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侧海马组织差异miRNA信号归属通路及mir-34c-3p表达的作用,探讨mir-34c-3p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通过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15只,共4组。造模成功约180min后开始针刺,每12h一次,连续进行6次。干预结束后,用Zea Longa评分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测定脑梗死面积比,采用miRNA微阵列芯片技术筛选出缺血侧海马组织组间差异基因并归纳信号传导通路,RT-PCR法检测缺血侧海马组织mir-34c-3p的表达水平。 结果:造模后,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升高,梗死面积比均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降低,梗死面积进一步缩小(P<0.05)。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差异基因数分别为4、5个,主要归属MAPK、P53、Calcium、Jak-STAT以及Neurotrophin信号通路;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差异基因数为16个,主要归属MAPK、P53、Calcium、Jak-STAT以及Neurotrophin信号通路,且每条信号通路差异表达的miRNA不完全相同。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缺血侧海马mir-34c-3p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mir-34c-3p的表达趋势上升明显(P<0.01)。 结论:针刺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脑梗死面积,其机制可能与针刺可激活多种miRNA的表达,多途径、多网络调控脑缺血再灌注及上调mir-34c-3p的表达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现代文献研究,探寻中医针灸治疗泄泻的选穴规律,并为临床腧穴的选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复杂网络分析软件Gephi,建立泄泻腧穴处方复杂网络模型并运用腧穴使用频次和复杂网络技术分析处方核心腧穴、选穴规律及配伍规律。结果:通过筛选,纳入文献209篇,提取319个针灸治疗泄泻的处方。涉及94个腧穴,总使用频次1827次,其中天枢穴使用频次最高(280次,占总频次的15.33%)。腧穴主要归经于胃经(655次,占总频次的38.85%)、膀胱经、任脉。核心腧穴处方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中脘。结论:现代文献研究表明泄泻处方强调健运脾胃,辨病选穴,重视胃经腧穴,选穴多为特定穴,配穴以远近配穴为主,标本共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调心通督法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筛选出特异性大鼠后随机分出6只假手术组,其余大鼠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2-VO)复制VD大鼠模型,造模后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西药对照组、调心通督法针刺组,每组6只。于造模成功后及治疗后分别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双侧海马bFGF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与假手术组比较,各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增加,且找到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西药对照组、调心通督法针刺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P<0.05);与西药对照组比较,调心通督法针刺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各组大鼠海马区bFGF表达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对照组及调心通督法针刺组海马bFGF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调心通督法能明显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上调海马bFGF表达,可能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8只,分为实验性胃溃疡组、盐水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于术后1、4、10和23天分批取脑,石蜡切片,用Sternberger免疫组化PAP法显示弓状核后段水平前脑β-EP神经元;用地高辛标记反意POMCcRNA探针和碱性磷酸酶标记抗地高辛抗体检测系统,显示POMCmR-NA神经元。结果如下:正常大鼠前脑β-EP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弓状核及其周围,在大脑皮层和杏仁复合体也显示了少量β-EP弱阳性神经元。溃疡组β-EP神经元数与盐水组相比无差异;杏仁复合体、下丘脑各核区β-EP神经元略增多,溃疡组与盐水组、正常组相比均有差异。溃疡术后1…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加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缺血侧海马组织mi RNA归属通路及mir-34c-5p表达的影响,探讨mir-34c-5p在CIRI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PF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穴组、亚低温组和针刺加亚低温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造模成功后约2 h且大鼠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干预。针穴组选取"人中""百会""大椎"进行针刺,1次/12 h,共6次;亚低温组连续72 h放入低温代谢笼中,保持肛温(33±1)℃、鼓膜温度(31±1)℃;针刺加亚低温组同时采用针刺与亚低温进行干预。实验结束后,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面积,采用mi RNA微阵列芯片技术筛选出组间差异基因并归纳信号传导通路,实时定量PCR检测缺血侧海马组织mir-34c-5p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升高,脑梗死面积比明显增加(P<0.01),差异表达mi RNA数量分别为4、5个,且主要归属MAPK、p53、Calcium、Jak-STAT及Neurotrophin信号通路,mir-34c-5p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脑梗死面积比明显减少(P<0.05,P<0.01),但干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穴组、亚低温组、针刺加亚低温组差异表达mi RNA数量分别为16、7、23个,且主要归属MAPK、p53、Calcium、Jak-STAT及Neurotrophin信号通路,各干预组上调mir-34c-5p表达趋势较明显(P<0.01);与针穴组、亚低温组比较,针刺加亚低温组大鼠mir-34c-5p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针刺加亚低温可降低CIRI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脑梗死面积,其机制可能是针刺加亚低温可靶向多条信号转导通路,从多途径、多网络调控CIRI,并与上调mir-34c-5p的表达量有关,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背景:作者先前的研究表明,在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胃窦粘膜β—内啡肽(beta—endorphin,β—EP)细胞,胰岛β—EP细胞均发生变化,但前脑beta-EP神经元是否发生变化还不清楚。