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1 毫秒
61.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 CBT)是一种少见的副神经节瘤,双侧颈动脉体瘤更罕见.最近,我院收治1例双侧CBT,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7岁,因左颈部无痛性包块2年入住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相似文献   
62.
赵伟  彭吾训  刘钢  李青  邓进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1):1964-1965
目的探讨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合并血管损伤的诊治,防止血管损伤的漏诊。方法对2001年6月~2005年6月收治的胫腓骨上段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和血管损伤的患者28例,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溶栓、探查血管、重建骨架等治疗恢复肢体血运。结果19例患者行手术、溶栓等治疗,肢体血运恢复。7例患者形成缺血性肌挛缩,2例截肢。结论小腿损伤后,骨筋膜室综合征和血管损伤的症状都相同,容易忽视血管损伤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63.
背景:理想的股骨头坏死模型是研究其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基础,但到目前为止,仍无一种模型制作方法得到公认.目的:观察不同灭活温度和时间兔股骨头的坏死和修复情况,分析微波灭活建立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的适宜温度和时间.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昆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材料:实验于2004-09/2005-11在昆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用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8只,雌雄不拘,由昆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微波灭活所用GW-92C型多功能微波治疗仪由格兰德医用设备(天津)有限公司生产.方法:将48只大白兔共96侧股骨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24侧股骨头: 50℃ 10 min微波灭活组,55 ℃ 10 min微波灭活组,50℃ 20 min微波灭活组, 60 ℃ 10 min微波灭活组.应用多功能治疗仪进行微波灭活建立兔股骨头坏死模型,作用温度及时间同分组.主要观察指标:分于术后即刻,1,2,4,8和12周6个时间点进行指标观察,每个时间点2只兔(4侧股骨头).对标本及其周围组织进行大体观察.拍摄骨盆正位片,观察股骨头骨小梁排列、有无囊性变、头塌陷及髋关节破坏等.通过MRI检查,观察股骨头有无坏死及坏死范围.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股骨头标本坏死及修复情况.结果:50 ℃ 10 min微波灭活组术后1周部分骨髓组织凝固变性,术后8周时坏死骨小梁及骨髓组织完全吸收.55 ℃ 10 min微波灭活组术后1周骨髓组织凝固,术后2周时股骨头出现T1 相信号减低、T2相信号增高区;术后4周时坏死与修复同时进行,术后12周时骨修复停止,骨坏死继续,股骨头开始塌陷.50 ℃ 20 min微波灭活组、60 ℃ 10 min微波灭活组:术后8周所有股骨头塌陷变形.结论:55 ℃作用10 min微波灭活股骨头是制作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的适宜温度和时间.  相似文献   
6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自2019年12月起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出现并开始传播,其病原体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截至2020年2月17日,确诊病例已超过7万,仅湖北就有近6万,且尚未看到拐点。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宣布COVID-19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COVID-19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乏力、干咳等,而重症患者多在一周后就出现呼吸困难,并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危重症患者多死于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因此,本文将回顾病毒性脓毒症的流行病学、免疫学发病机制和潜在的治疗方法,以期提高对SARS-CoV-2脓毒症发病机制的认识,并为SARS-CoV-2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6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与透明质酸(HA)在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疗效差异。 方法系统检索在线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收集探讨PRP与HA治疗KOA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主要评价指标为西安大略与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疼痛和功能评分。次要评价指标为WOMAC总评分、WOMAC僵硬度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EuroQol(EQ)-VAS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KOOS)评分、Lequesne指数和不良事件。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本研究纳入19篇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1 818膝。研究结果表明,PRP组患者WOMAC疼痛评分和VAS评分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时较HA组患者降低。PRP组患者EQ-VAS评分12个月随访时低于接受HA组患者。此外,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时,PRP组患者WOMAC功能评分高于HA组患者。两组WOMAC总评分在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时差异明显。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PRP组患者IKDC评分优于HA组患者。两组之间的Lequesne指数、KOOS评分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而言,PRP在早期功能康复方面似乎比HA更有效,而在远期疼痛缓解和功能康复方面前者明显优于后者。此外,与HA注射相比,PRP注射不会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66.
刘钢  李青  邓进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6):1025-1026
Ⅲ度开放骨折的治疗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软组织损伤严重,感染率高,处理不恰当,往往形成创伤后骨髓炎,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通常都是在清创后行简单的外固定,如骨牵引,石膏外固定等治疗,待伤口愈合后再行骨折内固定手术。近年来流行在清创的同时行外固定支架固定,但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HC)在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方法 PHC 患者32 例,男28 例,女4 例,年龄15 ~72 岁,平均(49.5 ±13.1)岁;均进行TACE 治疗.采集TACE 前1 d、术后7 d 及30 d 清晨空腹肘静脉血样标本,分离血清,采用ELISA 方法检测其血清VEGF 水平.采用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TACE 术前1 d、术后7 d 和术后30 d,本组病例血清VEGF 水平分别为(521.0 ±320.6)pg/ml、(676.8±412.4)pg/ml 和(316.4 ±240.8)pg/ml;术后7 d 血清VEGF 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t =5.712,P =0.000),术后30 d 血清VEGF 水平显著低于术后7 d(t =6.000,P =0.000)及术前(t =4.112,P =0.000).结论 PHC 介入治疗后血清VEGF 水平将出现规律性改变,这对制订下一步治疗方案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8.
严重创伤后感染所导致的脓毒症及其并发症是当今世界治疗的难题,研究发现基因多态性是影响创伤患者机体反应性和预后的重要因素,是创伤并发症早期诊断的候选标志物。B和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BTLA)通过影响Th1/Th2细胞的平衡以及介导CD8+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进而抑制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介导创伤脓毒症的免疫反应并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基于BTLA基因多态性与创伤后脓毒症发生及发展紧密相关,可能为创伤患者个体化诊疗及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就BTLA基因多态性与炎症免疫调控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在介入治疗(TACE)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与CT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PHC患者32例,男性28例,女性4例,年龄1572岁,平均年龄(49.53±13.10)岁。所有病例均行一次TACE治疗。采集TACE前1 d、术后30 d清晨空腹肘静脉血样标本,分离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VEGF水平。收集术前1周内、术后30 d上腹部CT影像学表现。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ACE术前1 d、术后30 d VEGF水平分别为(520.99±320.61)pg/mL、(316.37±240.67)pg/mL,P=0.000。TACE术前1周内、术后30 d肿瘤大小分别为(8.28±3.61)cm、(7.68±3.42)cm,P=0.011。无论术前还是术后VEGF水平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术前有转移病灶、染色不均病灶的VEGF水平高于无转移病灶、染色均一病灶。术后单发病灶、无转移病灶、染色均一病灶VEGF低于多发病灶、有转移病灶、染色不均病灶。无论术前还是术后右肝内病灶与左肝内病灶、有包膜病灶与无包膜病灶VEGF水平无差异。结论:无论术前还是术后,血清VEGF水平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与病灶部位、包膜无关。TACE后,血清VEGF水平与肿瘤转移、染色相关。  相似文献   
70.
创伤早期由于凝血系统激活而加重凝血功能障碍形成创伤性凝血病(TIC),而TIC的发生则进一步加重多发伤患者出血,是使多发伤患者病死率增高的重要因素.目前,随着TIC检测技术的进步和大量研究发表,对TIC危险因素、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等认识的不断深入,TIC患者预后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