方案为:4例IAE(伊达比星+阿糖胞苷+依托泊苷), 1例MAE(米托蒽醌+阿糖胞苷+依托泊苷), 1例DAH(柔红霉素+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碱), 1例DAE(柔红霉素+阿糖胞苷+依托泊苷)。1个疗程诱导达完全缓解者3例。4例患儿未缓解, 分别接受CAG(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IAH(伊达比星+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碱), 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