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前脑β—EP神经元的变化。设计:本研究采用双盲、随机、对照方法。地点和材料:本研究在河北北方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进行,研究对象为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80~230g),购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随机分为实验性胃溃疡组(溃疡组)19只、盐水对照组(盐水组)15只和正常对照组(正常组)4只。干预:溃疡组,在胃前壁近胃窦处,注入0.01mL冰醋酸至胃粘膜下层,造成实验性胃溃疡;盐水组,模拟假手术,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冰醋酸;正常组,为正常大鼠,不加任何处理。在实验性胃溃疡手术后1,4,10和23d分4批心脏灌流取脑,每批均包括溃疡组和对照组。干预者为作者本人。主要观察指标:前脑β—EP神经元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术后1,4,10及23d溃疡自愈过程中的分布、形态和数量变化。结果:正常大鼠前脑β—EP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弓状核及其周围,在大脑皮层和杏仁复合体也显示了少量β—EP弱阳性神经元。溃疡术后1d,大脑皮层纹状皮质β—EP阳性胞体罕见,纤维亦不明显,溃疡组β—EP神经元数与盐水组相比无差异;杏仁复合体、下丘脑各核区β—EP神经元略增多,溃疡组与盐水组、正常组相比均有差异。术后4d,溃疡组大脑皮层、杏仁复合体和下丘脑各核区beta—EP胞体免疫反应阳性增强,密集存在,于下丘脑弓状核亦可见到许多串珠状β—EP强阳性纤维和“点样”阳性结构,溃疡组以上各核区β—EP神经元数明显增多,与盐水组、正常组相比均有差异。术后10和23d,各核区β—EP神经元数仍高于盐水组和正常组。结论:在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大鼠前脑β—EP神经元形态、数量发生改变,为实验性胃溃疡形成与修复时期自然抗病机制中神经调控活动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背景作者先前的研究表明,在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胃窦粘膜β-内啡肽(beta-endorphin,β-EP)细胞,胰岛β-EP细胞均发生变化,但前脑beta-EP神经元是否发生变化还不清楚.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前脑β-EP神经元的变化.设计本研究采用双盲、随机、对照方法.地点和材料本研究在河北北方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进行,研究对象为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80~230 g),购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随机分为实验性胃溃疡组(溃疡组)19只、盐水对照组(盐水组)15只和正常对照组(正常组)4只.干预溃疡组,在胃前壁近胃窦处,注入0.01 mL冰醋酸至胃粘膜下层,造成实验性胃溃疡;盐水组,模拟假手术,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冰醋酸;正常组,为正常大鼠,不加任何处理.在实验性胃溃疡手术后1,4,10和23 d分4批心脏灌流取脑,每批均包括溃疡组和对照组.干预者为作者本人.主要观察指标前脑β-EP神经元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术后1,4,10及23 d溃疡自愈过程中的分布、形态和数量变化.结果正常大鼠前脑β-EP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弓状核及其周围,在大脑皮层和杏仁复合体也显示了少量β-EP弱阳性神经元.溃疡术后1 d,大脑皮层纹状皮质β-EP阳性胞体罕见,纤维亦不明显,溃疡组β-EP神经元数与盐水组相比无差异;杏仁复合体、下丘脑各核区β-EP神经元略增多,溃疡组与盐水组、正常组相比均有差异.术后4 d,溃疡组大脑皮层、杏仁复合体和下丘脑各核区beta-EP胞体免疫反应阳性增强,密集存在,于下丘脑弓状核亦可见到许多串珠状β-EP强阳性纤维和"点样"阳性结构,溃疡组以上各核区β-EP神经元数明显增多,与盐水组、正常组相比均有差异.术后10和23 d,各核区β-EP神经元数仍高于盐水组和正常组.结论在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大鼠前脑β-EP神经元形态、数量发生改变,为实验性胃溃疡形成与修复时期自然抗病机制中神经调控活动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大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与胰岛共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胚胎成纤维细胞(EFCs)与胰岛共培养对胰岛活性与功能的影响.方法 制备SD大鼠胚胎饲养层;分离SD大鼠胰岛.实验分为单纯胰岛培养组、EFCs与胰岛共培养组和EFCs单纯培养组.胰岛活性以AO/PI、DTZ染色、线粒体活性检测,以胰岛素释放试验评价其功能.结果 共培养组中,AO/PI双染显示胰岛活性高于95%,MTT显示共培养3、5、7、14d胰岛细胞吸光度明显高于单纯培养组(P<0.05或P<0.01),刺激指数SI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新鲜分离的胰岛与EFCs饲养层共培养可明显改善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颅磁刺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临床确诊的偏头痛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刺结合经颅磁刺激)和对照组(针刺组),每组25例。2组病人均予针刺法,观察组加用经颅磁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后第4周、第8周统计患者的偏头痛综合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疼痛程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有效率(92%)显著优于对照组(80%)(P0.05),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身体不适。结论针刺结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显著改善偏头痛患者的疼痛综合评分,效果优于单用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